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山陇关陇头水——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的“陇头”诗刍议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17558610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陇山陇关陇头水——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的“陇头”诗刍议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陇山陇关陇头水——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的“陇头”诗刍议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陇山陇关陇头水——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的“陇头”诗刍议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陇山陇关陇头水——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的“陇头”诗刍议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陇山陇关陇头水——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的“陇头”诗刍议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陇山陇关陇头水——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的“陇头”诗刍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陇山陇关陇头水——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的“陇头”诗刍议(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6 世界文学评论 第3辑 陇山 陇关 陇头水 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的“陇头”诗刍议 刘 洁 陇山是矗立于陕、甘交界和宁夏南部的一座 高山,是渭河平原与陇西高原的界山,山体呈南 北走向,南北长240千米,东西宽4060千米。 读史方舆纪要云:“(陇山)山高而长,北 连沙漠,南带汧渭。关中四塞此为西面之险。” 陕西通志山川记载:“陇山即陇坻,一名 陇坂,一名小陇山。又名鹦鹉山,在州西六十 里,接巩昌府清水县界。”1南北朝以前,陇山 一直有陇首、陇头、陇阪(坂)、陇坻、分水 岭、关山之别称。从唐开始,六盘山纳入陇山 范围,始有大、小陇山之别。大陇山即六盘 山,地处陇山北段,位于今宁夏固原南和甘肃 静宁

2、东、泾川西,山岭高峻,海拔在2 500米 以上;小陇山即陇头、关山,地处陇山南段, 位于今甘肃张家川、清水东,庄浪、华亭南和 陕西陇县西。陇山东陡西缓,东为陇东黄土高 原,西为陇西黄土高原,是泾河与渭河支流葫 芦河、牛头河、汧水的分水岭。 在中国文学史和音乐史上,“陇头”是一 个备受人们关注的话题。从文学的角度来说,从 汉魏至明清,逐渐形成了包括陇山、陇关、陇头 水、陇山鹦鹉等系列的陇头题材;从音乐的角度 来看,早在汉代就产生了“陇头”乐曲。据南宋 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中记载,陇头曲 亦称“陇头吟”,为西汉李延年所造,是“汉横 吹曲二十八解”之一,此曲至明清仍流行不衰。 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分

3、析,历代围绕陇山、陇 关、陇头水、陇山鹦鹉而创作的诗歌,都与陇山 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一、陇山的地貌特征与诗歌的山川图景 从现存的诗歌可得知,古人在度陇时多翻 越小陇山。而小陇山最突出的地貌特征之一是 山高坂长,登山之路有“七曲九回”之说,岭头 有泉水东西分流而下。据陕西通志载:“其 山高峻,盘折而登,经五十里始绝顶,为秦凤要 害。”三秦记亦云:“高险不通轨辙,即古 陇坂也。其坂九回,不知高几许,欲上者七日乃 越。高处可容百余家,有清水四注下,即陇头水 也。”2陇山的这些特征,在汉魏时期广为流行 的陇头流水歌辞中就有反映:“西上陇阪, 羊肠九回。山高谷深,不觉脚酸。手攀

4、弱枝,足 逾弱泥。”曾经亲历陇头的诗人笔下,描述得也 相当详细:“别涂耸千仞,离川悬百丈。攒荆夏 不通,积雪冬难上。枝交陇底暗,石碍坡前响。 回首咸阳中,唯言梦时往。”(徐陵,陇头 水)“陇山高共鸟行齐,瞰险盘空甚蹑梯。云 势崩腾时向背,水声呜咽若东西。风兼雨气吹人 面,石带冰棱碍马蹄。此去秦川无别路,隔崖穷 谷却难迷。”(许棠,过分水岭)这两首诗 歌描述陇山山高谷深,冬夏人马难行,山顶流水 东西而下,夏天雨雾蒸腾、冬天石冻冰棱。由于 陇山距长安城不是很远,登上顶巅回望秦川时, 极易产生怀乡之情,再加上陇山外接大漠边陲, 翻过此山就意味着离开中土,所以去国赴边之感 便油然而生。可以说“陇头流水

5、声呜咽,陇山石 67刘洁:陇山 陇关 陇头水 坂行难越”(朱家仕,流离行),很早就已 成为翻越陇山者的共同感受和叹息。历代像这样 写到陇山陡峻、陇水呜咽、陇坂难行以及人们度 陇心态的诗作还有许多,例如“陇山天上起,陇 水日边流”(梁令尹,十子吟)、“陇坂迢 遥天咫尺,陇树微茫映沙石”(陈子龙,陇头 吟),这是写陇山之高峻;“崎岖石路仄, 径经险摩空”(刘震,固关道中),“崎 岖道仄难容马,阴邃荆丛每伏蛇”(刘滨, 关山),这是写路途之艰险;“陇坂遥遥 九折长,驱车欲渡心苍茫”(周龙藻,陇头 水),“驱马登陇坂,不敢望秦川”(沈德 潜,陇头流水),这是度陇山的忧苦心境 等等。 小陇山又称为“分水

