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拼音、解释]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17542908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拼音、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拼音、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拼音、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拼音、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拼音、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拼音、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拼音、解释](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拼音、解释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拼音、解释”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 1 1江ji ng 南n n(汉乐府h nyu f ) 江ji ng 南n n 可k 采c i 莲li n,莲li n 叶y 何h 田ti n 田ti n ! 鱼y 戏x 莲li n 叶y 间ji n。鱼y 戏x 莲li n 叶y 东d ng ,鱼y 戏x 莲li n 叶y 西x ,鱼y 戏x 莲li n 叶y 南n n ,鱼y 戏x 莲li n 叶y 北b i。注释 这是一首汉乐(yu )府民歌。 田田:莲叶茂盛的样子。解说这首诗的后四句用重复的句式,表现

2、了鱼在莲叶间穿梭往来的轻灵的样子,传达出采莲人欢快的心情。2敕ch 勒l 歌g (北朝乐府b ich oyu f )敕ch 勒l 川chu n ,阴y n 山sh n 下xi , 天ti n 似s 穹qi ng 庐l , 笼l ng 盖g i 四s 野y 。 天ti n 苍c ng 苍c ng ,野y 茫m ng 茫m ng,风f ng 吹chu 草c o 低d 见xi n 牛ni 羊y ng。注释1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2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3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4苍苍:青色。简析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

3、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 2 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

4、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y ng (t ng ) lu b n wng3咏 鹅(唐) 骆 宾 王鹅 鹅 鹅,曲q 项xi ng 向xi ng 天ti n 歌g 。 白b i 毛m o 浮f 绿l 水shu ,红h ng 掌zh ng 拨b 清q ng 波b 。注释1. 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2. 项:颈的后部。 3. 掌:诗中指鹅的脚掌。简析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

5、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

6、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代他写讨武檄。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当武后读到“一抔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逃匿不知所终等传说。 4风f ng (唐t ng ) 李l 峤qi o 解ji 落lu 三s n 秋qi 叶y ,能n ng 开k i 二r 月yu 花hu 。过gu 江ji ng 千qi n 尺ch 浪l ng ,入r 竹zh 万w n 竿g n 斜xi 。【注释】: 三秋:晚秋,指农历九月。 二月:早春,农

7、历二月。【简析】: 这首诗让人看到了风的力量: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 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3 5咏y ng 柳li (唐t ng )贺知章h zh zh ng 碧b 玉y 妆zhu ng 成ch ng 一y 树sh 高g o,万w n 条ti o 垂chu 下xi 绿l 丝s 绦t o , 不b 知zh 细x 叶y 谁shu 裁c i 出ch ,二r 月yu 春ch n 风f ng 似s 剪ji n 刀d o。注释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2妆:装饰,打扮。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

8、枝。简析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

9、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作者简介:贺知章(659-744)字季真, 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唐代诗人。6凉li ng 州zh u 词c (唐t ng )王之涣w ngzh hu n 黄hu ng 河h 远yu n 上sh ng 白b i 云y n 间ji n,一y 片pi n 孤g 城ch ng 万w n 仞r n 山sh n 。羌qi ng 笛d 何h 须x 怨yu n 杨y ng 柳li ,春ch n 风f ng 不b 度d 玉y 门m n 关gu n 。注释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3

10、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4 简析“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

11、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

12、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

13、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7登d ng 鹳gu n 雀qu 楼l u (唐t ng ) 王之涣w ngzh hu n 白b i 日r 依y 山sh n 尽j n,黄hu ng 河h 入r 海h i 流li 。欲y 穷qi ng 千qi n 里l 目m ,更g ng 上sh ng 一y 层c ng 楼l u 。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2白日:太阳。 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

14、阳依傍山峦沉落。4穷:尽。简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 5 山色空濛。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