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工资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17538503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的工资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马克思的工资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马克思的工资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马克思的工资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马克思的工资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的工资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的工资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马克思的工资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是通过什么手段实现隐蔽的,又是如何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实质的。本文从三个方面对马克思工资理论的基本内涵进行论述。(一)工资的本质马克思在劳动力商品理论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为了使读者更好的理解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资本论中首先阐述了一组不同的概念:劳动和劳动力。劳动既不是商品,也没有价值和价格,而资本家购买的并不是工人的劳动,而是工人的劳动力。“劳动者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即为一定量劳动而支付的一定量货币”,但是“劳动是价值的实体和内在尺度,但它本身是没有价值的”, 。

2、劳动者所卖的,是他的劳动力。”。其次,马克思分析了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是怎样转化为劳动自身的价值和价格的。最后,得出资本主义条件下工资的本质,即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它所反映和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剥削关系。工资这是马克思较早确立的经济学范畴。马克思在早期的研究甚至在其后的研究中经常对工资问题进行细致的阐释,甚至是以工资作为论述的起点的。虽然理论界许多人认为马克思之所以论述工资,更多的是因为工资对于工人来说是最为现实的、可以引起的共鸣,但是,也正是通过对工资范畴的确立和对工资范畴所表现的经济关系的分析,才使得马克思一步一步深入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尤其是工资作为资产

3、者和生产者之间的经济纽带作用,使得这一范畴的确立和对这一范畴的分析对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显得尤其重要。工资是“劳动价格”所以,工资变化主要是降低,对于资本家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就是一个极其强大的砝码。马克思在简单地论述了工资的通常意义之外这种意义是无须更多地说明的更阐述了“工资额”确定所导致的对工人的损害:1分工的发展使得工人转行的困难,从而导致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工人的收入(工资)下降;2在工人从属于资本家的情况下,吃亏的首先是工人。由于市场价格向自然价格(这应该理解为现代经济学所谓的均衡价格,也可以理解为马克思后来所分析的平均利润率所决定的价格)的靠近,使得工人只能无条件地遭到最大的损失,即“当

4、资本家赢利时工人不一定得到好处,而当资本家亏损时工人就一定跟着吃亏”。3由于“不同行业的工人的劳动价格的差别,比不同投资部门的利润的差别要大得多”。所以,工人不仅要为物质生活资料而斗争,而且要为谋求工作,即为谋求实现自己的获得的可能性和手段而斗争这其实就是为谋求自主地生存而斗争。马克思从此探讨了社会可能所处的三种主要状态及其工人在其中的地位:1如果社会财富处于衰落状态,那么工人所受的痛苦最大;2社会财富的增进尽管是对工人唯一有利的状态,但是由于工资提高所引起的过度劳动,由于资本是积累的劳动导致在这种状态下工人的劳动产品越来越多地被剥夺了,导致“工人自己的劳动越来越作为别人的财产同他相对立”,资

5、本的积累扩大分工,使得工人日益“依赖于一定的、极其片面的、机器般的劳动”,劳动者之间竞争的加剧使得劳动价格降低了;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也加剧了,大资本家使小资本家陷于破产,工人之间的竞争就更加激烈、反常和带有强制性。这些的结果是“即使在对工人最有利的社会状态中,工人的结局也必然是:劳动过度和早死,沦为机器,沦为资本家的奴隶”。3当财富的增进达到了它可能达到的顶点,超过所需要人数的部分注定会死亡。所以,马克思总结到:“在社会的衰落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日益加剧;在财富增进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具有错综复杂的形式;在达到繁荣顶点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持续不变”。可以说,不对工资进行研究,就无法找到工人和资本家

6、,不对工资变化进行研究,就无法揭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关系。工资是发现雇佣劳动和资本家之间对立的经济根源的“引子”。更重要的在于,马克思不仅从工资出发探讨了工资的现代本质,更探讨了产生工人无论在财富增长和衰落仍然贫困的这种状况的原因:“贫困从现代劳动本身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由此马克思提出的问题,表明了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尤其是他所要建立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面:(1)把人类的最大部分归结为抽象劳动,这在人类发展中具有什么意义?(2)主张细小改革的人不是希望提高工资并以此来改善工人阶级的状况就是把工资的平等看作社会革命的目标,他们究竟犯了什么错误?这说明,马克思已经隐约地看到了当时的国民经济学

7、无法解释社会现实,更无法深入社会本质去理解和解释资本主义社会,需要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而这种思考无疑都指向了一个主题:现代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到底是什么?这种经济根源通过什么样的逻辑形态进行表达?我们之所以在这里对“工资”这一范畴进行如此详细的论述,正是因为马克思通过对工资这一工人和资本家之间最现实明显的连结纽带的认识,逐渐深入到工人和资本家经济关系的本质,从而探讨隐藏在工资背后的社会生产关系,探讨现代社会劳动的性质和社会财富增进之间的关系。探讨通过什么途径才能改变现存的社会生产关系?这些,恰恰是后来所形成的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基本内容,更是马克思经济学体系所

8、不断细化和完成的内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由 于马克思确立了他自己的“工资”范畴,才开始了真正的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的构建,这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在 政治经济学 教科书中, 一般只笼统地讲述工资的职能与作用。比如, 有的认为, 工资间题是一个涉及生产和生活的极其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它不仅直接关系到生产的发展、职工的生活以及职工同国家、企业的关系, 而且还影响职工内部的关系, 影响到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之间, 以及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处理得当, 使各方面的利益得到正确结合, 就有利于加强劳动人民内部的团结, 调动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实现国民经济在高效益基础上的高速度发展。“ 对基本工资

