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科技成果汇编-种植篇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17565937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农业大学科技成果汇编-种植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国农业大学科技成果汇编-种植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国农业大学科技成果汇编-种植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国农业大学科技成果汇编-种植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国农业大学科技成果汇编-种植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农业大学科技成果汇编-种植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农业大学科技成果汇编-种植篇(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前 言中国农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现任党委书记瞿振元,校长柯炳生。中国农业大学百年发展,秉承“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人才、技术、信息优势,坚持面向国民经济的主战场,围绕农业发展的技术需求,从20世纪70年代黄淮海地区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80年代“吨粮田”的技术推广,到90年代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动植物转基因以及动物克隆等现代高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为解困我国“三农”问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2006年,学校成立了“中国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中心”,挂靠在科学技术处,是学校机构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旨在加强

2、学校成果转化与推广职能,推进与地方、企业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中国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中心主要负责与国内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与交流、科技成果转化与开发、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科技展览与扶贫、国内合作委员会、推广教授与共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工作。站在新百年历史起点的中国农业大学,希望与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共同握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机遇,一起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贡献力量。中国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中心15 目 录第一篇 种植1s 玉米新品种中农大4号1s 玉米新品种高油45151s 玉米新品种高油55801s 玉米新品种高油青

3、贮1号(青油1号)2s 特用小麦新品种2s “国农”系列黄瓜新品种3s “国农41号”水果型小黄瓜3s 硬果型耐贮运番茄新品种4s 芭蕾苹果观赏型新品种4s 芭蕾苹果鲜食新品种4s 甜、涩柿优良新品种5s SOD天然功能食品5s 高效微生物肥料6s 生物复合(复混)肥6s 功能型微生物发酵剂7s 抗重茬微生态制剂7s 生物农药7s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8s 苹果主要病害防治的益生菌株TS018s 保健特菜枸杞芽的开发9s 三种替代甲基溴控制蔬菜根结线虫的新技术9s 一种新型水果保鲜剂及其生产技术10s 一种兼具营养功能的环境友好型保护性杀菌剂及其生产技术11s 一种用于防治土传病害的杀菌剂的生产技

4、术11s 一种用于防治作物细菌性病害的新型杀菌剂的生产技术12s 应用农作物多样性种植提高养分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体系12第二篇 养殖13s 农大3号小型蛋鸡生态放养技术15s 蛋鸡规模化健康养殖关键营养参数与饲料配制技术15s 奶牛及山羊性别控制关键技术15s 中育猪配套系16s 苜蓿绿汁发酵液裹包青贮技术的转化16s 地方品种鸡种质特性的分子评估与优质基因的挖掘利用17s 梅花鹿与马鹿杂交培育茸肉兼用型鹿18s 利用IBV重组N蛋白建立ELISA诊断试剂盒的研究19s 禽白血病抗原检测试剂盒20s 牛新孢子虫病间接ELISA检测试剂盒21s 奶牛专用广谱抗寄生虫药剂乙酰氨基阿维菌素注射液21

5、s 生物样品中雌二醇和呋喃它酮等重要药物残留快速检测ELISA试剂盒的研制22s 奶牛临床型乳房炎治疗新制剂的研究23s 牛结核病特异性诊断试剂和ELISA诊断试剂盒的研制及应用24第三篇 农产品加工与贮藏25s 板栗加工品质评价系统及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27s 酶解法生产胶原蛋白抗氧化肽27s 功能性乳制品(降胆固醇酸奶、降血压乳蛋白活性肽)的开发28s 牛初乳深加工产品的开发29s 血液深加工系列产品的开发及产业化生产29s 发酵肉制品加工关键技术与新产品开发30s 电子鼻技术在烟草原辅料及产品加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应用31s 天然植物、香料精油高效提取技术33s 大蒜防绿变技术34s 系列功

6、能多糖类保健食品加工技术34s 柿子长期贮藏保鲜、保脆技术34s 柿子快速脱涩长时间保脆技术35s 柿子深加工综合配套技术36s 一种柿子发酵酒的酿制方法36第四篇 农业装备39s 山地拖拉机41s 气体射流冲击烘焙技术与设备41s 新型秸秆揉切机系列产品42s 保护性耕作技术43s 谷物种子精选自动化系统44s 果蔬自动化分级系统44s 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46s 水稻钵体苗有序浅栽机研制47s 9ZZ-250ZN型牧草种子加工智能控制成套装备47s 颗粒饲料微量组分涂敷机48s 微粉碎技术49s 1SM-型地膜回收机50s 果蔬高效压榨技术50s 蔬菜嫁接机器人51s 自动凝胶制备色谱仪(G

7、PC)52s 人工光型密闭式植物工厂技术53s 灌溉施肥与温室智能控制系统53s 淡水养殖信息系统研究及综合配套技术推广与应用54s 农畜产品品质近红外光谱快速检测系统55s 激光控制平地技术56s 车载安全监控系统57s 网络视频监控与红外测温系统58s DPCZ-型直链淀粉测定仪58s TSC-型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快速测试仪59s DPCZ-型直链淀粉测定仪59第五章 其他61s 生态型、保健型新农村的规划设计63s 参与式村级发展规划63s 食品与环境残留物质ELISA检测技术及产业化63s 马杜霉素和阿维菌素等15种兽药在动物组织中残留检测64s 磺胺二甲嘧啶酶联免疫试剂盒65s 玉米赤

