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考化学试题(一)

上传人:琴**** 文档编号:11771989 上传时间:2017-10-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4年中考化学试题(一)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04年中考化学试题(一)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04年中考化学试题(一)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04年中考化学试题(一)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04年中考化学试题(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4年中考化学试题(一)(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04 年中考化学试题(一)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 分得 分考生注意:本试卷共五大题,满分 100 分,考试时量为 60 分钟可能用到的原子量:Fe56 O16 H1 S32 Ca40 C12一、 (每小题只有一 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序号填入题后括号内,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1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刮北风时,咸菜表面出现了食盐晶体 B将氧化铜粉末投入水中搅拌C蒸馏液态空气 D加热溶有少量二氧化碳的水溶液2下列化合物中,含有 +7 价元素的是 AK 2MnO4 BKClO 4CKClO 3 DKNO 33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 先将试管直立,再

2、投入锌粒 B.用酒精灯的焰心给物质加热C.用剩的药品,放回原瓶D.称量干燥的药品前,两边托盘各放一张质量相同的纸4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过量的锌,下列有关图象与该反应过程相符的是(单位 g)5下列物质燃烧的产物,不污染空气的是A.硫 B. 氢气 C.石油 D. 煤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克B.氧化反应都是化合反应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D.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单质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27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操作步骤中有:给盛有氧化铜的试管加热向试管内通氢气停止通氢气停止加热。正确的操作顺序为A B

3、 C D8用 I2O5可以测定空气受 CO 污染的程度,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I 2O5+5CO=I2+5CO2,根据生成 CO2的多少,可以判断 CO 的含量。关于这个反应,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参加反应的 I2O5的质量不等于生成的 I2的质量B、参加反应的各物质中氧原子总数等于生成的 CO2中氧原子总数C、反应物所含元素种类与生成物所含元素种类相同D、参加反应的 I2O5和 CO 的质量比等于生成 I2和 CO2的质量比9我国的铁锅是理想的炊具,被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推广,其原因主要是A价格便宜,经久耐用 B散热慢,保温性能好C烹饪的食物中留有微量铁元素,有益健康 D铁中含有

4、有机物必含的碳元素10减少“酸雨”产生的措施: 少用煤做燃料 、 把工厂烟囱建高 、 在已酸化的土壤中加石灰、 燃料脱硫、 开发新能源。其中有效措施是 A. B. C. D. 11下列有关报道与事实不相符合的是 A由于海湾战争对水和空气的严重污染,使得近五年伊拉克 5 岁以下儿童得死亡率大大增加B冬天使用煤炉的家庭容易发生一氧化碳中毒,而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这是容易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的主要原因之一C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淡水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D新粉刷过石灰浆的墙壁释放出二氧化碳,使一老汉窒息死亡12某初中化学实验报告中,有如下记录,其中实验数据合理的是( )A用 100

5、mL 量筒量取 5.26mL 稀 H2SO4溶液B用托盘天平称取 11.7gNaCl 粉末C用 pH 试纸得溶液的 pH 为 3.5D温度计显示的室温读数为 25.6813纳米材料被誉为 2l 世纪最有前途的新型材料。纳米碳管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直径为几个纳米(1nm=10-9m)的空心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纳米碳管是一种新型的有机化合物B纳米碳管材料如果完全燃烧,生成物是二氧化碳C纳米碳管材料管道多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D纳米碳管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14空气中含量居第二位的气体与地壳中含量居第二位的金属所形成的化合物,其化学式是ANO 2 B Fe 2O3 CAl 2O3 DSiO 2 15某元

6、素的氧化物式量为M 1 ,其硫酸盐的式量为M 2 ,则该元素的化全价可能是下列关系中的二、 (共 22 分,每空 2 分) 161985 年科学家发现一种每个分子中含有 60 个碳原子的新分子,它具有空心的类似足球状的结构。这种新分子的化学式为 C60 ,属于 单质 (填“混合物” 、 “单质” 或“化合物” ) ;汉字“碳”和“炭”不能混用,化学上, “碳”和“炭”有区别,因为 碳是指碳元素,而炭是指木炭 17鲨鱼是世界上唯一不患癌症的动物,研究发现其体内含有的角鲨稀 C30H50有抗癌作用,角鲨稀由2 种元素组成,每个角鲨稀分子中共含有 80 个原子。18右图所示装置有洗气、贮气,等用途。

