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再别康桥》的意境美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7548648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208 大小:3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诗歌《再别康桥》的意境美_第1页
第1页 / 共208页
浅谈诗歌《再别康桥》的意境美_第2页
第2页 / 共208页
浅谈诗歌《再别康桥》的意境美_第3页
第3页 / 共208页
浅谈诗歌《再别康桥》的意境美_第4页
第4页 / 共208页
浅谈诗歌《再别康桥》的意境美_第5页
第5页 / 共2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诗歌《再别康桥》的意境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诗歌《再别康桥》的意境美(20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诗歌再别康桥的意境美1、相关定义1.1、意境与鉴赏的概念 (-)意境概述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国,几千年来古典诗歌在历 史的进程中一直都闪烁着绚丽的光芒,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的鼎盛发展,其 间涌现了出了很多的优秀作品与诗人,这是一种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 古典诗歌经过历史和时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品, 是语言文字最精炼的表现,其博大精深、宏远辽阔、意存高远,都是我们现代 诗歌所远远不及的。我们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诗歌的文辞、 格律,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感受诗人创作出的深远意境,感受我们丰富的民族 文化和人文思想。而古典诗歌中意境的存在,才使得诗歌

2、在岁月的洗礼中,显 得更加的璀璨夺目、经久不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意境是古典诗歌的灵魂, 具有最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处于核心地位。 1、意境的内涵 意境是我国诗学传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范畴。从古代诗歌的创作到现 代诗歌无一不体现出对意境的探索与追求,无论诗人是有意还是无意,他们所 创作的诗歌都能展现出其丰富的意境。意境理论从提出经过了长期历史的演变, 也是在文艺史上有过漫长的发展才形成了今天比较正式的理论。这一文学理论 最早见于刘總的文心雕龙,之后唐代诗人王昌龄在其诗格中正式提出了 “意境” 一词,至此意境理论幵始在唐代正式形成和发展。而近代学者王国维 在前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意境学

3、说,他在人间词话中阐述”词 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后来他在宋元戏曲考中, 明确提出了 “意境” 一词,至此,王国维先生为中国文艺史中意境理论体系的 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所谓意境,多年来很多学者对这一理论众说纷纟云,但是从近年来学术界对 意境理论的研究来看,蒲震元认为,”意境就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和它所表现的艺 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它们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与幻想的总和。”诗人 17 创作诗歌的最高艺术追求可谓就是意境,而对诗歌赏析的最高审美层次也是对 意境的鉴赏,如果一首诗歌根本没有意境,那么就只能算是一首没有内涵、没 有什么意义的打油诗罢了。王国维先生认为意境是诗词之

4、本,由此可以看出, 一首诗歌的精髓就是意境,它是诗歌创作的灵魂,也是诗人对生活体验、生命 感悟的审美升华。中国古典诗歌中作者所创造出的意境蕴含了无限的可能,具 有无限的扩张性和艺术张力,是一种自由而广阔的艺术空间。 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流传千古、经久不衰,不仅仅是因为古典诗歌中蕴含 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其最大的魅力还在于诗歌所创造的丰富意境,这 是其它任何一种文学体裁所不能比拟的。意境又是作品与阅读者之间相沟通的 桥梁,阅读者通过鉴赏作品的意境来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解作品的内涵, 阅读者所获得的审美体验让他们能够在这种美的体验中进入诗歌所创作的意境 之中,从而感受诗中之意、诗中之画、诗中

5、之美。意境也是语文古典诗歌教学 的切入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能从这一切入点出发,便能打开古典诗歌 教学的缺口,一切难题就会迎刃而解,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卸下精 神疲软的包衹,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进入诗歌的情境,把握古典诗歌的真谛,让 学生在古典诗歌的领域中尽情徜徉,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涵咏性情, 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备健全人格、高文化修养的人。 意境是意与境的统一,也是古典诗歌教学艺术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意指 的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对作品所创造的意境所产生的思想情感;而境则指的是 在教学艺术过程中所产生的艺术情趣和艺术氛围。古典诗歌本身就充满了意境 美,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教师要

