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红细胞体病研究进展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17557323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27.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附红细胞体病研究进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附红细胞体病研究进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附红细胞体病研究进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附红细胞体病研究进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附红细胞体病研究进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附红细胞体病研究进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附红细胞体病研究进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垒要茎皇生鳖塑堕望! 塞堑堕墨堑塑 附红细胞体病研究进展 昊涛丁壮 ( 解放军军需大学) 附红细胞体病( E p e r y t h r o z o o n i s i s ;E H ) 是由血液寄生生物一附红细胞体( E p e r y t h r o z o o n ) 寄生于 红细胞表面或游离于红细胞内、血浆、组织液及脑脊液中引起的,以溶血性贫血、黄疸、发热为主要共同 特征的人兽共患病。国内外曾给对此病多个名字:如“黄疸性贫血病”、“类边虫病”、“赤兽体病”、“猪红 皮病”、“鸡白冠病”等。该病不仅危害人类的生命安全,同时也危害动物,导致生产力下降,乳肉产量减 少,严重的影响了畜牧业的生

2、产。近年来国内外医学工作者对附红细胞体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 1 9 9 3 年以来,随着附红细胞体病临床病例的增多,畜禽等附红细胞体病的爆发流行,更引起了国内外学 者对该病的重视。 , 附红细胞体病在全球范围内发现的历史较早。早在1 9 2 8 年S c h i l l i n g 和D i n g e r 就查到啮齿类动物的 球状血虫体,在此之后有许多学者在不同的地方发现许多动物的附红细胞体病。B a r t o n 在啮齿动物的红 细胞里和红细胞表面上发现二分裂菌体;N e i t z 等于1 9 3 4 年在绵羊的红细胞上及其周匿发现有多形态的 微生物,并命名为绵羊附红细胞体,同年

3、A d l e r 等在牛体内发现了形态与球状血虫体相似的微生物,命名 为温氏血虫体,与此同时K i n s e l y 等揭示了猪的类边虫科微生物所引起的疾病就是附红细胞体病;1 9 3 8 年T y z z e r E E 首次发现啮齿动物间传递血虫体的实例,并在1 9 4 2 年对此研究过G r a n a m n e l l a 、 H a e r u o b a r t o n e l l a 和E p e r y t h r o g o a 在小型啮齿动物体内的感染状况:1 9 5 0 年S p l i t t e c 才证实附红细胞 体是引起猪黄痘性贫血病的病因,命名为猪附红细胞

4、体;至1 9 8 6 年P u n t a r i e 等正式描叙了人类的附红细 胞体病:斯蔡林于1 9 7 8 年首次报道鼠的附红细胞体病。在我国,晋希民首先在病兔中发现兔的附红细胞 体;以后许耀成等在江苏南站发现猪的附红细胞体:华修国在上海发现犬的附红细胞体病;冯立明和崔君 兆于1 9 8 2 年,张洳勇于1 9 8 3 年先后报道了人附红细胞体病在我国存在。 一、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原体 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原体是附红细胞体,一种能引起多种动物发病的寄生生物,以往认为是一种原虫, 其引起的疾病曾称为“类边虫病”。后来发现其生物学特征与立克次氏体接近,按1 9 8 4 年的第8 版伯吉 氏鉴定细菌

5、学手册的规定,将其列入立克次氏体目( R i c k e t t s i a i e s ) 、无浆体科( A n o p l a s m a t a c e a e ) 、附 红细胞体属或血虫体属( E p e r y t h r o z o o n ) 。但世界范围内对附红细胞体的归属尚不统一。由于附红细胞体 既有原虫的特点,又有支原体的特点,所以有学者认为其属于原虫,又有人认为其属于支原体。附红细胞体 为多形态、无细胞壁、无明显细胞核和细胞器的典型原核生物,在培养基上不生长,与立克次氏体相似,故 又有人认为将其归为立克次氏体目。 ( 一) 附红细胞体的种类: 目前报道的附红细胞体种类约有

6、十四种,其名称都是由附红细胞体的寄生宿主而来,附红细胞体的宿 主范围较广,包括牛,羊,猪,犬,猫,鼠,兔等多种动物和人类,在不同动物中寄生的附红细胞体各有 其名,如牛的温氏附红细胞体( Ew e n j i n D 、绵羊的附红细胞体( Eo v i s ) 、猪的附红细胞体( E s 订0 和小 附红细胞体( EP a 2 “ v e m ) 、鼠的球状附红细胞体( Ec o c c o i d e 曲、猫的附红细胞体( Ef e l l s ) 、家兔的兔附红 细胞体( 历l e p u s ) 和山羊的附红细胞体( E h e r c D 、鸡附红细胞体( E g a l l i ) 及

