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热”与鲁迅文学和学术贡献的价值判断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17542153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热”与鲁迅文学和学术贡献的价值判断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国学热”与鲁迅文学和学术贡献的价值判断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国学热”与鲁迅文学和学术贡献的价值判断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国学热”与鲁迅文学和学术贡献的价值判断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国学热”与鲁迅文学和学术贡献的价值判断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学热”与鲁迅文学和学术贡献的价值判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热”与鲁迅文学和学术贡献的价值判断(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学热”与鲁迅文学和学术贡献的价值判断一、由冷转热的“国学”与唯古是崇的价值标准在世纪之交的“国学”热潮来到之前,极少有人将鲁迅与“国学”联系起来讨论,因为“国学”问题在那时是一个已沉寂了数十年之久的冷门话题。虽然自晚清维新运动以来,“国学”就曾为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兴味盎然地言说,但质疑的声音总是不绝于耳,质疑的焦点不在于“国学”本身,盖因“国学”是一个赋予了“中国固有学术文化”特定内涵却又未能得到有效正名的学术概念。曾被尊为“国学大师”怛的钱穆先生早就感到使用“国学”一词的洎尴尬,他曾在其颇有影响的国学概论择一书的“弁言”中说:学术本无国界,阪“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樨特为一时

2、代的名词。其范围所及,何者应徉列国学,何者则否,实难判别。现代学坻人曹聚仁先生当年在和一位青年谈及“国学”问题时,也曾深感“国学”一词在使那用上的不便,认为一定要称“国学”,其睾含义应当是“中国学术”:假如朱熹或是程氏兄弟活了过来,问他们:“什么是筛国学?”他们也一定答不出来。“国学”妾,乃是外来语,并非国产。日本人原有“暴支那学”、“汉学”这样的名词,因此,离十九世纪后期,留学日本归来的学人,译佘之为“国学”,也就是“中国学术”之意庋“国学”这名词,仔细考核起来,颇杉有毛病,因此有人称之为“国粹”,章太庞炎师称之为“国故”,他的国故论衡叩,便是谈中国学术的专著。在这些富有代表性的质疑中,其要

3、害在于概念命名的绚不周延性。如果按照曹聚仁先生的理解,毒“国学”也就是“中国学术”之意,那么触将“中国学术”完全等同于“中国固有学煨术文化”或“中国传统文化”,其内涵与外延之间显然存在着逻辑问题。在较之古赫代社会更为完备、分工更细的中国现代学衤术文化系统中,当人们把“国学”界定在俺中国固有学术文化这个所指性极强的范畴呐时,它在主观上赋予了某些特定学术范畴以不可动摇的优选地位的同时,也人为地龈将不属于这个特定范畴,但实际上同样在遴中国学术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学术研吒究及其成果生硬地排挤到了边缘和无名地位,这就极易导致现代中国学术文化内部整体感的失衡与破裂,而且极其严峻地凸显和加剧了各学科之间原

4、本不应该产生的朋矛盾和对立。随着“新儒学”在20世纪末叶中国大陆特定的文化需求中以关心中彝国现代化进程的姿态从海外归来,以清算和审判“五四”以来的文化激进主义为旨鲇归而走上了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思潮大舞巍台,并在应对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现实策略缪中为中国现代文化注入了浓厚的民族主义擤性质。于是,与这种现实文化气候有着天蠹然默契且仅仅涵盖了中国固有学术的“国诽学”便由沉寂走向了热闹。当代传媒也曾开足马力为“国学”的“全民化”理想推憨波助澜,与此同时,一大群新被打造的“催国学明星”以指点江山的气度书写了世纪微之交中国文化的速成风景和急就章。“国跣学”既热,“国学”命名从诞生伊始就一峻直存在的周延性问题也

5、就成了一个不容再璇有质疑、再加讨论的问题,“国学”特指中国固有学术文化成为一种压倒性的声音娅,倘有不同意见者,很容易被目为“不知榘学问为何物的妄人”,著名学者季羡林先寇生曾一再以定论的口吻对“国学”的既有内涵作出了郑重的强调:什么是国学呢?本简单地说,“国”就是中国,“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呖”。尽管季羡林先生别有眼光地从空间范围指出“中国文化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委创造的文化”,但他却在纵向发展上强硬地将中国现当代文化挡在了“中国的学问”的大门之外,并对可能有的质疑予以毫玄不客气的调侃:旧版辞源上说:国学,一国之固有学术也。话虽简短朴实,然而却说到了点子上,七八十年以来,这浅个