6、善于带领学生挖掘诗歌的内核、感悟诗歌的 意境。因为意境源于作者的创造,但是其魅力的延续却是在于阅读者对意境的 鉴赏与想象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意境只有在阅读者的联想与想象中、对 作品的再创造中,才能显现出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2、意境与意象 在意境理论体系中,意境与意象是两个相似的概念,都体现了情与景、主 观与客观的统一,但是他们又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袁行霈曾对此有过简洁 的阐述:”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造成的境界,而 意象只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 18 只是构成建筑的”一些砖石I。 由此可以看出,意境与意象不能一概而论,意象

7、是融入了诗人思想情感的特定艺术物象,而意境是作者通过特定的艺术物象组 合而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思想情感相融合所产生的艺术境界。意象是构成意境的 一部分,是意境的组合元素,没有意象就不会有意境的存在,特定的艺术物象 是作者感情行发的依托体,如果没有这个载体,那么意境也就无法展现了。但 是意境也不是由一个个意象的简单积累,不是有了意象就会形成诗歌的意境, 而是由承载了作者思想情感的特定意象组合之后的巨大升华。 古典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创造,它的语言含蓄精炼,是意象与意境直接表现 出来的物质外壳。通过诗歌中的语言,学生是可以直接而明显的感知诗歌的表 意,由语言而深入进去,就会感知到意象。意象的表面特征就是通

8、过语言所展 现出来的人物、景色、事情、形态等,而意境则需要通过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才 能感悟得到的,是诗人通过创造出特定的种种意象来展现出一个诗情画意般的 艺术世界。大多数的古典诗歌中作者感情的行发并不是直接经过意象表达出来 的,也不是诗意的简单流露,而是含蓄、间接地表达,或是景中有情,或是情 中有意,言在此意在彼。诗歌中意境由意象构成,但又超越、突破了浅层的意 象,从有限的景、物、人上升到无限的心灵扩展层次,从具体的物象升华到抽 象的虚实相生,启发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的情感,激荡学生的胸怀,让学生 进入到诗人用灵魂书写、创造的无限、自由、丰富的艺术境界。 对古典诗歌比较熟悉的读者就知道,诗歌中经

9、常会出现一些熟悉的意象, 比如”杨柳、落日、大漠、猿啼、月光、雨声、落花”等,当读者一看见古典 诗歌中这些熟悉的意象,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这些意象所代表的特定意义。比 如杨柳代表着离别,月光代表思念等,读者对这些意象意义的反应都是自觉形 成的,在这样的理解中,感受诗歌中蕴含的特有悠悠情味。意象所代表的意义, 不但负载了当时社会中人们的心理感受、渴求与愿望,而且累积了千百年来优 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所以当读者看到这些意象时,所感受到的特定含义均能符 合不同时代人们的心理,不会觉得勉强和不符合实际。当诗人所创造的一个个 意象组成一首完整的诗歌时,意象又成为构成意境的基本元素时,意象就会获 得一种薪新的

10、面貌和无限的魅力,从而成就意境的”千姿百态”。因此,在古典 诗歌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把认识诗歌中的意象做为赏析的初步阶段,对 19 诗歌的意象进行捕捉、解读,建构诗人真实丰富的内心世界,进而感悟诗歌的 意境,获得精神上的审美享受。 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是具体可感的,但是客观意象的选择都是经过作者主观 选择了的,被诗人选择进入诗歌中的意象已经不再是现实生活中的实在景物, 而是浸润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因此对意象的解读与分析,就能从根本上把 握诗歌的意境。诗人最大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创造出了一个个新颖而奇特的 意象,从而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行发内心真实的情怀。从美学角度来说, 解读诗歌的意象时,

11、不在于纠结诗歌是否真实地描写了客观物象,而在于通过 对意象的选择组合,是否能展现诗人丰富的情感。当读者通过解读意象进入到 诗歌中的意境时,读者此时已然也进入到了诗歌之中,达到”诗中有我,我中 有诗”的艺术情境。 (二)鉴赏的概念 所谓鉴赏是指人们在进行艺术活动中,对艺术形象进行理解、感受、体验 的能动反应过程。在鉴赏的过程中,一般都是从具体的艺术形象出发,又融合 自己的知识、情感体验进一步丰富其艺术形象,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从而获得无限空间的审美感受和意识。 鉴赏的具体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步骤:鉴和欣赏。也就是说,鉴赏是人们在 进行艺术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联想与想象对艺术形象的感知、体验和

