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美货物贸易统计差异报告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17549839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究中美货物贸易统计差异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探究中美货物贸易统计差异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探究中美货物贸易统计差异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探究中美货物贸易统计差异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探究中美货物贸易统计差异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探究中美货物贸易统计差异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中美货物贸易统计差异报告(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探究中美货物贸易统计差异报告中美货物贸易统计差异报告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中美货物贸易统计差异报告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统计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编者按:中美贸易是中国对外贸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近年来,中美货物贸易统计差异数额巨大、连年增加,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影响了双方对贸易不平衡理由的认识。为找出相关理由,2004年第15届中美商贸联委会决定成立统计小组,联合研究双边贸易统计差异理由。经双方成员共同努力,2009年10月在第20届中美商贸联委会上,中国商务部与美国商务部、美国贸易谈判办公室联合签署了中美货物贸易统计差异研究报告。两国商务部已于今年3月在各自X站

2、公布了报告全文。本刊中美货物贸易统计差异报告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提供, .现全文转载,以便读者学习了解报告内容。摘要本次核对研究涵盖了2000年、2004年和2006年的双边货物贸易统计数据。主要发现和结论如下:一、无论是东向贸易(中国出口至美国)还是西向贸易(美国出口至中国),虽然双边贸易规模及统计差异在不断扩大,但差异率(统计差异绝对值占相应进口额的比率)却在不断下降。这说明如果剔除贸易规模扩大的影响,双边的贸易统计差异实际上在逐步缩减。 二、双边贸易统计的最大差异来自东向贸易,约占整体统计差异的80%90%。近年来,东向统计差异随双边贸易规模的增长而不断扩大。2000年2006年

3、,美国自华进口从1 001亿美元增至2 878亿美元,增长187%;中国对美出口从521亿美元增至2 035亿美元,增长291%。同期,东向统计差异从480亿美元扩至843亿美元,西向统计差异从61亿美元减至40亿美元。由于东向统计差异占比较大,工作小组重点对其进行了研究。三、造成东向统计差异的理由,可能源于数据加工和处理过程中的概念性和策略论差异。主要包括:统计上的地域概念差异、记录时间差异、出口统计中是否包含“再出口”数据。但这些差异对双边统计差异的净影响不大。为深入研究双边统计差异理由,工作小组分别对东向贸易中的间接贸易和直接贸易进行了研究。东向间接贸易是指从中国起运的货物,在中转国(地

4、区)进行商业交易后再转运至美国。近年来,间接贸易在双边东向贸易中的比重逐步下降,但2006年,其造成的统计差异仍然高达东向整体统计差异的52%。尽管中美贸易统计均遵循联合国的伙伴国属地原则,但由于进口按原产地统计、出口按可知目的地统计,双边的贸易统计难免会产生差异。主要包括两种情形:当货物经第三方转口时被深加工、再包装或转卖加价而产生增加值;或者中国企业在出口报关时不知美国为其货物的最终目的地,报作对中转地的出口,但美方按原产地规则记作自中国的进口。大部分间接贸易主要经由香港转口,但其所占比重正逐年下降;经由其他地区的间接贸易规模及其导致的统计差异在持续增长。经测算,在东向间接贸易中,2000

5、年、2004年及2006年,由以上理由导致的统计差异分别为289亿美元、327亿美元和441亿美元。东向直接贸易是指从中国起运的货物,未经停其他国家(地区)进行商业交易而直接出口至美国。2006年,直接贸易统计差异约占东向整体统计差异的48%。研究发现:双方报关价格不同是导致东向直接贸易统计差异的重要理由;美方进口报关价格高于中方出口报关价格,是直接贸易统计差异中一个可量化因素。从中国出口的货物在运抵美国途中,所属权有可能发生变更。相对于一般贸易商品,这种情况在加工贸易商品中更经常发生。较高的美国进口报价体现了商品的加价行为,并没反映出所属权的变更。为找出量化此部分差异的策略,工作小组对若干技

