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通信因管理而高效浅谈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7558120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104 大小:9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通信因管理而高效浅谈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企业通信因管理而高效浅谈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企业通信因管理而高效浅谈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企业通信因管理而高效浅谈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企业通信因管理而高效浅谈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通信因管理而高效浅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通信因管理而高效浅谈(10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企业通信因管理而高效浅谈企业通信因管理而高效,为中小企业信息安全和信息畅通服务,助力企业发展与成长。 近年来,随着企业信息化趋势的深入,企业通信管理与成本经营的紧密性与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 作为企业通信最基础应用的企业邮箱应该基于企业用户的真实需求,担当起通信管理的重任,为中小企业信息安全和信息畅通服务,助力企业发展与成长。 263网络通信总裁芦兵如是说。时下,我国企业邮箱市场功能同质化、创新乏力的恶性循环等行业乱象层出不穷。正是如此,国内企业邮箱领域在基于客户真实需求的基础上期待真正实现创新的突破。日前,国内企业邮箱 第一品牌 263企业邮箱推出的G+企业邮箱新品,在注重企业

2、信息管理和企业属性回归上,引起业内广泛关注。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企业信息化已成为企业品牌实现可持续化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企业应该采取积极的对策措施,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对于信息的管理与控制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时下,我国市场上现有的企业邮箱产品对 企业属性 的体现并不充分。如何实现对企业信息的可管理?企业邮箱如何满足这一需求,真正体现企业属性?263网络通信总裁芦兵给出了答案。趋势 信息管理需求企业邮箱作为企业通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已经渗透到企业运转的每个角落。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企业邮箱自身也

3、从20M空间的尴尬局面,发展到无限量;从几乎没有任何增值功能,发展到越来越具备企业属性 在企业邮箱演绎的产品形态中,闪现更多的是企业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及专业服务商对企邮产品的不懈创新。263网络通信总裁芦兵表示: 企业邮箱,是企业信息传递的最基础应用,企业自身对信息传递拥有自主的操控权应该得到最大的体现。信息管理,既是用户的需求趋势,也是行业的发展趋势。 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人对于 企业邮箱 的理解,尚停留在以企业域名作为后缀的域名邮箱时代。其实,时至今日,企业邮箱早已不仅仅是企业域名后缀、网管可以随时删除或关闭的域名邮箱,在实现企业自身可管理性能的征途上,企业邮箱进行着革命性发展,已不只是停

4、留在模仿性创新与概念性炒作的阶段。反观263企业邮箱的发展之路,正是通过自身不断的创新,引领企业邮箱一个又一个新的航标。在保障邮箱自身性能安全稳定、反垃圾邮件、全球畅邮的基础上,263相继为企业邮箱添加大附件、邮件传真、邮件归档、日志统计、企业通讯录等增值功能。2017年,针对证券业融资融券交易试点,又特别推出融资融券定制化Webmail业务,在满足企业通信定制化需求的同时,也让企业邮箱可管理走向了新的高度。而如今263 G+企业邮箱的推出,则彻底打破了以往人们对企业邮箱的狭义理解,使企业邮箱对通信管理发挥的标杆示范性作用到达了巅峰。管理 企业通信内核企业邮箱,顾名思义是专供企业办公使用的邮箱

5、,其企业管理属性是区别于其它邮箱所独有的特征。然而一直以来,企业邮箱的管理属性并没有得到更好的体现。芦兵指出,此次263G+企业邮箱的推出正是基于企业邮箱在企业属性上的管理需求,让企业邮箱向企业属性回归。 多域绑定 、 邮件删除 、 日志统计 等功能上均充分考虑了企业信息管理的需求,帮助企业充分整合内部资源、提高办公效率,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深度。 以往,集团下属的几个分公司的通讯录无法共享,邮件发送不同分公司时要挨个翻通讯录,非常麻烦,企业通信因管理而高效而且容易出错。 一家贸易集团总公司采购经理陈先生谈到使用有 多域管理 功能的邮箱时说道: 有了多域管理功能,可以灵活建立各个域之间的信任管