6、岭”,据三秦记 载:“陇西郡陇山,其上悬岩吐溜,于中岭泉 淖,因名万石泉。泉溢,漫散而下,沟浍皆注, 故北人升此而歌。”小陇山山顶的泉水,向东注 入汧水,向西则注入樊河和马鹿河,最后汇入牛 头河。岭头呜咽的流水声很容易激发离乡背井者 的孤独之情。自从汉代以来,陇头歌辞、 陇头流水歌辞和陇头吟在陇山地区就广 为流传,汉魏乐府诗曰:“陇头流水,流离山 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朝发欣城,暮宿 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陇头流水,鸣 声呜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这三首民歌 不仅写出了行人登抵陇头的孤苦凄寒,而且以呜 咽的陇头流水,烘托行者回望秦川怀念故乡的忧 伤。可以说,从汉魏乐府横吹曲开

7、始,就奠定了 后世陇头歌凄凉、哀怨而悲壮的主基调。 历代诗人对陇头流水的描述,多紧扣其东西 分流这一自然现象,突出流水相背相离的特点, 并以流水潺湲的声响,反衬行者度陇的孤苦忧 伤。“古时愁别泪,滴作分流水。日夜东西流, 分流几千里。通塞两不见,波澜各自起。与君相 背飞,去去心如此。”(司空曙,分流水) 历代陇头流水曲的主角主要是征夫役卒,他们离 别故园的悲伤和浓重的思乡之情,多借登陇头和 陇头流水来抒发:“陇头流水,分离四下。念 我行役,飘然旷野。登高远望,涕零双堕。” (陇头流水)“陇水何年有,潺潺逼路傍。 东西流不歇,曾断几人肠。”(岑参,经陇头 分水) “借问陇头水,终年恨何事。深疑呜

8、 咽声,中有征人泪。昨日上山下,达曙不能寐。 何处接长波,东流入清渭。”(于濆,陇头 水) “陇头流水流不已,陇头行人行不止。 欲行不行空断肠,流水声入行人耳。”(张和, 陇头水)“陇山飞落叶,陇雁度寒天。愁见 三秋水,分为两地泉。西流入羌郡,东下向秦 川。征客重回首,肝肠空自怜。”(沈佺期, 陇头水)“陇水何年陇头别,不在山中亦呜 咽。征人塞耳马不行,未到陇头闻水声。谓是西 流入蒲海,还闻北海绕龙城。”(王建,陇头 水)“忽闻有水喧道傍,人言此水声声别,尽 是征夫眼中血,千古千秋共鸣咽。呜咽声,流 未已;辘轳声,行不止。夜半吹寒笳,边风四 面起,悲莫然,陇头水。”(周龙藻,陇头 水)这类诗歌

9、多“由水流、水声两个角度起 兴,并以此作为行役之人,思乡的触媒诱因,借 咏叹陇水而生发浓烈的思乡之情构成陇头歌 基本的思维方式与表情思路”(阎福玲)。 还有一些诗歌则借陇头流水渲染边关塞外紧 张的战争气氛,并且表达越陇的感悲凄受:“行 到黄云陇,唯闻羌戍鼙。不如山下水,犹得任东 西。”(张仲素,陇上行)“辞家赴陇头, 陇水东西逝。流作呜咽声,中有征人泪。陇水鸣 溅溅,陇坂高入天。驱马登陇坂,不敢望秦川。 朝过饮马窟,夜经古战场。天寒挽刀卧,惊魂不 还乡。”(沈德潜,陇头流水) “萧萧陇 水侧,落日客愁中。古塞一声笛,长沙千里风。 鸟无栖息处,人爱战争功。数夜城头月,弯弯如 引弓。”(刘威,塞上

10、作)“万里奔驰陇头 水,日夜呜呜乱人耳。黄河白草两茫茫,怕听水 声愁欲死。一从结发戍凉州,铁甲磨穿已秃头。 儿孙养得解胡浯,不如陇水解东流。”(朱诚 泳,陇头吟) 当然,在陇头诗凄凉、哀怨的 主基调外,也有一些诗人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 唱出了高亢悲壮的陇头强音,“陇头征人别,陇 水流声咽。只为识君恩,甘心存苦节。云冻弓弦 断,风鼓旗竿折。独有孤雄剑,龙泉字不灭。” (车敕,陇头水)“垅头远行客,垅上分流 水。流水无尽期,行人去未已。浅才登一命,孤 68 世界文学评论 第3辑 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高 适,登垅)他们或因感念君恩而度陇赴边, 或心存高远而忍受着离开故乡亲人的孤独,

11、勇敢 地迎接着人生的考验。这些诗作当是“陇头”幽 怨曲调中高扬激昂的音符。 二、陇关的人文历史与诗歌的边塞印记 “关”在古代是一种要塞,是一种通道或 障碍,它是历史上战争和军事防御的产物,是 边疆地区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关”多设置在边 界的险要之处,并驻兵防守,堪称是国之门户和 锁钥。河陇地区自汉代以来所设置的边关,若以 设置时间为序,主要有萧关、陇关、玉门关、阳 关、金关、悬索关、铁门关、大斗军、嘉峪关和 洮西二十四关等等。这些关隘不仅是重要的军事 要塞,而且由于它们处在中原王朝与边外或边疆 民族的接壤之地,所以在大多时期又是各民族与 各国人员往来和进行商旅贸易的要道。 作为丝绸之路东段陇右

