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06年国内《格萨尔》研究述评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17543094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5—2006年国内《格萨尔》研究述评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05—2006年国内《格萨尔》研究述评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05—2006年国内《格萨尔》研究述评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05—2006年国内《格萨尔》研究述评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05—2006年国内《格萨尔》研究述评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5—2006年国内《格萨尔》研究述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5—2006年国内《格萨尔》研究述评(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52006年国内格萨尔研究述评2oo5-2oo65内格萨尔研究述评?119?李连荣2005-2006年国内格萨尔史诗研究出现了一些新气象.从方法论上来看,年轻的学者们开始利用新近流行的方法,尝试运用到格萨尔史诗的研究方面,比如结构程式,母题研究等.由于这些研究尚处在实验之中,存在诸多问题是难免的.比如在利用方法论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生吞活剥的现象.从研究的领域来看,出现了新的动向,比如关注传承方面的研究.但大多学者仍然基本上在传统的研究领域中运用论证的方式进行研究,这是一个多年来重复出现的问题.在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这两年的重大收获是对于艺人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出路.无论从介绍新出现艺人的特

2、点方面,还是从总体上保护格萨尔说唱艺人方面,都提供了新材料和新观点.一,主要研究成绩1,艺人研究杨恩洪的史诗(格萨尔)说唱艺人的抢救与保护(载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阐述了格萨尔史诗说唱艺人在史诗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并详细介绍了我国抢救和保护史诗的成绩,同时分析了面对21世纪中国及国际社会发展中格萨尔史诗存在的各种危险性,进而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应对措施:例如采取建立重点保护基地和各种表演场地,建立各种资料馆,在乡土教育中增加史诗内容,定期举办国际艺术节等方式进行生态型保护与抢救.郭建勋在<格萨尔)史诗艺人阿尼生存现状调查(载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中,对艺人阿尼的生存现状进行了为期3天

3、的跟踪调查.文中不仅介绍了阿尼的学艺历程与家族,社会关系,还发现作为一名优秀的格萨尔史诗的传承人,阿尼生活在没有史诗氛围的环境中.边巴占堆的<格萨尔)说唱艺人斯达多吉(载西藏研究2006年第2期)通过调查出生在着名已故格萨尔说唱艺人扎巴家乡的年轻艺人斯达多吉,指出和其他任何神授艺人一样,他经历过苦涩的童年,又有过同样神奇的梦.所不同的是这位出生于1990年的艺人,目前还在中学读书.按照普通学习的视角来看,他成绩一般,并不出众.而当进入说唱格萨尔的状态,他却呈现出了一个优秀艺人具有的所有品质.而且其说唱还有一些特点:比如说唱不受时空的限制,以及对史诗的个人评论,还有他的说唱不会因别人的提问

4、或插话受到影响等.角巴东主的(格萨尔)艺人研究(载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将史诗艺人分为神授说艺人,撰写艺人,圆光说艺人,吟诵艺人,闻知说艺人,传承说艺人,掘藏说艺人等7类.同时对每类艺人的?l2O?中国藏学2007年第4N(总第8o期)特点作介绍.边巴占堆的试析<格萨尔)说唱艺人扎巴与其说唱的<格萨尔?天岭卜筮)(载西藏研究藏文版2006年第1期)重点介绍了着名说唱艺人扎巴的事迹,尤其是西藏大学录音,记录,整理,出版扎巴说唱本天岭b筮的情况.论文还讨论了天岭卜筮中古代藏族的民俗文化.另外,也有人从艺人说唱格萨尔史诗的音乐特点入手,进行了其演唱技巧,曲式的研究.如仓央拉姆的&

5、lt;格萨尔)音乐演唱法初探(载西藏艺术研究2005年第1期),王力,张春梅的浅析<格萨尔)说唱音乐的吟诵性特点(载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第4期)等.2,传承与结构特点研究李连荣的<格萨尔)史诗在西藏的传承特点运用近年来我国格萨尔史诗调查研究的成果,试图解释格萨尔史诗传承中演唱形态在西藏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该文指出,演唱形态的格萨尔史诗与北部游牧部落之间的演唱有密切的联系,而以讲述为主的格萨尔史诗显然与南部地区的民歌系统传承有着紧密的关系.丹曲的论藏传佛教寺院在<格萨尔)史诗传播中的作用达那寺及其格萨尔文物馆藏(载西藏研究2005年第2期)以在达那寺的调查研究为主,认为藏传佛教