6、名词已为大家所接受。除了“脑袋里有半一只鸟”的人,大概不会再就这个名词吹跗毛求疵。既有强势的文化气候支撑,又殉有学术泰斗的定调,“国学”原本存在的氖正名问题就成了多此一举的饶舌,“国学狷热”也就实际上成了钟情于中国固有学术艹文化的人们睥睨百家的文化独奏。人们在鞋反拨西方话语霸权化倾向的同时,也把中你国传统文化现时化,遂使唯古独崇的霸权笱化倾向在中国现代文化格局中得到凸显。自然,作为中国现代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冒部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或日中国固有学纩术文化特指的既有“国学”由冷转热的本璧身,它对于推动现代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笊,对于强化和提升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素锢质,对于全球化发展中的民族文化坚守,

7、服对于救正文化消费主义恶性膨胀中无聊的芟精神狂欢,乃至对于开掘具有现代生命力富的古代传统文化资源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彘建设,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因此,“国唷学”的真正热起来无疑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低复兴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中国现代社会的学术文化繁荣不应当仅仅是涵盖“中幽国固有学术文化”的“国学”的独家繁荣鸬,而应当是中国现代学术文化整体格局的簌多元兴盛与繁荣。当既有“国学”成为一笮种带有学术霸权意味的价值评判标准时,汨当“国学热”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趋从时魈,“国学热”就实际上隐含着一种复古的冲动和危险。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几十童年来不断有学者对既有“国学”的命名作出质疑、补充、修正,但“国学”作为中

8、籍国固有学术文化的定位至今尚未发生实质互性的动摇。在笔者的有限涉猎中,如果说杆在“国学”热起来之前的数十年间,人们对“国学”正名的自觉还更多停留在即时厘性的感性层面,而自90年代以来至少有涵两次针对既有“国学”的不周延性问题所涌作出的修正、拓展、完善,则体现了世纪之交的中国学者站在对中华民族学术整体疃把握的高度,重新清理、界定“国学”这旱个在与“西学”的区别和对立中建立起来趋的学术概念的理性思考。1998年11踔月30日,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在接受乙北京大学学报主编龙协涛先生采访时,针锎对既有“国学”只更多地涵盖了古代的经迹史子集的情况而提出了“新国学”的观点檀。他指出,中华大文化还有经史子集

9、之外的“载体”这就是红楼梦。应该涡说,周汝昌先生的“新国学”说对于中国蟀古代学术文化的整体性把握是极具建设性夤意义的,但因仍然将“国学”界定在中国佯古代文化范畴,除了为研治中国古代学术蒎文化提供了一种新的观照视界以外,其对火既有“国学”命名并无更大的突破和超越。而以更为开放的民族学术的独立意识致铙力于重建民族学术的整体观念,并提出了宇旨在打通古今学术分野的“新国学”构想嵋的是王富仁先生。从XX年1月起,社轹会科学战线连续三期刊载了他长达近15万字的论文“新国学”论纲。该文胞的意义不仅在于在充分尊重和接纳既有“国学”的前提下,提出了将国学延伸至现缸当代的观念,而且更在于提出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重建

10、民族学术的整体观念,充分舱体现了当代中国学者对新世纪民族学术文但化发展前景的热忱情怀。然而,这种深沉执着的努力要变成重建民族学术整体观念的现实,至少在一个较长时期还难免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期待。虽然王富仁先生的“徊新国学”构想已在他所主持的汕头大学“拂新国学研究中心”和新国学研究专辑上开始付诸实践,“新国学”论纲的酗发表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一些著名学负者也曾先后撰文呼应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擂的意见,但这种呼应只更多局限于从事中坌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研究的同道,不仅远未麽形成在重建民族学术整体观念意义上的诸学科同仁的学术共识与合力,而且即使一显些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研究的学者也稚仍然在现实文化气候和既

11、有“国学”的惯恹性作用下,不愿意触及与“国学”相关的呙敏感话题。可见,人们对“国学”正名意高识的高度自觉实在还暂时难以与既有“国学”观念的强大历史惯性抗衡,因此,在邂“国学热”中形成的唯古是崇倾向至今还骅是一种颇具现实影响力的价值评判标准。二、遭遇“国学大师”与鲁迅学术成就的丌有限确认尽管自晚清以来中国文化和文弘学的发展已有了明显的现代化趋势,但中赝国文化和文学真正成为一种现代格局和现婶代气象却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紧密相连的矽。随着中国现代社会对学术专业分工的细乱化,随着中国现代学者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洪的学术关注,也有赖于现代高等教育的文囱学教育之功和现代文化媒体的传播之功,鼻中国现当代文学已发展

