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语言人才的培养.pdf

上传人:da****in 文档编号:117595103 上传时间:2020-03-01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907.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带一路”语言人才的培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带一路”语言人才的培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带一路”语言人才的培养.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一带一路”语言人才的培养.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一带一路”语言人才的培养.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带一路”语言人才的培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带一路”语言人才的培养.pdf(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6 “一带一路”语言人才的培养 文秋芳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9) 提 要 “一带一路”建设的宏伟规划要在沿线国家落地生根,语言人才不可或缺。目前的语言人才培养存在三个主要 问题: (1)未能从投资国与被投资国两个方向同时思考语言人才培养; (2)缺乏对非通用语专业布点顶层设计的机制; (3)培养模式科学性不强,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建议: (1)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时,要处理好国家需求、学生个人发 展与语言学习规律三要素的关系; (2)双向考虑“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途径; (3)借鉴美国经验,更有效 培养我方所需的复合型语言人才。 关键词 一带一路

2、;语言人才;非通用语人才 Producing Language-qualifi ed Personnel fo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 Wen Qiufang Abstract The realiza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B 2) lack the mechanism of designing top-down BA programs of less commonly taught languages; and 3) the current curriculum without a sound theoretical

3、basis and clear goals of producing specifi ed types of language-qualifi ed personnel.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ree sugges- tions are proposed: 1) in order to construct a better curriculum, three elements (i.e. national/social needs, individual students develop- ment and language learning theories)

4、 need to be considered simultaneously; 2) with both inner and outer perspectives, language-quali- fi ed personnel for the B and 3) lessons from the American practice can be taken to make Language+X combined programs in China more effective. Key word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 language-qualifi

5、 ed personnel; people with competence of less commonly taught languages * 作者简介:文秋芳,女,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国家语委科研基地“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中国外语 教育研究中心”和“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外语教育、语言政策。电子邮箱: wenqiufang * 本文是 “一带一路” 背景下国家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战略研究 (WT125-84) 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感谢匿名评审专家对本文提出的修改意见。 我国当前的“一带一路”倡议对语言教育带来 新

6、挑战,外语教育工作者需要做战略性思考。 “一 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官方语言超过四十种非 通用语,我国 20102013 年高校外语专业招生的 语种只覆盖了其中的二十种(文秋芳 2014) 。从供 需对接情况来看,缺口非常明显。许多学者撰文呼 吁, “一带一路”的建设必须要语言铺路,语言人 才先行(沈骑 2015 ;魏晖 2015 ;张日培 2015 ; 27 “一带一路”语言人才的培养 文秋芳 专题研究 外企的高工资、好待遇引发了我国高校的“外 语热”和“留学潮” 。外语人才成了就业市场中的 “香饽饽” 。以英语专业为例,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我国开设英语专业的高校只有 3

7、00 多个, 1998 年增加到 790 个(戴炜栋 2008 : 54) ,截至 2012 年年底,超过 1000 个(刘贵芹 2013) 。其他 通用外语专业(俄、法、西、阿、德、日)的设点 也呈上升趋势。与外语专业点同步增长的是来华教 授外语的外籍教师人数和我国政府公派留学人数, 以及投资国提供给我们的奖学金名额。 除了外语专业点增加、招生人数扩大外,作为 被投资国,我国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经历了大 幅度改革。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全国外语院校和理 工院校开始尝试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 1998 年 12 月教育部高教司转发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 21 世 纪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见 ,

8、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 阐述了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确认了复合 型外语人才的概念和培养模式。随后,2000 年颁布 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首次将复合 型人才列为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何其莘 2001) , 并对复合型英语人才提出了明确要求。 面对今天的语言人才短缺,我们学界和众多决 策者往往只从我国作为投资方出发,未充分考虑“一 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被投资方对语言人才的供给。 循着上述路径思考,我国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投资的企业正像当年进入我国的外资企业一样,我 国企业也会雇佣大批当地员工,他们当中部分双语 水平高的会参与中高层管理。这样做能为我国企业 走出去节约成本,也能为被投资

9、国创造就业机会。 再则,雇佣当地员工担任管理工作更易与本国雇员 和政府官员沟通。另一重要原因是,在中国对外承 包工程项目中,许多国家对中方劳务的输入控制很 严,明确规定了雇佣当地劳务数量的最低限额(陈 勇强等 2014) 。 由此可见,随着“一带一路”项目在沿线国家 落地生根,会汉语的当地大学毕业生会有更好的就 业机会,获得更好的待遇。可以预测,被投资国学 习汉语的热情会逐步升温。与此同时,我国政府为 赵世举 2015 ;周谷平、阚阅 2015) 。众多高校决 策者积极思考如何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把握发 展机遇。例如,北京大学从 2015 年秋季学期正式 启动了“一带一路”课程项目(马燕 2

10、015) ;北 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 学、广西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西安外国语大 学等高校也纷纷采取措施,努力增加非通用语种 (刘曙雄 2016) 。 笔者认同互联互通中语言人才的重要性。然而 语言人才的培养是一项既关乎国家发展又关乎学生个 人命运的系统工程,它周期长,投入大,仅凭一腔热 血和大干快上的决心,风险太大,需要学界冷静思 考,认真调研,制定方案,且行且试,逐步完善。 一、语言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中究竟存在哪些主 要问题?准确描述问题及症结所在,需要深入细致 调查。然而调查需要较长时间,而人才培养属当务 之急。下面提出的三个问题

