2013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考点12古代诗歌鉴赏 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117741528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5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考点12古代诗歌鉴赏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13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考点12古代诗歌鉴赏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13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考点12古代诗歌鉴赏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13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考点12古代诗歌鉴赏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13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考点12古代诗歌鉴赏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考点12古代诗歌鉴赏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考点12古代诗歌鉴赏 含解析(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点12 古代诗歌鉴赏一、(2013新课标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占断:占尽。洲烟雨:指长满草、烟雨空濛的风光。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和鉴赏古诗词思想感情的能力。解释上阕最后两句时,要注意“独去作江边渔父”的主语是词人本人。

2、终日酣饮的酒徒都受赏封侯,自己却独自闲,有才无处施展。流露出作者对封侯的羡慕,对建功立业的向往;流露出壮志未酬之意,只能借此词发牢骚。答案: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处用贺知章的典故,表明镜湖不需君赐,本属闲散之人。词人壮志未酬,自然心生对统治者的不满之情,词人借贺知章求皇帝让他回家乡当道士的典故,寄寓对皇帝的不满之情。答案: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

3、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二、(2013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从全诗看,作者带着重重心事踏雪寻梅,开篇首联就把“江头”“几树梅”以及“杖藜”的意象融为一体,后文除“昨夜月明依旧开”一句直写梅花外,其余都是侧面烘托,“雪压”“日落

4、”“寒鸦”写环境,“寻”“寄”“吟”写抒情主人公对梅花的眷顾。答案: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 【解题指南】古诗常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手法来含蓄传情,我们也可以“景”为“镜”来观照人物心理世界。【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赏析评价能力。我们可以从“日落寒鸦起”的环境渲染以及“沉吟”“却望”“独自回”的动作描写来揣度作者心情。答案: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

5、日暮才独自离开。三、(2013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竹轩诗兴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注】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1.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答: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具体考查赏析该诗的第二联。在题型上当属炼句题。炼句题答题一般包括三个要点:通过简单地翻译,说明写的景和情;叙述好在哪里,指出所达到的表达效果;运用了什么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解析】阅读诗歌,可以分析出第二联的内容写的应是诗人的所见所闻,既有视觉描

6、写,又有听觉描写,还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格,表现了诗人所住环境的清幽以及表现了诗人生活的悠然自得之情。答案:全联视听结合,生动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答: 【解题指南】第一步:判断诗歌的类别。从诗的大意来看,本诗是一首写景诗。第二步:分析诗歌的意境。从诗歌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判断诗歌整体写的是乐景还是哀景。第三步:通过寻找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来确定诗人的情绪。【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7、作为一首写景诗,从“竹轩”“柴门”“狭径”“倦卧”“闲吟”“竹”“雪”“梅”等词中可以看出诗人的生活情趣,从而可以分析出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答案: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四、(2013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答:

8、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三四两句抓住“烟色如云白”使用比喻,以及“流”字的妙处展开回答。答案: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一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答: 【解析】诗人“不眠”的原因明显集中在诗歌最后两句,因此比较好找,但题干要求“结合全诗”,故答题时要对全诗的整体做分析说明。答案: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

9、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五、(2013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鹧鸪天【宋】张炎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近,卖饧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注】劳劳:遥远。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审清题目,“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题目已经给出“借景抒情”的信息。其次,读懂上片,弄清楚上片写了哪些景物。最后,根据这些“意象”的特征和营造出的

10、意境分析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答案:上片楼上笛声勾起作者思乡之情,迷茫春水、低垂暮云更让作者心情压抑、低沉;燕子正忙着筑巢安家而自己却流落千里,雨打梨花更显作者之孤寂。作者借眼前这些饱含愁绪之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思念故乡、故友的愁苦之情。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3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能力。首先要弄清楚下片诗词的内容,如:修禊、卖饧、故乡、梦、夜、折、江头柳、苏堤等,理解这些词语包含的作者的情感指向。其次结合上片和注释,从整体上理解作者在本词中要表达的情感。最后结合下片的内容和情感具体回答题目“为什么”。答案:清明来临,自己飘泊他

11、乡陡增愁绪;夜不成眠,漫步江头,折一枝新柳以寄思乡之意,虽不是故乡“苏堤”的杨柳,却也倍添思乡的愁苦,因而说“不是苏堤也皱眉”。六、(2013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醉眠唐庚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2分)答: 【解题指南】理解诗句含意需注意如下几点:联系全诗内容;联系诗歌的写作手法;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重点词句来理解;展开想象和联想;用通顺连贯的语言组织起来。【解析】连绵起伏的山势,一如绵延不断的“太古”,诗人化实为虚,化

12、有形之山势为无形之光阴。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一切仿佛都已凝固,这里以静衬静。答案: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答: 【解题指南】答题要领: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要学会规范答题:审清问题要求,按问题认真作答。要善于运用“叙+析+评”的方式,既有简明概括,又有结合词句的具体分析。要有要点清晰的意识。学会常见的术语和答题模式。【解析】该联空间转换,视角由山间转入房里,承上“眠”字写。“世味”是指世道人心,世态炎凉。“簟”指竹席。此时,诗人只想紧

13、掩门户,远离人间是非。“时光簟已便”表面是说,盛夏酷热难耐,但醉卧竹席,却感到十分舒适;其实说的是心清自然凉,这正是诗人心气平和的写照。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答: 【解题指南】鉴赏诗歌语言主要有对语言的语意的理解和对语言的表达效果的理解两种考查方式。主要从词语的凝练传神、词语的描写形象、营造意境上的作用以及对作者表达感情的作用几个方面设题。评价类试题常见的失误主要有:没有认真审题,也没有深入阅读理解诗词,想当然回答,一念之差判断失误。阐明理由时或不得要领,或只是蜻蜓点水,不能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或只判断而没深入分析。答题时不考虑诗论的内容,只是从诗歌本身来考虑,造成答题存在片面性。题干中若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不能想当然地回答“同意”或“不同意”。首先要弄清楚评价语的评价角度:内容还是形式,全文还是局部,表现手法还是修辞手法等。再把它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