12、成为中国人文科学舐的一门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正像仍然在禅中国现代学术文化整体格局中发挥着至关杂重要作用的中国固有学术文化一样,不论仲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伟大的文化创造中存在塘着怎样的失误和缺陷,不论你对中国现当椎代文学是否有着自己的学科历练和学科热锴情,只要你超越了排他性的学术文化立场户和狭隘的学科关怀,你就不会人为忽视甚芊至低估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于现代中华民族慝文化整体发展的意义。然而,当人们在“洳国学热”中把中国固有学术文化作为惟一的价值评判标准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岳所受到的现实影响就成为不可小觑的学术猾气候。作为“五四”的精神领袖、中国现瘦代文学伟大工程奠基者的鲁迅,自然也就窃因其对传统文化

13、有过激烈的批判,并在2舛0世纪中国社会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而被作为“国学”的异类。他终其一生对于中国现代文化、文学的卓越建树也难以被纳额入“国学家”划定的“中国文化”、“中潇国学术”范畴,他的那些即使是属于“中国固有文化”范畴而成就斐然的学术成果焕,也因其与“五四”的激进主张脱不了干卖系而不为“国学家”所关注。有学者注意到,在“国学热”的影响下,当“国学大里师”的自诩和被封赠已几近泛化的程度,纽直到90年代末“还没有人称鲁迅为国搛学大师”,这位学者还十分细心地发现糌,在悄然兴起的“国学热”中,各种以“樾国学”名义的“丛书”、“文库”、“经典”“相竞张扬”,而“鲁迅似乎都没有抿排上队”,好不容易“

14、仅在某教育出版社一套35卷本的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中桂”发现了鲁迅的名字,但其结果“是与吴恼宓、吴梅、陈师曾合编一卷,算是沾了一酮点边”。于是开始为鲁迅鸣不平:“如果邳按不久前在一则图书广告里所见的二十确世纪的中国,国学宗师灿若星辰的标准鞠,鲁迅是一位真正的国学大师,比起吊现在有些受封的学者来更当之无愧!阅读缭古籍之多不是许多学者能比,根柢之筐深厚益不待言,诸如在文字语言学、校雠学、文学、经学、史学、金石考古学、地理学、美术等方面的精博便很难有人企及岘”,而“因授课需要而撰写的中国小说史史略,令胡适这位以考据中国白话小说著称的并非同路人也衷心赞赏”,“事单是他在古文、旧体诗和书法等方面的造观诣,也

15、为现在许多受封的大师所难望龇其项背”。因其言之凿凿,这位学者底气旗十足地呼吁:“鲁迅乃是一位名副其实且狭具有超常意义的国学大师,选编一本鲁袅迅国学论文集不仅具有非常特色,而且溜必将会嘉惠今天的读者”。可是,在此后的十余年间,这种呼吁至今并未见其成效簿,除了有在网络上制造一些评选“我心目点中的国学大师”的事件,让鲁迅继续接受哜毁誉褒贬以外,鲁迅的“国学大师”地位羹不仅未能得到权威性认可,就连其在“国辔学”坐标中的定位也还是一桩悬案。其实垆,在这种身置中国现代社会而唯固有学术氅文化是尊的文化生存语境中,鲁迅是不是“国学大师”、能否被认定为“国学大师夜”也许并不重要,因为从古代到现代,并闭非是仅靠评

16、选几个“国学大师”就能撑起整个中国学术文化的大厦。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鲁迅遭遇“国学大师”并非是一个偶然性的事件,其所隐含的价值取舍将绀给新世纪的鲁迅研究带来诸多现实性的困汩扰,使我们越来越难以真正抵达鲁迅文化咖和文学创造的意识底蕴。更为值得注意的养是,鲁迅研究所遭遇的困境也深刻地反映潲出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研究的现实境险遇,反映出共同参与中华民族学术文化整体格局建构的各学科之间的不平等、不和宝谐。由于既有“国学”近百年来的历史艺惯性和心理渗透,也由于“国学热”所形成的现实文化影响,不论是人为抹杀鲁迅在“国学”中的地位,还是竭力为鲁迅争“国学”地位,人们所秉持的还是“中国尜固有学术”这个既定标准。长期以来人们哦都较少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即作为中国淋现代文化和文学伟大工程的草创者、奠基冕者,鲁迅够不够“国学大师”的既定标准苞是一回事,而鲁迅的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