12、欣赏,而 获得一种审美享受的精神活动。 1、第一步:鉴 鉴,就是观、看,观看的意思,即从景物情感中直观出无限的生命感觉。 这种感觉就是诗歌中生成的意境,这就是鉴出的意境。古典诗歌中生成的意境 是客观存在的,就需要阅读主体通过鉴,即观看,直观地去折射、去发现,感 受诗歌中的意境、美。 2、第二步:欣赏 欣赏是指在进行艺术活动的过程中,对美好事物的赏析,并从中领略其蕴 含的趣味。而在对诗歌的欣赏活动中,诗歌中意境本身所存在的无限空间,即 美,它就是我们欣赏的艺术对象,意境美所延展出来的那种空间无限感、生命 感、自由感,亦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最高欣赏目标。我们在这里感受到了和谐、 满足、幸福,感受到了美

13、感。 20 1.2、-3-1 意境与园林意境概念 “意境”是一对由”意”与”境”相结合的美学范畴,系指文学艺术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 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这包含着两个方面,即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方面”境”, 和艺术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方面”意”,这两方面有机统一、浑然交融而形成”意境”,意境的基 本构成在于情景交融。园林学家孙晓翔先生也认为”意境,也就是理想美的境界。”国画大师李可染先 生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美学理论家杨辛、甘霖则认为,”意境是客观(生活、 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想)相熔铸的产物。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总之,意境就是一种情景 交

14、融,神、形、情、理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 中国园林艺术创作,以自然山水为主题的思想,是很明确的。从园林 “意境”的外延来说,就是 要以人工创造出具有自然山水精神境界的空间环境。而”意境”的内涵,则十分丰富,由于它是人们”身 所盘桓,目所绸缪”的实境,可以直接使人”情缘境发”,思而咀之,感而契之。因此,较其他艺术”要 更为清晰”。 那么什么是中国园林的意境?园林意境,是造园主所向往的,从中寄托着情感、观念和哲理的一种 理想审美境界。它是造园家将自己对社会、人生深刻的理解,通过创造想象、联想等创造性思维,倾注 在园林景象中的物态化的意识结晶。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

15、 种艺术境界。 园林的意境与诗、画不同,诗画的意境是借助于语言或线条、色彩构成的;而园林的意境是借助于 实际景物与空间构成的。但在美学上又有共同之处”境生象外”,情景交融。园林的意境,不是一 个孤立的景象,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一片有限的水面,而是要有景外之景,这样才能够给游者更丰富 的美的信息与感受。同时,中国园林景观意境又和文学绘画有着密切联系,追求诗情画意,所以文学绘 画艺术的合理运用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效。 1.3、绪论 意境的概念,说起来似乎也是通俗易懂,但它却有着博大精深的渊源 与内涵。它的哲学基础是一种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大宇宙审美理论。文学、绘画、 音乐等艺术中无不体现出意境一

16、词。 意境的含义从古至今也是众说纷纭。那么何谓意境?”意”,是指主观感情; 所谓”境”,则是创作者要创设的生活图景,那么意境就是主客观交融所塑造的 艺术境界。蒲震元先生在其著作中定义:”意境就是特定的艺术形象(符号)和 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它们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与幻想的总 和。” 王昌龄曾在诗格中提到”诗有三境:一曰物镜,二曰情景,三曰意境, 物镜: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镜,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镜,视 镜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镜像,故得形似;情景二:娱乐愁怨皆张于 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 矣”。 与文学艺术相异又相通的音乐,其表现出的意境是能够使人的灵魂暂时脱离 肉体独立游走而忘却尘世的,其魅力也在于此。如果说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那么 音乐则是流动的绘画与诗篇,它们之间所要表达意境的载体不同,音乐是以声音 为载体,以一种流动的方式引出想象中的景,再由景生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从而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达到一种暂且超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