12、南道的第一道关隘, 陇关设置在陇山主脉的关梁上。据古籍记载, 古代设于陇山上的关隘有数个:“陇山置关始于 西汉,自汉迄明虽经三徙,然咸因山设险,总 而名之皆陇关也。汉曰大震,唐曰安戎,明曰 咸宜。”3见于地道记的歌谣曰:“震关遥 望,秦川如带。陇关之名,大震旧矣。”由此可 知,陇关在古代是一个统称,并非某一关塞的专 有称谓,大震关、安戎关和咸宜关都曾被称为 “陇关”。 大震关原名陇关,后周改名,关址建在汧 水之南的重岗上。元和郡县图志载:“大震 关,在州西六十一里,后周置。汉武遇雷震,因 名。”关前方是两道峡谷,刀斧般的山峰插于其 间,形势险要。安戎关,亦名定戎关,是唐宣宗 大中六年(852)

13、由陇州防御使薛逵迁移新筑,该 关建成后,大震关即废。据唐会要关市薛 逵奏文:“伏以汧源西境切在故关,昔有堤防, 殊无建置。僻在重岗之上,苟务高深。今移要会 之口,实堪控扼。旧绝井泉,远汲河流。今则临 山挟水,当川限谷,危墙深堑,克扬营垒之势。 伏乞改名为定戎关。”咸宜关方言又称“寒衣 关”4,明清时期是西越陇山的第一站,两朝政 府都曾在此设关把守,盘查行旅。咸宜古道沿沟 谷河边铺设石板,路途之上有高崖陡峭、急弯陡 坡,“马蹄穿欲尽,貂裘敝转寒。层冰横九折, 积石凌七盘。重溪既下漱,峻峰亦上干”(卢照 邻,早度分水岭)这当是诗人度陇艰险的真 实写照。 翻阅现存的文献资料,最早使用“陇关” 一词的

14、应该是后汉书一书。该书卷六顺 冲质帝纪曰:永和五年(140)“且冻羌寇武 都,烧陇关”5。李贤注曰:“(陇关),陇山 之关也,今名大震关。”5通典亦云:“汉 陇关今名大震关。”“天水郡有大阪,名 陇坻,亦曰陇山,即汉陇关也。”6其他如太 平寰宇记、大明一统志、明史地理 志、大清一统志、关中胜迹图志、 读史方舆纪要、敕修陕西通志等均持此 说,认为陇关就是唐时的大震关。 历史上的陇关自西汉以后,战事频仍。据 后汉书记载,建武二年(26),“夏,四 月,丙子遣虎牙大将军盖延等七将军,从 陇道伐公孙述。五月,己未隗嚣反,盖延 等因与嚣战於陇坻,诸将败绩。”7到东汉顺帝 永和四年(139)羌族反叛,且冻

15、羌于次年进攻 武都、陇关,并烧毁了陇关。曹魏以降,秦陇 地区战事频繁,陇关地区就成了各割据势力的 防御要地。晋义熙八年(412),姚兴与其部下 会于陇关,进攻杨盛。北魏正光五年(524), 崔延伯与天生战于黑水,天生军大败,崔延伯 追奔小陇山。隋唐之际,陇关地区成为突厥与 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内侵的冲衢之地,其军事 地位也就更加突出。唐武德五年(622),突厥 寇原州,陷大震关。后吐蕃兴起,并于广德元 年(763)攻克大震关,尽陷河西、陇右之地。 于是,时隔五年之后,李晟出大震关,破吐蕃 于临洮。其他如五代梁贞明六年(920),蜀将 王宗俦之出故关;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之 过陇关,攻占秦州

16、、巩昌;绍兴十年(1140) 杨政之从巩昌东进逾陇关攻占陇州;明初徐达 之过陇关下秦州、巩昌历代不胜枚举的战 事,足以说明陇关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它既起 着重要的防御作用,是重要的军事交通线,也 69刘洁:陇山 陇关 陇头水 是中原王朝控制西北的军事重地。 最早言及“陇关”的诗歌,与汉武帝西巡 密切相关。据汉书郊祀志载:“上遂郊 雍,至陇西,登空桐(崆峒)。”雍是西汉鸡头 道、回中道必经之地,由此沿汧水河谷越陇经崆 峒至今甘肃靖远黄河岸,或绕道肖关(萧关)至 靖远。这是汉武帝的第一次西巡。在西汉郊 祀歌朝陇首一诗,全诗存于汉书礼乐 志,其诗云:“朝陇首,览西垠。雷电尞,获 白麟。爰五止,显黄德。图匈虐,熏鬻殛。辟流 离,抑不祥。宾百僚,山河飨”郊祀歌 多为三言,专门用于帝王祭天地、颂鬼神。从这首 朝陇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