7、人附红细胞体( E h u m a n u s ) , 查蔓苎皇堡銎塑堕望! 茎堑壁墨篓塑 这些一般认为是种名。 ( 二) 形态结构 由于附红细胞体的宿主种类多,宿主的发病阶段的不同等因素造成所观察到的附红细胞体的形态结构 有所差异。现在普遍认为附红细胞体是多形态,大小不等,寄生部位备异,运动形式多样。在光镜暗视野 下观察新鲜血片或染色血片发现附红细胞体有月牙形、点状、杆状、细小颗粒状、条形、球形,诬铃状、 网球拍形、卵圆形、星形等多种形态。一般为0 3 1 3um X l 1um X2 6um ,真径0 ,2 2 6um 。有的 附着于红细胞表面,有的游离于血浆中做左右摇摆,上下翻滚,前后爬

8、行,扭转等多种形式的运动,晋希 民等学者先后发现附红细胞体能在血液中作慢速的升降和进退、多方向扭转、伸屈等运动,一旦附红细胞 体附于红细胞上,运动停止。附红细胞体易于着色,其中瑞氏染色法效果较好,红细胞被染成红色或紫红 色,而附红细胞体却被染成浅蓝色,由于折光关系,在油镜下附红细胞体的中央闪闪发亮,形似空泡。在 电镜下观察附红细胞体一面凹陷,一面凸出,常单个或成簇的以凹面附着在红细胞表面或埋入红细胞体内, 一般一个红细胞上可附1 1 5 个虫体其中以6 7 个较多见,虫体多位于红细胞的边缘,生成链状、鳞 片状,被附着的红细胞变成齿轮状、星芒状、菠萝形或不规则形状。在油镜下并能见到附红细胞体是一

9、种 典型的原核生物,无细胞壁和细胞膜,无明显的细胞器和细胞核,攘个结构呈单层膜包被的圆盘状。G u l l a n d 等用扫描及透射电镜观察了猪的附红细胞体感染的猪红细胞,发现附红细胞体寄生的红细胞区呈凹陷,球 状或短杆状,小球体与大球体相连成链状。P o s p i s c h i l 等在电镜下观察到猪的附红细胞体有一层膜包被, 在胞浆膜下有l o 【的微管,有类似的核糖体颗粒,无明显的细胞器及细胞核结构。扫描电镜观察绵羊附 红细胞体时发现附红细胞体为直径0 5 1 0um 的球菌状、杆状、及中心部凹陷的球状小体。用透射电镜 观察时发现附红细胞体由三层单膜包裹着颗粒物的小体附着在红细胞的

10、表层。由这些研究可见附红细胞体 形态多变,随宿主不同,宿主的发病阶段不同而呈现各式各样的形态。 ( 三) 附红细胞体的生物学特征 附红细胞体在红细胞上以直接分裂或出芽方式进行裂殖。附红细胞体外培养条件十分苛刻,不能用无 细胞培养基培养,也不能在血液外组织培养,N o n a k a1 9 9 6 年对E s u i s 的体外培养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 究E s u is 可以在含1 0 的小牛血清的r E M ( r e d u c e dE a g l e s m e d i u m ) 培养液中生长,厌氧或5 C 0 z 条件均 可,r E M 中加入肌苷可有助于保持红细胞的完接性,并可促进

11、附红细胞体与红细胞吸附。律祥君等2 0 0 2 年 也对E s u i s 的体外培养进行了研究,并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些研究为附红细胞体体外纯培养的开展奠定了 很好的基础。附红细胞体对理化因子抵抗力较弱,加入0 1 的碘液,可立刻停止运动,在1 的盐酸液 中或5 醚酸液中仅可刺激其运动。可耐低温,程永耀等学者在4 的冰箱中进行保存实验,结果证明附红 体可存活3 1 d 以上,在脱纤血中一3 0 “ C 保存8 3 d 仍有感染力,在冻干后可存活2 d 猪附红细胞体在冰冻 组织凝固的血液里可存活3 1 d ,在加1 5 甘油的血液中一3 7 “ C 能保持8 0 d 的感染力。感染血液加入D M

