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19届高三第七次月考历史(201902)

上传人:ali****an 文档编号:117600129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2019届高三第七次月考历史(20190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湖南省2019届高三第七次月考历史(20190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湖南省2019届高三第七次月考历史(20190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湖南省2019届高三第七次月考历史(201902)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湖南省2019届高三第七次月考历史(201902)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2019届高三第七次月考历史(20190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2019届高三第七次月考历史(20190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沙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第七次历史月考试卷1孔子名丘,字仲尼(或仲尼父),周公旦之子伯禽父,此处“伯”“仲”“父”之的意思是 A伯仲表示男性,父表示父亲B伯仲均是伯父之意,父表示父亲C伯仲指兄弟中的老三和老四,父表示男性D伯仲指兄弟中的老大和老二,父表示男性2 黄佐南雍志言“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为此明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A设立军机处 B废丞相制度C设厂卫机构 D设立殿阁大学士3十二铜表法第七表土地权利法的第九条:如果邻近地区的树木因被风吹,倾斜到你的地区来,你可以提出收拾它的诉讼。第十条:允许收集从邻近地区掉下的橡实。

2、法国民法典第546条规定:“对一物之所有权,无论该物是动产还是不动产,对该物所生之一切以及与该物附属相连的一切,均产生权利”,由此我们可知( )A. 两者关于所有权的规定完全一致B. 现代西方法制全都与罗马法密不可分C. 法国民法典深受罗马法的影响D. 罗马法内容丰富,应用性强4伏尔泰流亡英国后写的巴比伦公主中说“他们互相阻止侵犯法律的神圣性;他们互相憎恨,但是他们都爱国家这是两个醋气熏天的情夫在争献殷勤地侍奉着同一个情妇” 。“两个醋气熏天的情夫在争献殷勤地侍奉着同一个情妇”的意思是( )A. 用生动的语言来赞赏英国的两党制B. 情夫对情妇争献殷勤在英国是普遍现象C. 用形象的语言来赞赏美国

3、的两党制D.从道德上谴责情夫和情妇5“哲人其萎乎,莽莽神州,更有谁为医国手?死者长已矣,迢迢湘水,不堪卒读招魂篇。”“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这两幅挽联是纪念民国初年遇害的( )A黄兴 B宋教仁 C邹容 D廖仲恺6近现代中国在学习西方政治模式的历程中,学习对象经历了下列演变( A )A英日式美法式俄国式 B英日式俄国式美法式C美法式英日式俄国式 D俄国式美法式英日式7右图是辛亥革命以后街头剪辫子的情景,此图反映了 ( ) 民主革命思潮深入人心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向封建势力的挑战 中国人爱追赶时髦A BC D8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

4、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指的是( )A维新运动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 清末新政9读下ww w.ks 5u.c om列“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支持中国票数增长示意图”,对其认识正确的是( )A表明在此期间中国综合国力在持续稳定地增长B标志中国正式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力量C这表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一直支持中国D中国逐渐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政策10“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热能,为机械供给动力的手段。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

5、这是对哪一发明的描述?( )A. 发电机 B. 纺纱机 C电动机 D. 蒸汽机11马克思说:“只有经过残酷的斗争和通过共和国的政府形式才能从君主专制过渡到君主立宪。”下列国家符合马克思所说的情况( )A.德意志帝国 B.日本 C.英国 D.美国12林则徐、李鸿章、陈独秀、邓小平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名人,他们都 ( )A主张弘扬中国的儒家文化B对西方抱着积极的学习态度C一直主张以渐进的方式推动中国变革 D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13荀子在君道中说“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由

6、此我们可知荀子( )A有民本的思想B. 有朴素的唯物思想C主张性恶论 D. 主张礼法并施14下列四人的共同之处是( ) A. 都生在宽松的政治氛围中B. 都主张仁者爱人C. 都建立起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D. 都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15鲁滨逊漂流记是18世纪上半叶欧洲颇受欢迎的小说之一,小说描述了鲁滨逊和野人“星期五”在无人荒岛上享受没有教会,没有国王的生活。这说明小说反映了( )A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B冒险家们开辟新航路的愿望C反对专制和愚昧的启蒙思想D工业资产阶级开拓市场的要求16六祖法宝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