8、霉醇、氯霉素、恩诺沙星和链霉素残留检测单克隆抗体试剂盒的研制65s 新兽药替米考星及其制剂研制与产业化65s 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及有机肥加工技术和设备66s 堆肥发酵接种剂及规模化生物有机肥产业化66s CAU51系列花卉草坪专用控释营养素67附录:授权发明专利简介69第一篇 种植中国农业大学科技成果汇编(2008) 附录:授权发明专利简介玉米新品种中农大4号一、品种简介特征特性:中农大4号是中国农业大学选育的玉米新品种。2007年通过北京市品种审定,并已参加国家区域试验及山西省区域试验和辽宁引种试引种试验,表现突出。该品种株高265 cm左右,穗位96 cm左右。果穗筒形,穗轴红色,籽粒黄色

9、,半马齿型,穗行数1618行,出籽率90%左右。春播生育期东北130天左右,华北128天左右,夏播生育期96天左右,需积温2850。高抗矮花叶病、抗小斑病、中抗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等多种病害,活秆成熟,保绿性好。20052006年北京区试平均亩产628.8 kg,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9.1%,2年区试连续排名第1位。栽培要点:东华北地区春播在5月上旬,播适宜密度3500株左右,播前施足底肥,增施有机肥,注意氮、磷、钾配合使用,平衡施肥,大喇叭口期追施攻穗肥,做到前控、中促、后补,及时防治病虫害。二、市场分析及投资预算中农大4号属于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一般情况下,产量比

10、农大108增产20%左右。市场潜力很大。三、目前推广应用情况2008年已经在东华北春播区和西北春播区示范推广,并开展规模化制种研究,制种面积1000亩左右。玉米新品种高油4515一、品种简介特征特性:高油4515是中国农业大学选育的优质高油玉米。2005年通过北京市品种审定并已参加国家区域试验。该品种株型半紧凑,根系发达。株高297 cm,穗位高122 cm;果穗长21.2 cm,穗粗5.5 cm,穗行数1418,秃尖0.5 cm;籽粒黄色半马齿型,千粒重361.4 g,容重714 g/L;含油率8.1%8.51%,籽粒偏硬,品质好。生育期126.4天,抗青枯病、纹枯病、茎腐病、玉米螟、丝黑穗

11、病,中抗瘤黑粉病。籽粒产量水平与农大108相当,高产田块亩产可达750 kg以上。活秆成熟,保绿性好,秸秆营养高,含穗生物产量5000 kg以上。栽培要点:京津唐春播在5月中上旬,播适宜密度3500株左右,黑龙江第一积温带以南均可种植。二、市场分析及投资预算高油4515是我国第二代高油玉米典型代表,其产量高,抗性好,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一般情况下,产量比农大108增产5%左右。同时,该品种保绿性也较好,生物产量高,可以作为籽粒和青贮兼用品种。因此,市场潜力很大。三、目前推广应用情况2005年已经开始规模化制种和生产推广,预计明年的种子产量可以满足10万亩玉米生产的目标。玉米新品种高油5580一

12、、品种简介特征特性:高油5580是中国农业大学新选育的抗病、紧凑型高产高油玉米新品种。株高244 cm,穗位100 cm左右,穗长1822 cm左右,穗粗4.8 cm左右,穗行数14行左右,行粒数3540粒,千粒重300 g,出籽率82.5%;果穗长筒形,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硬粒型;油分含量8.0%左右,商品性好、专用性强、活秆成熟,保绿性好,后期茎秆淡紫色。可作为粮饲兼用高效型品种。黄淮区生育期108天,一般亩产440550 kg,生育期和产量均与郑单958相当,华北、东北春玉米区生育期120125天。该品种株型紧凑,叶片较窄,可适度密植,抗倒、高抗大、小斑病、青枯病,抗丝黑穗病、病毒病等

13、多种病害。适宜密度:密度应控制在40004500株/亩。田间管理:适时播种,播前施足底肥,及时间苗定苗。适宜地区:黄淮海夏播玉米区,东北、华北春播中熟玉米区,京津唐夏玉米区。二、市场分析及投资预算高油5580是我国黄淮地区第一个紧凑型耐密高油杂交种,产量接近郑单958。由于该区养殖业发达,玉米以自给为主,对饲料价值较高的玉米需求很大。该品种正可以满足优质化生产的要求。同时该品种在华北、吉林以南的东北春播区也有较好的适应性,因此市场潜力巨大。三、目前推广应用情况2005年已经开始规模化制种和生产推广,预计明年的种子产量可以满足10万亩玉米生产的要求。玉米新品种高油青贮1号(青油1号)一、品种简介高油青贮1号(青油1号)是中国农业大学新选育的抗病、青贮型高油玉米新品种。2005年通过北京市审定,目前正在参加国家区试。株高340 cm左右,穗位144 cm左右,穗长2225 cm左右,穗粗4.9 cm左右,穗行数1618行左右,行粒数4548粒,千粒重3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