6、术理由进行了深入探讨。经测算,在东向直接贸易中,2000年、2004年及2006年,因报价不同导致的统计差异分别为132亿美元、194亿美元和210亿美元。综上所述,工作小组对东向统计差异的理由进行识别,并量化估算了其对整体统计差异的影响。对统计数据进行估算调整后,研究年度内的双边统计差异显著缩小:2000年,两国官方公布的东向统计差异为480亿美元,对能够解释的差异进行调整后,统计差异缩减为75亿美元;2004年和2006年,统计差异分别由原来的718亿美元、843亿美元调减为235亿美元和242亿美元。三年中每年的留存差异率(即工作小组未作解释的东向剩余统计差异在美国自华进口额中的比率)均

7、在8%12%区间。四、鉴于西向贸易统计差异占整体统计差异的比重较小,小组未对西向贸易数据进行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的区分处理,仅对概念性和策略论导致的统计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国计价方式不同(中国进口采用CIF “到岸价格”计价,美国出口采用FAS“舷边交货价”计价)是导致西向贸易统计差异的主要理由。正文一、概述(一)研究背景1994年,第8届中美商贸联委会曾设立统计小组,对双边货物贸易统计差异理由进行核对研究,以解释和量化两国官方统计数据之间存在的差异。该项研究的初衷,源于两国公布的统计数据之间存在超乎寻常的巨大差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双边贸易显著增长,贸易统计差异也随之扩大。据

8、中方统计,1993年2006年间,两国贸易额从277亿美元增至2 627亿美元,对美顺差从63亿美元增至1 443亿美元;据美方统计,同期两国贸易额从403亿美元增至3 430亿美元,对华逆差从228亿美元增至2 326亿美元。为深入了解近期形势变化下双边贸易统计差异的成因,在2004年4月举行的第15届中美商贸联委会上,双方商定再次成立贸易统计工作小组,作为联委会下一个合作磋商机制,对贸易统计差异理由共同进行核对研究并互换意见。中方成员单位包括中国商务部和海关总署,美方成员单位包括美国商务部和贸易代表办公室。(二)研究范围该项研究的目的,旨在找出两国官方数据产生统计差异的理由,推动数据使用者

9、对双边贸易统计差异成因形成共识。这些差异可能来自数据收集和处理过程中的概念性和策略论差异。工作小组研究的重点是识别并量化双边统计差异的主要成因。数据核对工作中所进行的调整,既不意味着任何一方的贸易统计制度有误,也不表示要对任何一方公布的官方数据进行修订或更正。研究核对内容为2000年、2004年和2006年中美官方公布的货物贸易统计数据,具体包括:商品协调制度编码、起运地/运抵地、运输方式和其他信息。(三)研究策略尽管中美两国都遵循联合国货物贸易统计制度,但并不意味着相互的进口和出口数据能够吻合,计价方式、伙伴国属性等因素均会导致双边统计差异。比如:国际运费和保险费计入中国的进口统计,但不计入

10、美国的出口统计。转口贸易,特别是途径香港的转运,对双边数据的比对影响可以量化。中美两国均将原产地作为进口统计依据,把出口所知目的地作为出口统计依据。在中美之间途经香港的贸易中,出口时所知目的地通常被报作是香港,然而当货物最终进口至中国或美国时,进口国会根据原产地规则进行统计,这时统计的“出口方”有可能不是香港。即使剔除已知的和可量化的概念性与策略论差异,统计差异依然存在。与西向贸易相比,东向贸易的统计差异尤为显著,故工作小组将其作为研究重点。工作小组将东向贸易分为两部分以研究相关统计差异:(1)直接贸易,是指从中国起运的货物,未经停其他国家(地区)进行商业交易而直接出口至美国;(2)间接贸易,

