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家庭教育比较研究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17542838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日家庭教育比较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日家庭教育比较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日家庭教育比较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日家庭教育比较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日家庭教育比较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日家庭教育比较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日家庭教育比较研究(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日家庭教育比较研究 摘要:把握中日两国家庭教育状况,关注对孩子的启蒙教育及受教育者的社会化过程;归纳出其所尝试的各种方法,了解儿童所处的环境及日常生活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分析其同,明确其特征。更进一步探讨家庭教育思想的源泉,使用家训、自传加深对家庭教育的史研究。 关键词:家庭教育 子女 家训 自传 中日两国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早已成为共识;但是应如何抚养、管教子女也成为世世代代人们共同探讨的重要课题。不管是中国人,或是日本人相信一定都希望让孩子们成为栋梁之才,为国家、社会作出贡献。只是现实总是事与愿违,孩子们的世界发生了不少难于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日本,如校内暴力、严重的欺辱事件等不断发生,这

2、些问题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本文并非阐述日本儿童问题,而是探讨围绕在中日孩子们身边的家庭教育;首先是考察中日家庭教育的状况与问题点,并通过家训、自传,分析家庭教育论的作用,希望对今后的家庭教育带来某种启示。 一、中日家庭教育状况 (一)小家庭和子女的教育 所谓家庭教育,这里主要是指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培养子女成为社会人的起点,而家庭是造就社会栋梁的摇篮。但家庭教育受社会体制的制约,也受家庭迁的影响。进入代社会以来、家庭规模发生了重大的化。笔者从调查结果得出1,中日的小家庭占全体三分之二;中国的上海家庭平均儿童人数是1.2人、福建1.7人(都市)、广东2.7人(开发区),日本是2

3、.7人。两国在小家庭比率上升和家庭人数不断少的同、家庭教育也出现了许多化。 日本随着都市化的进程,工业化的完成;一家之主的父大部分都成为薪金阶层,许多父亲日出离家,星夜方归,子女的教育就落到了母亲身上。因此,形成了母亲干过剩,父亲不在的现象。日常生活母子过的一体感也导致了家庭中的过分保护。多数日本母亲辞去工作,专职照料孩子,操持家务,可是家庭中成员不断少,与邻居的交流也越来越少,使家庭处于闭塞状态。 中国的小学生认为父亲“教育严格”的占56.1%、母亲是39.6%、祖父母是2.4%、没有是1.9,而日本的小学生认为父亲“教育严格”的占23%、母亲是50.6%、祖父母是8.%、没有是18.3%,

4、日本的父亲的威严趋于失、在子女心目中的地位下降。日本小学生父母的全体上都比中国低。比如、日本“尊敬”父亲的是38.4%、母是38.6%、中国“尊敬”父是72.9%、母是82.2%2。这里可以看出日本小学生对父母的感情浅薄,缺乏对于父母的尊重,缺少信感。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父母与子女的信。人与人之基本信首先是在家庭形成的、在孩提时代必需奠定基础、这是人类社会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但从调查的结果显示,日本的家庭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父母与子女的信赖关系,孩子们从小就缺乏对亲人的尊敬,成人后也同样不会尊敬其他人。而日本国内正在蔓延着这种趋势,应当值得人们共同的关注。 (二)中日管教子

5、女方式 一般父母都存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普遍心,代社会偏重学历,家长们注重子女的考试成绩。为了取得好的分数,日本的家长往往把子女送进补习班去学习、有条件的家庭则请家教。中国也有同样的情景、希望子女能考取重点大学,孩子们白天在学校接受教育,上要补习各功课。 日本是“不给人添麻烦占”比例最高、而中国却最低。但是从日本学生回答上得出的结果却和父母的回答的出入较大。比如,“努力学习”占比例最高41.5%、“不给人添麻烦”却在低位为16.5%。中国的学生的回答结果与父母大约一致。而日本的孩子却没有领会到父母的心意、欠乏互相通。也许是日本的父母表里不一,在人前与人后,行为表现有所不同。 自古中国父母

6、有权威严格管教孩子、有责任教育子女。如三字经6里写的是:“养不教,父之过”,还有“玉不雕,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等。在子女有反抗行为时、中国父母“使其服从自己意见”的回答是50.4%、日本是17.3%、“商量到子女同意为止”(中38.9%、日53.9%)、“不管他”(中1.3%、日5%)、“其他”(中9.4%、日23.8%)。中国的家庭启蒙教育论里看得出非常重视对子女的伦理教育。但近现代、随着儿童中心主义思潮的影响,中国父母的管教方式也有所改。但与日本比较起来中国的家庭教育保留着一些传统方式。 二、中日传统家庭教育 (一)日本的启蒙教育论 日本传统家庭教育论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古代万叶时代,从武

7、士家训能散见一些有关家庭教育的言论;不过这些家训的内容涉及的范围广泛,有日常生活的处世经历,人生哲学,也有一些家庭教育的方法和见解。到了近世家庭教育论大量的涌现,荟萃了无数的教子方法,下面就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进行阐述,深入了解日本传统家庭教育的经验。 被称为近江圣人的中江藤树(1608-1647)在翁问答8里指出:对子女应严加管教,不能一味溺爱,否则将会变成无德无能,最终会导致走向作恶犯罪之路。因此,不能娇生惯养孩子、不得偏爱、纵容骄气;对于子女的态度和行动要多加注意,以免形成坏习惯。他还强调“不好好教育孩子,就是最大的不孝”;并认为具有良好的品德是孩子一生的基本,要让孩子有责任感、诚实守信。