7、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用于排空气法收集 CO2时,A CO 2气体应从此装置的 管引人。(2)若用于除去 H2、O 2混合气体的水蒸气,装置中应盛的物质是 浓硫酸 ,混合气体从该装置的 B 管流出。3(3)在医院给病人输氧气时,也利用了类似的装置,即在装置中盛约半瓶蒸馏水,A 管接供给氧气的钢瓶,B 管接病人吸氧气的塑胶管。请谈谈安装这个装置有什么作用?答:起湿润氧气的作用19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中,含有碳氢化合物、CO、CO 2、氮的氧化物(如 N O)等物质,因而是城市空气的污源之一。尾气中的氮的氧化物能引起酸雨,尾气中的_CO_能与人体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中毒。治理尾气的方法之一是在汽车

8、排放管上装上一个“催化转化器” (用铂、钯合金作催化剂) 。它的作用是使 CO 与 NO 反应,生成两种气体其中一种可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另一种是空气含量最多的气体。请写出 CO 与 NO 反应方程式_2NO+2CO 催 化 剂 N2+2CO2_三、 (13 分)20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1)若该粒子不带电荷,则 X= 10+ Y 。(2)当 X-Y= 10 时,该粒子是 原子 (填写“原子” 、 “分子”或“离子 )。 (3)当 Y= 8 时,该粒子带有一个负电荷,则 X 的值为 17 ,离子符号为 Cl -。21将两种黑色固体粉末 A 和 B 装入大试管中加热,产生了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

9、气体 C。若将C 通过炽热的固体 A,则转变成一种可燃性气体 D。D 气体在氧气中燃烧又变成气体 C。当试管里的物质反应完毕后,黑色粉末变成了红色的 E。根据以上叙述确定 A、B、C、D 是什么物质,写出其化学式。A: C ; B: CuO ; C: CO 2 ; D:CO 22为保证长时间潜航,在潜水艇里要配备氧气发生装置,有以下几种制氧气的方法:加热高锰酸钾,电解水,在常温下过氧化钠(Na 2O2)固体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1)写出方法的化学方程式 2Na 2O2+2CO2=2Na2CO3+O2;(2)你认为最适合在潜水艇里制氧气的方法是 (填序号),与其他两法相比,此法的优点

10、是 将人呼出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和该反应简便易行,不加热和消耗电能。23镁可与氮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氮化镁,氮化镁是一种黄绿色固体。请你从镁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得出镁更易与空气中的_O 2_反应,理由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氮气的活泼四、 (14 分)24 (6 分)用实验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CaCO 3):实验步骤 观察到的现象 化学方程式将碎蛋壳置于试管中,并滴 产生大量气泡 CaCO 3+2HCl=CaCl2+CO2+H 2O加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 产生白色沉淀 Ca(OH) 2+CO2=CaCO3+H 2O水25 (8 分)用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杂质的某种还原性气体测定一

11、种铁的氧化物(Fe XOy)的组成,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根据图回答:+X 82 Y4(1)甲装置的作用是_除 CO2_,甲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CO 2+2NaOH=Na2CO3+H2O_(2)如果将甲装置和乙装置的顺序调换,对实验有无影响?_有_;(3)实验过程中丁装置中没有明显变化,而戊装置中溶液出现了白色沉淀, 则该还原性气体是_CO_;(4)当丙装置中的 FeXOy全部被还原后,称量剩余固体的质量为 16.8g,同时测得戊装置的质量增加了17.6g,则 FeXOy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21:8_,该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_Fe 3O4_。(5)上述实验装置中,如果没有甲

12、装置,将使测定结果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的比值_偏小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如果没有己装置,可能产生的后果是:造成大气污染_。五、 (6 分)26在实验室用一氧化碳还原 2.0g 赤铁矿样品,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跟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了3.0g 白色沉淀。求赤铁矿样品中 Fe2O3的质量分数。解 设 CO2的质量为 X,Fe 2O3的质量为 YCO2+Ca(OH)2=CaCO3+H 2O (1 分)44 100 X 3.0gg.104 (1 分)3CO+Fe2O3 高 温 2Fe+3CO2 (1 分)160 344Y 1.32g g60.14.160 (1 分) 所以赤铁矿石样品中 Fe2O3的质量分数:%8.2g (1 分) 答:赤铁矿样品中 Fe2O3的质量分数 80% (1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