6、寺院在传唱,收藏文本和撰写文本,收集格萨尔文物,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马都尕吉论<格萨尔)史诗的程式化结构及其传承规律(载西藏研究2005年第1期)试图利用新近介绍到我国的口头程式理论来解释格萨尔史诗演唱中的一些特点,特别是强调史诗传承方面的一些特点.文章角度比较新颖,并对艺人的演唱和史诗中存在的大量的程式化的结构作了举例分析,这在格萨尔史诗研究上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但对这一理论的理解还较粗浅.3,史诗体裁特点研究王兴先在史诗与民族学研究(载青海民族学院2005年第1期)一文中,通过格萨尔中所记载的众多的早期藏族部落生活的特点,指出史诗中反映了众多的民族学的问题,进而指出史诗的研究可从

7、民族学的角度挖掘出民族文化的众多因子.平措的刍议<格萨尔)史诗中的宗(载西藏大学2005年第4期),认为史诗中的宗既不是过去设立的政府组织,也非民间的住房组织,而应该是史诗本身具有的划分方法,是一种艺人讲述故事时划分的章节特点.韩伟的<格萨尔)史诗的原始特征(载甘肃联合大学2005年第1期)从史诗中呈现的巫术,神话,占卜等角度对格萨尔史诗的原始性特征作出了推定.这一话题是过去众多学者多次论证的话题,作者虽然运用了新近国外学者的概念,但这些论断并没有超出过去学者的研究成果.4,母题研究韩伟的<格萨尔)母题研究(载西藏研究2005年第1期)从幻变母题,寄魂母题和英雄救美母题出发,

8、阐述了格萨尔史诗中的几个典型母题.班玛扎西的藏族<格萨尔)与土族<格萨尔)若干母题的比较研究(载西藏研究2005年第2期)从神子降生,求婚,称王三个母题出发,进行了文本比较.并且通过两个民族的地缘关系,历史文化和宗教特点,解释了二者之间存在的异同问题.从母题入手企图解释格萨尔史诗所拥有的藏族文化底蕴的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作过尝试,比如徐国琼先生对于史诗中的巫术的研究,但是这种研究后来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尝试性的分析,无疑在国内格萨尔学的研究上有着积极的意义.5,文化内涵研究赵心愚的<格萨尔?保卫盐海)中的姜国萨丹王与丽江的木土司(载西南民族大学人文

9、社科版2005年第2期)一文通过史料和史诗中的描述指出,格萨尔史诗中的文学形象萨丹王实际上是对历史上南诏王的形象描述,并不是明代的丽江木土司.这种论述虽很难得到学人的认可,但也能自圆其说.丹曲的试论灵魂寄存观念在藏族史诗创作中的作用(载中国藏学2005年第2期)认为,格萨尔史诗普遍反映了藏族民俗文化中的灵魂寄存观念.灵魂寄存观念在史诗中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尤其令我们看到艺人惯于利用这个特定的民俗文化来创作史诗,在某种程度上它甚至成为了史诗2005-2006年国内格萨尔研究述评?121?创作的主线,是塑造英雄形象的基础角巴东主的试析(格萨尔)史诗中的魔幻艺术(载中国藏学藏文版2005年第2

10、期)从史诗中自我双方的人物,动物,道具等具有的魔幻变化特点出发,指出这些特色不仅有益于史诗的思想内容,也有助于大众的阅读,还为史诗的艺术表现增色不少.铁国花的试析(格萨尔)史诗中反映的古代藏族部落的议会制度(载攀登藏文版2006年第1期)指出史诗中反映部落会议与其他原始社会的部落会议具有非常相似的特点.从内容上来看,藏族的部落会议主要讨论战争与选定小部落长,而从形式上来看,座位有等级差别,但也反映了普通民众的参会能力正在加强仁欠卓玛的试析(格萨尔王传)中的部落联盟现象(载西藏大学2005年第3期)分析了史诗中出现的血亲,联姻,战争等几种联盟现象,认为这种部落联盟特点用艺术形象化手法再现了古代藏