8、日本的家训多数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如教育理论家贝原益轩(1630-1742年),在所著的和俗童子训9里,提出了“人性本善”,此书中还针对儿童的不同年龄,实施相应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即是“随年教法”,其教育内容主要是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等等。他非常重视子女的道德教育,并要求父母要做好榜样,从小开始教礼仪,使懂得与人交往的道理。他虽然坚信人性本善,但如果不严加管教,将与禽兽相近,所以必须努力学习圣贤的论著,使懂得做人的道理。 从上面看得出日本的家庭教育论,注重礼节,要尊老爱幼,懂得关心、体谅他人。并且,家庭教育论也强调,家长要注意管教子女,这关系到孩子一生,使具有良好的教养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日本不同

9、阶层的家训里,如德川家康的东照宫御消息,伊安齐的伊贞丈家训,还有农家训等等,都注重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积极提倡在家庭教育中的启蒙教育。 (二)颜氏家训的启蒙教育 中国家训是我国古代长期延续下来,无数的家长教育子女的最基本的处方,为后代传播修身治家,待人处世的道理。因此,家训不仅是生活经验之谈,也是家长以自身的行为给后代留下的榜样,其内容形式多样,有许多感人的片段。这里就颜之推(511-约591)的颜氏家训11作为例子,因此书一直被视为家教范本,广为流布,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颜氏家训的教子篇中指出:“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他还认

10、为有些父母,对子女不加管教,只有溺爱。孩子的饮食言行,放纵其为所欲为,该劝阻的反而夸奖,该呵斥的反而一笑了之,等到孩子长大些,还以为一切都是理应如此。因此,他引用孔子的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强调其道理的真实性,一再主张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还引用俗话说:“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颜之推认为:“凡人不能教育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与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尔”。所以,他还主张,教子如治病,不用汤药、针灸治不了病。为此,他反复举例说明,如果家中不严,等到骄横傲慢成性,那可就悔之晚了。并强调父亲在孩子面前应保持严肃,不可以过于亲昵随便;也不能过于淡漠,失去对孩子的关照。严慈兼施

11、,善得其中,这就是处理父子之间关系的关键所在。颜氏家训共有二十篇,涉及到教子内容,方法、治家、读书作文、人际关系等社会人生方方面面;援古论今,切实浅近,说服力强。并举出许多教育子女事例,其内容针对性强,感人肺腑,能从中得到各种启示。在我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家训、家规、家诫、还有母训、女诫、女训之类的论著,反映出历代的知识分子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相信这些对后世的家庭教育实践能起着指导的作用。 (三)中日近代启蒙教育事例 从上面的家训能看出,特别重视孩提时代的教育,认为幼儿可塑性强,早期教育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益。那么,在现实的家庭生活中,人们是如何教育子女的,文学家胡适(1891-1962)的自传12

12、里写着,在他3岁的时候父亲因病过世。之后,教育孩子的重担就落在他母亲身上。他说,母亲的管教非常严格。她不仅是慈母,也要担当严父。但是,在外人面前,从来不骂他,也绝不打他。当做错事时,母亲只会瞪他一眼。看到母亲严格的眼神,就马上改正。如果做错小事,母亲明天早晨,他醒来之时就会训话。如果是大错,母亲在夜晚大家已入睡,人静的时候把门关上,先骂后罚,有时让跪下,就是重罚,也从来不让他哭喊。因母亲只是为了管教孩子,而不是在泄愤,让他人听的。 看得出胡适的母亲是,爱而知教,教子有方。他4岁时进入家塾学习,12岁时离开母亲到上海的学校入学。在他的人生旅途上,让他永远忘不了的就是母亲的教诲。他说,如果他还有一

13、丝一毫的良性,能够与人和睦相处,有宽容、能替他人着想的话,这一切都要感谢他的母亲。他自己认为是母亲,让他懂得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母亲为了让幼儿能茁壮地成长起来,用心良苦,终于能育子成才。 从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自传、回想录,如陈鹤琴、郭沫若、巴金等,都能看到母亲们时时、处处、事事给孩子们做出好榜样,让孩子潜移默化,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在日本的自传、回想录等里面也能看到许多为子女,为家庭无私奉献的母亲。孩子们每天看到母亲忙忙碌碌,勤俭持家,不仅给家人带来无比温馨,也让子女长大成人后能够积极向上,为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子女们懂得敬爱母亲,给予很高的评价,这证明母亲们所付出的心血,得到了正面的肯定。

14、 三、结语 中国与日本在化家庭教育的功能,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上有着共。但在家庭启蒙教育阶段,两国对孩子的态度,行为,及方法有着显著的不同。其原因在于历史上虽同受有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但由于社会条件的不同形成了各种差异。 从中日的家训里能看出,早期的家庭教育与影响,对子女的价值观念的形成,性格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自幼要加以引导,让子女从小奠定良好的基础,使长大了能向着正确方向发展。从自传的事例里也看得出,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母亲的孜孜不倦的教诲,不仅让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也是将来成才的动力之源。 参考文献: 13笔者曾经在上海、福建、广东,东京、神奈川等的小学进行问卷调查。具体的调查项目,发表在早稻田大学教育学研究科硕士论文,子育意一中日比研究。 2(日)第3回国比、福武店、1992年、49. 4(日) 松原治郎家族危、日本新社、1983年、43. 5(日) 柴野昌山 社会学、世界思想社、1989年、197. 6 解三字经出版事公司、1990年、1-4. 7 (日) 我妻洋、原子、弘文堂、1974年、155 作者: 吴绿霜福建省泉州仰恩大学外语系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您的在线图书馆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