12、SO 和1 0 甘油或l O 马血清可在液氮或一7 0 c 长期保存。o 5 碳酸于3 7 “ c ,3 h 即可杀死。对干燥敏感、抵抗 力较弱,附红细胞体对于苯胺色素易于着色。革兰氏染色阴性、姬姆萨染色呈红色、瑞氏染色为淡兰色。 ( 四) 生活史 至2 0 0 3 年报道,附红细胞体的生活史尚不十分清楚,国内外学者根据附红细胞体发生的季节性,认 为吸血节肢动物是该病原体的主要传播媒介。1 9 8 7 年我国的王思训等人从寄生于猪的猪虱体的体液中查 到典型的附红细胞体,至于附红细胞体在人畜体内及节肢动物体内的生长繁殖仍不太清楚,而更多的报道 是在患畜身上发现吸血节肢动物如刺虻、牛虻、蜱、蚊子等

13、。许耀成等在显微镜下看到单核个体是裂殖 子,多核个体是裂殖体,从裂殖子到裂殖体再到裂殖予的反复过程,既是裂殖生殖,也就是无性繁殖的过 一 堕苎皇堡墨塑堕塑翌塞堑堕墨堑塑 程,因为这个过程是在猪体内进行的,故认为猪是中问宿主,面终末宿主可能是节肢动物。也有实验表明 附红细胞体在血液中主要利用葡萄糖。一条茂( 1 9 8 2 年) 和邰秀珍( 1 9 9 8 年) 报道认为骨髓是绵羊和人 的附红细胞体的主要增殖部位。任锋等研究附红细胞体在动物体内的分布时发现,猪球形附红细胞体在血 液内的只存在于血浆中,其他种附红细胞体存在于患者( 人或动物) 的血浆,骨髓及附着于红细胞。骨髓 的附红细胞体浓度最高

14、,其次是末梢血管,故认为骨髓是附红细胞体的主要增殖部位。吉增福( 1 9 8 8 年) 在绵羊m 体中观察到双卵圆形体,认为附红细胞体是二等分裂的出芽法增殖。但附红细胞体在人畜体内的 繁殖生长仍不太清楚。 ( 五) 附红细胞体致病机理 近年研究认为红细胞能够参与免疫调节,动物一旦感染附红细胞体病后,免疫功能下降,继发感染增加, 有时不定表现临床症状,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处于应激时附红细胞体感染率上升,感染的红细胞比例达 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发病。其致病主要有机械性损伤作用。造成红细胞膜的破损:免疫性溶解作用,造 成I I 型过敏反应:同时它还造成机体代谢机能紊乱。正常情况下,红细胞膜极柔软,十分

15、容易变形。猪感染 附红细胞体后,随着感染强度的增强,反映红细胞变形性的红细胞刚性指数( R D 和变形指数( T K ) 增高,红细 胞的硬度增大,变形性降低,一方面影响了血液在小血管和微血管内的流动性,使组织和器官的血液灌注减 少,并影响血液和组织之间的气体和物质交换,引起缺氧、酸中毒及组织坏死等一系列病理变化:另一方面 变形性降低的红细胞很难通过脾索,从而被脾脏俘获和破坏。使红细胞寿命大大缩短。同时附红细胞体吸附 红细胞后,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和膜的脆性增加,红细胞易于溶解和破裂,使得红细胞膜表面的隐蔽的自身 抗原暴露后刺激机体产生自身I g M 抗体,导致H 型过敏反应,进步会引起红细胞的

16、免疫性溶解,使红细胞 数减少,血红蛋白降低,导致机体出现贫血,同时大量失去可塑性的、吸附有附红细胞体的红细胞被机体的 脾脏和全身的单核巨噬细胞所吞噬,也加剧了溶血性贫血的发生和黄疸及血红蛋白尿的形成。由于病原体 的大量繁殖和新陈代谢,机体的糖分解大量增加,出现低血糖,隐性感染动物的血糖浓度可比正常下降2 5 左右,急性发病则更严重得多,患病动物往往由于血液中乳酸和丙酮酸含量上升而导致酸中毒,被感染的红 细胞携带氧气能力降低,影响肺脏气体交换,常导致机体呼吸困难。 二、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 附红细胞体病为全球性分布,隐性感染率很高,不同地区本病的分布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易感动物及 宿主范围也有所差异,传播途径众说不一,与年龄性别的关系仍在争论中。国内外报道的感染率均高低不 等,这种感染率高低差异可能与吸血昆虫分布的地区差异、采样时所处的季节、所采用的检测方法的敏感 性高低有很大的关系。 ( - - ) 地理分布 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范围广,呈全球性分布,目前世界上3 0 多个国家和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