11、族社会的历史原貌.加木央曲珍的试析(格萨尔)史诗中谚语的思想内容(载西藏研究藏文版2005年第1期)通过举例分析认为,格萨尔史诗中的谚语具有普遍性,科学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等几个特点,这些特点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藏族民众的生活与思想.里太吉的(格萨尔)谚语分类小议(载西藏研究2005年第2期)依据内容对格萨尔史诗中的谚语进行分类,如反映伦理道德,战争,法律,生产生活等,指出这些谚语不仅对史诗本身的刻画人物,表现场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指导民众的生活作出了贡献.6,格萨尔造像,舞台艺术研究徐斌的格萨尔史诗图像在仪式中的使用及其文化认识(载中国藏学2005年第2期)运用民族学方法,将格萨尔史诗说唱

12、艺人在说唱时使用的图像以及其他道具,与巫术活动中巫师使用的道具进行比较,认为史诗艺人的图像或道具即是根据巫术原理设置的艺人灵感的依止,而从其中反映的文化本质来看,史诗使用图像是接受巫术中的降神仪式的一种体现.岗?坚赞才让的(格萨尔)石刻艺术的调查与思考(载西藏研究2006年第3期)介绍了四川甘孜州的丹巴县与石渠县的石刻格萨尔艺术.作者认为格萨尔石刻艺术的出现是近300年的事情,它的兴起与当地地方文化背景和一些重要历史人物有关,如丹巴县莫斯卡石刻格萨尔艺术的发展与果洛宁玛派高僧钦则有关.相似的文章还有石硕的雅砻江源奇观石渠松格玛尼石经城(载四川文物2005年第1期),杨嘉铭的石渠格萨尔文化探索之

13、旅(载中国西藏2005年第3期)等.曼秀?仁钦道吉的试析(格萨尔)藏戏表演(载西藏研究藏文版2005年第2期)从其舞台设计,故事推演,演员装扮与道具方面介绍了安多地区发展起来的格萨尔藏戏艺术特点.作者认为舞台剧的表演既吸收了传统艺人演唱的特色和藏族其他文化特色,同时它还借用了其他民族的表演艺术特点.7,学术史的研究任新建的任乃强与(格萨尔)(载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5年第5期)总结了我国着名格萨尔研究专家任乃强先生在发现,最早记录,向国内外推介以及研究格萨尔方面的功绩,认为任乃强先生的研究奠定了我国格萨尔研究的基石.索南卓玛的国内外研究(格萨尔)状况概述(载西藏研究2006年第3期),

14、对我国学者介绍国内外格萨尔研究成绩进行梳理,总结和补充,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特别对近年来我国学者的重要成果做了重点介绍.王国明的土族(格萨尔)研究历程(载安多研究2006年)介绍了自20世纪40年代末直到20世纪末60年间土族格萨尔史诗的研究成果.除了上述研究领域以外,也有学者从格萨尔史诗的语言,学科建设以及格萨尔史诗与其他世界史诗的比较等方面进行了研究.?122?中国藏学2007年第4期(总第80期)二,几点感受本文主要概述了用藏文与汉文发表的部分论文,用蒙文或其他语文发表的论文由于作者能力所限未加收录,希望其他学者能够给以补充.从这两年的研究来看,主要论文由年轻学者完成.这些学子大部分是在读研究生或毕业不久的年轻学者.因此论文呈现出了他们研究上的一些特色与问题.从优点来说,在选取论题上,有其新颖独到的方面.在运用方法论上,也有所创新.这两方面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问题也正出在这些方面.从方法论上来说,好的合适的方法论就像利剑可以切中要害.但是如果不会运用它,或者说还没有很好地了解这把剑是干什么用的,那么其成果就会大打折扣了.应当指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辟的有关格萨尔史诗中的传统文化的研究,在2005-2006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赵心愚对于姜岭大战的研究等.另外,2006年7月,第6届国际格萨尔学会的召开是格萨尔学界的一件盛事.会议议题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