9、职能的探讨, 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在我国现阶段条件下, 基本工资职能, 从微观角度看, 它具有补偿职能和刺激职能+ 从宏观角度看, 它具有调节职能和控制职能。”微观角度:从现象上看, 通过工资收入, 可以获得保障劳动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资料, 保证其生活水平。但透过现象, 深入到本质, 就可发现工资是用以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对此马克思已经说得很清楚,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劳动力成为商品, 并且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劳动力价值的决定也具有其特殊性, 主要包括三个因素, 即维持劳动者本身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者养活其家属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者训练和学习时所支出的教育费用。所以

10、“ 劳动力价值可以归结为一定量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而工资则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在研究资本论的一些著作中, 比如普照之光的经济理论 #资本论 第一卷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 这一本书中, 提出了计件工资的经济杠杆职能, 包括% 有利于实现对产品质量的有效控制& 提供了一个十分确定的计算劳动强度的尺度& 有利于管理费用的节约& 有利于效率的提高& 有利于拉开工人的收入差距, 克服平均主义。工资的调节职能, 是指基本工资所具有的协调平衡的功能。这种调节是指国家对劳动者的基本劳动量与基本报酬量之间, 劳动者的基本供给与基本需求之间的协调平衡, 而不是指国家对整个社会范围内社会各类人员之间的收入

11、状况与社会财富分配状态之间, 各类人员的总劳动供给与劳动总需求之间的协调与平衡,这是工资的调节功能与个人收入的调节功能的不同之处。前者属于特定范畴的调节, 后者属于社会范畴的调节。工资的控制职能, 是指国家对全社会工资总水平、工资关系的确定和变动的统制与管理, 属于总体控制的范围工资的作用与上述工资在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的职能相对应, 工资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发展中均可以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工资的补偿职能, 决定了工资具有保证劳动力价值得以实现的作用, 从而能保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能够顺利。工资的激励职能, 决定了工资具有实现按劳分配的作用。大家知道, 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

12、则, 其最根本的要求是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而工资的激励职能正是对劳动者的一定劳动贡献给予相应的报酬, 能够调动劳动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激发劳动者不断增加劳动投入的热情, 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工资的调节职能, 决定了工资具有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作用。经济社会要可持续发展, 首先, 要求合理配置资源。而劳动力资源是各种资源中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工资具有对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协调与平衡的职能,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直接表现为经济杠杆的作用。这可以引导全社会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可以调整劳动力资源的供需关系, 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比较合理配置。( 工资的控制职能

13、, 决定了工资具有实现有效的宏观管理作用。工资的控制职能是对工资成本或工资基金的统制与管理。这样, 国家在一定时期, 一定范围内通过对工资收入分配进行控制, 可以达到对全社会个人收入分配的有效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对工资的宏观控制是必要的, 也是可能的。总之, 当前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而工资形式又是主体分配形式中的主要形式。因此, 工资状况如何, 工资的职能和作用发挥的怎样, 对按劳分配原则的实现, 对于分配体系的完善和建立, 进而对所有制结构的优化,最终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提高工资经济效益一般地说, 人们都把工资看作为分配方

14、式, 是人们谋取收入的一种形式。从经济整体看, 工资属于国民收入。工资和剩余价值是国民收入 净产值! 的组成部分。对工资的收入属性, 人们并没有异义。但是, 我们还要进一步看到, 工资具有二重性。人们一面以工资形式取得收八, 另一面则以工资形式支付。收入和支付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工资支付也就是工资投入。在此过程中, 工资收入是资本投入的重要部分, 是投入活劳动这种生产要素的货币表现。所以,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都把工资作为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工资构成产品的成本。简而言之, 同是工资, 加剩余价值就组成国民收入, 表现为劳动者的收入, 同是工资, 加物耗价值组成产

15、品成本, 表示生产要素的投入。毫无疑间, 工资既然是成本, 是投人, 也就有个产出问题, 有个投入效益问题。工资属于国民收入也源于国民收入。投入工资不创造国民收入 净产值!, 工资就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工资投入要求经济效益, 工资经济效益是指支付一定量工资生产出多少产品, 创造和实现多少价值, 它反映投入工资和带来经济效益的关系。当然, 在一些领域, 比如教育、文艺、医疗、党务等, 投入工资产生效益, 并不产生经济效益, 但不能说没有效益。所以, 我们这里所讲的工资经济效益是指生产领域的工资效益。马克思说, “ 如果我们把工资归结为它的一般基础” , 则工资是“ 工人本人劳动产品中加入工

16、人个人消费的部分。” 工人必须把产品生产出来。通常我们把国民经济平衡归结为生产和消费的平衡。工资代表一定量的生活资料, 劳动者消费生活资料也必须生产出生活资料, 否则坐吃山空, 社会则无法进一步发展。所以, 工资经济效益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保证之一。工资经济效益是贯彻按劳分配的根本要求。工资是按劳分配的主体形式。按劳分配, 最基本的要求是, 投入劳动才能参与分配, 并且“ 劳” 必须是有效的劳动。所以,劳动者获得收入必须参加劳动, 做出贡献。按劳分配要求工资、劳动、效益三位一体,即工资水平提高, 劳动增加, 效益增长, 形成良性循环。酬劳不符, 工资与效益背离是违反按劳分配原则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支付工资就是投入货币, 就是增加消费需求。如果投入的工资产生好的效益, 也就是通过劳动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商品投入到市场, 这就会增加社会供给, 从而满足增加的消费需求。因此, 讲究工资的经济效益, 增加工资的经济效益, 才能真正实现工资水平增长, 商品供求平衡, 市场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