11、,虽然是基于经验的思 考,但应具有参考价值。 (一)未能双向思考语言人才培养 当年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外国资本和企业走进来, 而“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资本和企业走出去。这 表明我国已从“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型(沈骑 2015) ,从“本土型”向“国际型”国家转变(李宇 明 2010) 。目前我国“走出去”与当年外国资本和项 目进入中国时的“走进来”相似。如今的投资方当年 曾经是被投资方,当时双方解决语言人才短缺的做法 值得我们今天回溯和类比。 三十多年前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的 外资,大批合资与独资企业在中国遍地开花。外方 一般只派少数高层管理和技术人员来华常驻,雇佣 的大部分是中方员工,

12、中方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通常 双语水平比较高。绝大部分外方人员不会汉语,与 中方员工沟通一般使用英语,尽管有时外方员工的 母语是德语、法语或其他语言。如需在正式场合使 用汉语时,一般由双语特别好的中方员工担任翻译。 28 语言战略研究 2016 年第 2 期 总第 2 期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来华学习的奖学金数量 也会大幅度增加。 以上分析表明,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投资 国与被投资国的语言人才会双向流动、内外联通。 因此除了我国要培养供需对路的语言人才外,还应 该认真思考如何满足被投资国学习汉语的需求。他 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便一举多得,互助共赢。 (二)缺乏非通用语专业布点顶层设计机制 我

13、国增设本科专业点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审批 制,适用于需在全国招生目录上新增的专业。高校 须提出申请,经教育部组织的专家委员会审查获准 后,才能招生。另一种是备案制,适用于学校需自 主增设教育部专业目录上已有的专业。它们的申请 报告须在校内通过审批,并报所在地区的教育部门 批准且在教育部备案后,方可招生。 为简政放权,2015 年 6 月 15 日教育部将本科 专业设置的审批权下放到省级政府,教育部只负责 备案。目前我国招生目录上有 65 个非通用语专业, 教育部计划到 2020 年增加为 99 个。为适应“一带 一路”重大战略的实施,各高校都表示出为国家服 务的强烈愿望,加之财政部对非通用语人才

14、培养加 大经费投入,留学基金委又增加到对象国留学的名 额,高校增设非通用语专业的热度骤增。在高校有 了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增设新专业的门槛降低的情 况下,有些高校根本不具备招生的基本条件,就准 备开设新的非通用语专业。例如从本科生中挑选学 生送到北京外国语大学跟着本科生学习,本科毕业 后,就作为本校师资使用。 2015 年,某校教师得知 笔者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便问: “你们那儿有印 尼语毕业生吗?我们明年要开设印尼语专业。本科 毕业生也可以。 ” 笔者担心非通用语专业“一哄而上” ,将来过 量的毕业生可能会带来就业难题。通常就业市场对 于供大于求的现象反应滞后。例如英语专业布点过 多,直到前几

15、年英语专业就业才被挂上了“红牌” (麦可思 2012) 。前车之鉴,当下增设非通用语本 科专业决不能重蹈覆辙。 (三)培养模式科学性不强,目标不够明确 目前非通用语人才的培养有两条途径:一是 增设本科专业点,通过高考招收高中毕业生,培养 语言专业人才;二是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公共外语 课。这两种培养模式都存在明显隐患。 一般情况下,非通用语专业就业面没有通用语 专业广,特别是一些不发达国家的官方语言。为了 增加对考生的吸引力,高校设计出多种培养模式, 如“通用语 + 非通用语” “多语种 +X” “非通用 语 + 非语言专业(如国际关系、法律等) ” 。培养 模式多种多样,未来就业看似灵活性很强

16、。问题 是,非通用语的本科教学都是零起点,要从字母 教起。成功的外语学习既需要强度又需要密度(文 秋芳 2008) 。按照一个星期 15 课时计算,一年总 学时约为 480。根据外语学习规律,要把一门外语 学到能熟练地用于工作的程度,至少要花 2000 小 时以上(约翰康威 2010) 。按照现有的课程体 系,学习 4 年,总课时还不足 2000。这就意味着, 4 年全部投入,学习时间还不充分。如果 4 年中有 一年到对象国学习,估计语言能够过关。若是在学 习一门非通用语的同时,再将英语作为通用语继续 学习,还比较可行,因为他们已经有了 9 年学习英 语的基础。如果零起点再学习一门法语或俄语或德 语,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要达到用外语工作的程 度,几乎是天方夜谭,当然不排除少数具有语言天 赋的学生能够做到。同理,要在学好一门非通用语 的同时,系统修学一门其他专业,学习时间从何而 来?如果只是学点基本知识,培养普通的复合型外 语人才还有可能。 将非通用语作为公共选修课开设,是培养“专 业 + 非通用语”复合型人才的另一条途径。例如, 北京大学在全校开设“一带一路”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