7、心动!”与慧能思想最相近的是( )A宇宙之间一理而已B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C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D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17洛克说“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和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法律是自由的基础 B法律即自由C只有制定法律才能建立理性王国 D提出分权学说18下图是宋代马远的山径春行图,下列有关此画廉洁不正确的是( ) A可作为“残山剩水”的代表作B诗中有画,画中有诗C重视物象,着意刻画,敷色重,追求色彩的表现力 D以自娱为目的,以写意为原则19人教版教材认为威尔第的歌剧作品表达了强烈

8、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意识。他的代表作品有茶花女,你认为这个改编自小仲马小说的音乐作品主要特点应该是A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忧思B体现出“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理念C生动刻画了人的欲望、性格、内心世界,因之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D“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鼓舞人民起来进行革命斗争20. 彼特拉克说:“真正的高贵并非天成,而是自为的”理解正确的是( )A认为人可以发展自身并能自我完善B人应当树立自信以迎接幸福和不幸C对以教皇为代表的教会进行无情的揭露 D人生来就是高贵的21“承古萌新”是明清时期文化的特点,其是“承古”主要表现在( ) A早期民主思想产生 B.本草纲目等科技巨著问世C. 市民文

9、学蓬勃兴起 D. 西方科技著作传入中国2219世纪末,法国著名音乐家德彪西受到东方音乐和西方新兴画派启发,创作出充满了诗意的牧神午后前奏曲,其音乐手法是用淡淡的色彩,描绘出一种气氛或反映人对某一事物接触时头脑里产生的印象。他把和声作为丰富色彩的一种手段,还有意识地冲破常规节拍。这标志着新的音乐流派的诞生,该流派是A浪漫主义音乐B印象派音乐C民族派音乐D现代主义音乐23.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其重大意义是 ( )标志着中国科技已经领先于世界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中国从此拥有了战略核导弹A BC D24 1956年,毛泽东两次观看昆曲名剧十五贯,之后人民日报首次为

10、一场戏剧演出刊发社论,称赞其“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当时昆曲复兴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方针政策的变化 B传统名剧的再现C舆论的大力宣传 D文化教育大跃进的推动25“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此规定出自于(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未成年人保护法D教师法二、非选择题26材料一 20世纪初长沙著名中等学府创立表学校建校时间校训学校性质中路师范学堂(第一师范)1903公、诚、勤、俭公立学校明德学堂(明德中学)1903坚、苦、真、诚私立学校长沙府中学堂(长郡中学)1904朴、实、沉、毅公立学校周南女校(周南中学)1905自治心

11、(节制整洁)、公共心(博爱仁恕)、进取心(勤勉耐劳)私立学校雅礼大学堂(雅礼中学)1906公、勤、诚、朴教会学校省立一中(长沙市一中)1912公、勇、勤、朴公立学校材料二 1922年11月中华民国颁布新学制,史称壬戌学制。学制分初等教育(初小4年、高小2年)、中等教育(初中3年、高中3年)、高等教育(36年)。其中新课程标准规定:高级中学分普通科和职业科(有师范、商业、工业、农业 、家事等科);普通科以升学为目的,又分为两组:第一组注重文学和社会科学。第二组注重数学和自然科学。课程均分公共必修、分科专修、纯粹选修3部分,各科课程以学分计,以修满150学分为毕业。改革确立7项标准,十分重视教育为

12、社会发展服务,同时兼顾人的个性发展,第七条还特别提出“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新学制的指导者和起草者胡适一再说:“新学制的特别长处,在于它的弹性。”“新学制新的应该是精神,而不是形式。”摘编自王丽温故壬戌学制等材料三 现时影响中国教育的所有各种力量之中,中国文艺复兴所施加的影响最为深刻。这个运动作为“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当时运动的领袖胡适博士和陈独秀先生宣称:文言已经过时,白话乃是合法的继承者。为中国人重新发现一种活的语言,已经使中国能够产生适应新时代的新文学作品,彻底革新小学读物及教学法,并使普及教育运动得以继续扫除文盲的计划。 陶行知1924年世界教育年鉴(中国篇)材料四 新中国教育

13、大事年表(节选)1951年教育部提出:争取十年内基本普及小学教育195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中共八大提出:争取在12年内分期普及小学义务教育。1960年人大二次会议提出在十二年内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在八十年代全国应基本实现普及小学教育的历史任务,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进而普及初中教育。1986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1994年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在九十年代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实施意见2001年中国政府宣布:我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初长沙中等教育兴办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壬戌学制”中中等教育的特色及背景。(1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