11、是指从中国起运的货物,在中转国(地区)进行商业交易后再转运至美国。详见下文。二、东向贸易中美官方贸易统计的最大差异来自东向贸易。研究年度内,中国出口数据与美国进口数据间的差额在持续扩大,但差异率(双方统计差异与美国自华进口额的比率)已有所下降。2000年、2004年及2006年,东向贸易统计差异分别为480亿美元、718亿美元及843亿美元,分别占相应年份整中美货物贸易统计差异报告论文资料由.提供,地址.体统计差异的88.7%、87.8%和95.5%(见表1)。如表1所示,尽管差异率从2000年的47.9%下降至2006年的29.3%,显示统计差异可能在缩减,但由于双边贸易量的增长,2006年

12、843亿美元的统计差异仍较往年高出许多。(一)统计策略及概念定义性差异(已知及可量化部分)1.统计辖区差异美国将波多黎各和美属维尔京群岛视为美国海关关境区域,中国将其视为单独行政区域。因此,中国在出口统计中将其单独列出,未包含在与美国的贸易统计之中。根据美方统计,2000年、2004年和2006年,以上两地自华进口额分 中美货物贸易统计差异报告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中美货物贸易统计差异报告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统计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5%左右,2006年下降至7%(见表3)。(一)统计策略及概念定义性差异(已知和可量化部分)1.统计辖区差异美国将波多黎各和美属维尔京群岛

13、视为美国海关关境区域,中国将其视为单独行政区域,调整时应从美国出口额中剔除。研究年度内的3年数值都很小。据美方统计,2000年、2004年和2006年,以上两地对华出口额分别为0.15别为2亿美元、4亿美元和7亿美元。2.运输时滞差异运输时滞差异是指因商品跨年度运输而对双方统计造成的差异,往往由长途海运造成。以美国进口统计中的出口和进口日期为依据,工作小组测算:2000年、2004年和2006年,运输时滞导致的统计差异分别为9亿美元、20亿美元和27亿美元。3.中国再出口差异中国出口统计中包括非原产于中国但经中国再出口至美国的货物。美国将这些货物统计为自原产地而非中国的进口。据中方统计,200

14、0年、2004年和2006年,中国再出口货值分别为10亿美元、24亿美元和30亿美元。4.其他差异除以上差异外,东向贸易中还存在其他可能的统计差异,比如美国对中国商品的再出口(见附录2)。由于此部分差异的信息不建全,工作小组没有尝试对其进行估算调整,但这并不排除其造成东向贸易统计差异的可能性。(二)直接贸易差异自20世纪90年代双方进行首次核对研究以来,中美之间的直接贸易显著增长。据中方统计,研究年度内,直接贸易方式在中国对美出口总值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71%上升至2004年的84.5%、2006年的88.7%;美方统计的比重,则由2000年的56%上升至2004年的73.5%、2006年

15、的76.7%。研究年度内,大约50%的东向统计差异由直接贸易造成。加工贸易商品在直接贸易中占比较高(据中方统计,2006年占60%),这些商品通常因中间商加价行为导致美方的进口报关价格高于中方的出口报关价格。通常的做法是:中国企业从境外(也包括美国)进口原辅材料、零配件、包装物料等,经加工或装配后,再将产品出口至美国。中国加工企业通常通过中间商接收订单并将加工后的商品转卖给美国买家。因此,中国加工企业的出口报关价格往往是中间商的较低买进价格,而美国买家的进口报关价格则是经中间商加价后的较高卖出价格。除此之外,可能还会有其他理由导致直接贸易统计差异,但工作小组此次没有进行探究。中美双方都没有足够的信息来识别被中间商购买和转卖的直接贸易交易商品。工作小组曾将中方直接贸易出口信息与对应的美方进口信息进行抽样比对,但主要由于两组信息不能一一对应,无法从中得出关于直接贸易统计差异成因的结论。然而,两国的非官方信息均支持以下推论:在涉及加工贸易商品的交易中,直接贸易的运输有可能通过中间商来安排并进行。经工作小组估算(具体策略见附录3),加工贸易商品在直接贸易过程中经中间商转卖造成的统计差异分别为:2000年132亿美元,2004年194亿美元,2006年210亿美元。(三)间接贸易差异从中国出口的货物,可直接运抵美国,亦可经中间国(地区)进行商业交易后转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