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南阳模范中学高一华师大版语文教案高一上册 第11课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上传人:思*** 文档编号:117734583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南阳模范中学高一华师大版语文教案高一上册 第11课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上海市南阳模范中学高一华师大版语文教案高一上册 第11课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上海市南阳模范中学高一华师大版语文教案高一上册 第11课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上海市南阳模范中学高一华师大版语文教案高一上册 第11课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南阳模范中学高一华师大版语文教案高一上册 第11课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在梳理全诗画面的基础上,厘清各画面之间的关系与结构功能;2、感受作者与人民、土地、民族、国家之间的紧密关联;3、理解该作品感时忧世的诗歌传统。二、教学重点:1、教学目标12、教学目标2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把握将自身的苦难与人民乃至民族的苦难相结合的写法;2、教学目标3四、教学过程:1、导入:1937年的冬天,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酷的冬天之一,这一年十二月中旬,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沦陷,这个国家陷入了空前的亡国危机。此时,已经撤退至武汉的著名诗人艾青,写下了这样一首荡气回肠、折服当世、流传至今的诗篇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2、 朗诵之后,提问1

2、:请学生指出这首诗中描绘了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设计说明:之所以没有选择意象作为切入点,是因为担心学生会较为琐碎地寻找孤立的点,从而带慢节奏。而使用画面这个较为模糊却更为具象的术语,则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整体感知,而在课堂对话中还是会进行意象分析。预设:第一组画面:“雪落在土地上”雪、土地第二组画面:“悲哀而席卷大地的风”老妇、跟随、伸出、拉扯、絮聒第三组画面:冒雪赶车、无处可去的农夫马车、大雪第四组画面:乌篷船里、无安身之所的小妇雪夜、小油灯、乌篷船、小妇第五组画面:流浪途中、无归宿之地的母亲们蜷伏、异邦人、车轮、路程第六组画面:断生存之根、绝望的垦植者雪夜、烽火、土地、垦植者、污巷3、 小结

3、:对这一系列画面进行关系梳理和结构分析。通过对画面及其背后的象征含义进行解读可以发现,第三至第六组画面处于同一时间维度的不同空间,是一个层级。第一组画面则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可以包容四幅战争中百姓流离失所的画面雪自天而降,土地在下而四幅战乱图景恰在这天地之间。而第二组画面中,“风”这一主体意象一方面贯穿四幅图景,又处于天地之间,是沟通不同空间画面的重要媒介;另一方面,“雪落在土地上”之所以具备苦难降临中国的象征含义(事实上对这一画面的阐释本是开放的),也与风这一悲哀、绝望、寒冷的意象密不可分,换言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一全诗核心句的确切含义恰是在“风”意象的特征下才被最终明确化的。确

4、立板书如下:4、 过渡:再诵读全诗,提问2:除了这些画面,这首诗歌还写了什么形象?设计说明:将六组画面分析完成后,就将深入探讨诗歌中不可回避的“我”这一形象。这恰是进一步解读这首诗歌个性特征的关键步骤。全诗第四节、第五节是关键段落,第四节表明自己的身份认同是农民的后裔,因而“我”对于农人此刻遭受的苦难(“由于你们的/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有着同情之理解。而第五节,转述“我”的苦难经历,这里“躺在时间的河流上”一句尤为关键,因为它将自身的苦难记忆推向了战争之前的岁月,“流浪与监禁”,与作者1932年回国后的经历相关,可见作者此处对苦难的体认已经越出了战争的范畴,在时间维度上滑向了远方。而这样的

5、痛苦最终在第五节末与农人(人民)的痛苦合而为一(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因此,在作者看来,这场战争的苦难不是猝然而至,而是过去身受磨难之延续。作者借此将个人命运与劳动人民乃至整个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预设:诗歌中还有“我”的形象,作者特意指出“我也是农人的后裔”,同时也一再以“我”与“你们”对举,暗示了在意识上的认识差异。但作者也随即找到了“我”与“农人”命运的契合点即苦难的命运(“憔悴”),从而找到了进一步与土地乃至民族国家沟通相融的渠道。5、 朗读诗歌最后一节,提问3:诗歌的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设计意图:全诗的分析要在这里收束,这里也是全诗感情的交汇点乃至高潮,因

6、此希望聚焦于此,让学生思考上述分析引向的结论,即“我”通过与人民共同体会时代的苦难而达到前所未有的相融,而这一观念的共同体恰是民族国家,也就是中国。此时,作者体会到的不再是抽象的民族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真实可感的人民命运共同体。6、形成如下板书:对人民的苦难同情之理解“我”的苦难与祖国的苦难在时间与空间上(“广阔而又漫长”)交汇,也即“我”(个体)、土地、人民(地之子)乃至祖国之间形成了紧密联系,休戚与共,命运相关。7、总结:(1)这首诗在特殊背景下写成,既有对当下战乱中人民、民族苦难的共时层面的展现,也有对自身苦难的历时层面的回顾。作者始终是通过体验自身命运的坎坷来体验这个民族的苦难,因而这首诗中“我”的形象不容忽视。(2)作者将个人命运和个体的民族感知融入诗歌中,战争本身成为作者思考自身、人民乃至民族前途命运的一个大背景、大命题。他不是以一个旁观者(记者)的视角去看待这一切苦难,而是以其中一分子的高度自觉去主动体验这份苦难,也由此在这场过往苦难的交汇点的战争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归属感。(3)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像杜甫那样的伟大诗人所书写的战乱诗,之所以能够在千载之后依然打动读者,就在于他们始终是以个体在直面苦难,体验苦难,从而书写苦难。艾青这首诗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历史的考验成为在当时盛传、被今日铭记的杰作,与继承了这一感时忧世的诗歌传统不无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