6、理,集团各分公司通讯录实现共享,给分公司发邮件至少能节约30分钟。 另外,263G+企业邮箱的 多域绑定 功能,还可以使邮箱管理员自助完成多域名绑定,在域名发生变化时也可以支持别名域邮箱的收信和发信。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问题研究,针对如何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新型工业化,提出了对策建议。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未来相当长时期指导各项经济工作的基本方针。但在许多地方的实践中看,在对什么是新型工业化、怎样才能走上新型工业化路子等问题的认识和把握上还有差距。在党的 十七大 精神指导下,本文根据理论

7、分析和调查研究,分析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研究信息化在新型工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围绕如何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问题提出建议。 一、对新型工业化的理解和认识党的十六大对新型工业化的完整表述是: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要真正理解和把握新型工业化的路子,首先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信息化、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等概念及其内涵。所谓 化 是指由一种特定的力量引起的持续的、内在的改变,在形态上表现为一种趋势,一种进程。在 化 的过程中,这种力量与被作用的事物不是简单的叠加或混合,而是通过渗透达到

8、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使事物发生某种质变。信息化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出现的、以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源的一种持续的社会改造和进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和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引起社会结构各个方面发生深刻变化。而工业化是相对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形态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机器大生产和城市化为主要特征,不断增加工业经济比重,普及工业产品的应用,改变生产方式,改变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过程。它是就整个社会形态而言的,不仅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且包括社会、文化、观念、心理等等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是

9、现代化的两个基本标志。信息化是建立在高度的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是工业化和科技进步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信息化既不能超越工业化,更不能代替工业化,但是信息化可以带动工业化,加速工业化进程,并使其运行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国际上,信息化和工业化正在处于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中。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就是站在战略高度提出来的,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情况的一种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信息化模式;是建立在客观规律基础上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是适应时代变化, 利用后发优势,加速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决策。所谓新型工业化是就工业化的实现方式而言,是对工业化的质的描述和要求,它区别于传统工业化的特点是: 科技含量高、经济

10、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党的十六大明确表述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途径是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既不是工业经济比重的简单增加或工业内部结构的简单调整,也不是单纯的采用新技术、新方法。而是像党的十七大强调的那样: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信息化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贯穿于新型工业化的始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一切方略都必须围绕 信息化 这个核心手段展开。离开信息化,无论怎样的高技术化,怎样的经济结构,都不可能成为新型工业化,只有用信息化武装起来的工业化才是新型工业化。及时而有力地抓住信息化所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

11、,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时代的需要。为此,各级政府要 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把信息化作为 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我省面临经济和社会转型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必须强化各方面对新型工业化的认识和理解,统筹考虑经济与社会、国际与国内的各种因素,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双重任务统一起来,落实到各项方略和实际工作中去。 二、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过程表现出极为强大的普适性、扩散性、渗透性、融合性和创新性。这些特性决定了信息技术对工业生产的影响无处不在,信息化能够持续地、全方位、全过程地进行,并不断深化对工业化的影响,形成了信息化与工业

12、化相互促进的新型工业化。因此,信息已经同能源、材料一样成为基本的生产要素,并且成为现代经济竞争、市场竞争的核心和关键要素。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实现途径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指明工业化的方向。新型工业化必须在信息化的框架内进行,以信息化为方向,不能脱离信息化的思路。 二是促进工业产业的增长。信息技术的引入,带动技术创新,一方面通过增加制造能力、丰富产品、适应个性化需要,扩大工业生产;另一方面直接带动整个信息设备制造业的市场需求。 三是促进结构调整。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改造原有的工业格局和工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销售,使整个工业领域资源配置有效、结构合理。 四是提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通过信息化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企业运转效率,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能力,提升整个产业的活力。五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