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级地理-高中-必修-《宇宙中的地球》(市一中丁小菊)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7502039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一年级地理-高中-必修-《宇宙中的地球》(市一中丁小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一年级地理-高中-必修-《宇宙中的地球》(市一中丁小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一年级地理-高中-必修-《宇宙中的地球》(市一中丁小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一年级地理-高中-必修-《宇宙中的地球》(市一中丁小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一年级地理-高中-必修-《宇宙中的地球》(市一中丁小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一年级地理-高中-必修-《宇宙中的地球》(市一中丁小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一年级地理-高中-必修-《宇宙中的地球》(市一中丁小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1.1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作者:丁小菊 九江一中 审稿:蔺光辉 九江一中 一、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3)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4)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阅读“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一组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信息,丰富对宇宙环境的认识。(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和“九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表,归纳九大

2、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点;阅读“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比”图,归纳三类行星的结构特征。从的结构特征。从上述过程中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条件、大气成分和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并以此推论火星等其他大行星,以及太阳系范围之外的天体是否有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确定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见星人的方向的见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破除迷信,反对邪教。(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另一方面

3、,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地球上为什么有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的环境。三、教学难点认识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四、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五、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

4、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007年5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钟厅向师生作了一个即席演讲,其中讲到: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大家对温总理的这句话怎么理解?(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请两个学生回答。然后老师概括引入)对,大家的理解都很好,我作为地理教师,从这句话得到这么一个启示: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自身因素分析无法得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

5、宇宙的环境来分析。第二,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要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来源,就需要利用科学技术,将眼光投向太空。今天我们就从宇宙空间开始我们的高中地理。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通过提出小问题,与学生在问答中得出相关知识)【师】大家小的时候,晴朗夏天,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有没有在带着你们在外纳凉的时候教你们认天空的星星啊?【生】有【师】那你们都认识了哪些星星啊?【生】(学生开始回忆往事,回答问题。具体星星名称略)【师】对,你们认识的这些都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称为天体。它的类型有哪些啊,大家知道吗?【生】恒星、行云、行星、流星、彗星和卫星等。【师】很好,其中恒星和星云是宇宙中的最基本的天体。我们书本

6、通过四景美丽的图片介绍了四个类型的天体,下面大家就自己看看这四种天体,看看能得出它们有哪些特点。(给学生2-4分钟时间自学这部分内容)【师】天体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于宇宙中,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儿歌说:“地球大,月儿小,月亮绕着地球跑;地球小,太阳大,地球绕着太阳跑。”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知识大家能说说吗?(由此引出第一个特点)【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了两个级别的天体系统地月系和太阳系。【师】很好。书本P3图1.2体现了宇宙是按照一定层次和结构组成的有序物质世界。下面大家阅读这部分材料,完成P4读图思考。(学生阅读并完成P4读图思考后老师进行再归纳)【教师归纳】地月系是宇宙中“最基层

7、的组织”,成员只有两个天体,地球和月亮,它们之间的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地月系的“上级组织”是太阳系,包括太阳、八颗行星、卫星及其他天体,太阳以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的强势地位担任了“领导职务”(中心天体),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距离为1.5亿千米;而银河系是由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组成的恒星集团,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就有1000亿多颗,太阳处于距银河系中心2.7万光年的位置上。利用天文望远镜,我们可以观测到银河系之外,还有约10亿个类似的天体系统,它们被称为河外星系。人类目前所认识的整个宇宙,科学家称为总星系,是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当然,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宇宙的

8、认识必然还会进一步扩展。搞清楚了天体系统的层次,就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描述地球所处的位置。假如有一天你突然收到一个外星人给你的一封信,外星人要和你交朋友,还想来地球看看你,但是不知道地球在什么位置,你该如何告诉他地球在什么位置呢?(学生讨论,过程略)【过渡】下面我们一起到地球的大本营了解一下我们的地球。二、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导入】地球到底是一颗怎样的天体?人类对这一问题的了解,主要来自人类对太阳系的探索和研究成果。聚焦太阳系,分析一组图表信息,了解太阳系“家族”中的成员,特别是各大行星的基本特点,可以透析地球是一颗怎样的行星。下面就请大家通过各大行星的运动和结构的基本特点了解地球的普通性。(

9、学生围绕活动要求,先自学,再分组讨论。第一步,读P4“太阳系模式图”,说出太阳系的成员、九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排列,从中认识地球。要求运用图表信息说明地球是一颗怎样的行星。第二步,分析P4表中各要素的相关数据,运用基本的数理知识比较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即公转方向、轨道平面夹角、公转轨道形状和结构特征,即体积和质量等,进一步认识地球。过程略)【师】我们书本的P6有一个“三类行星的结构特征比较”的表格,其将每项特征分为三级,按照距日由近及远、质量由小到大和体积由小到大依次为1、2、3,下面我们做一个比赛,看哪一组能够最快完成好不好?(学生分组完成P6“三类行星的结构特征比较”的表格)【师】在刚

10、才大家看的“太阳系模式图”中,还需要注意两个位置,一是地球介于哪两颗行星之间,另一个是小行星带在哪两颗行星之间。【生】地球在金星和火星之间;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师】对。这两个位置让我想起一个脑筋急转弯:为什么真金不怕火炼?【生】中间夹了一个地球(学生笑,课堂中间,来个脑筋急转弯让学生放松一下,以便下面更好的学习,也加强学生对老师的印象,让学生从喜欢老师开始,进而喜欢地理课)【过渡】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同时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到目前为止,整个宇宙只发现在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她是我们人类和一切生命的“母星”。那么为什么只有地球上有生命呢?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师】下面我们一起分组讨论一下地

11、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学生分组讨论,第一步:读图表分析。再次阅读P4图表信息,从日地距离、体积和质量等方面自主推理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第二步:阅读、理解教材。即阅读P6信息,理解地球内部物质变化与液态水形成的关系,整理出自己的观点。第三步:讨论交流评议。在自主分析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过程略)【教师归纳】形成生命的条件产生原因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大气保温作用适合生命呼吸的大气体积和质量适中;长期演化液态水原始地球体积收缩和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水汽通过火山活动等形式逸出地表;适宜的温度外部条件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光照稳定;行星运行轨道安全【师】我们知道了存在生命的条件,那么我们要寻找外星人的话,我们到哪里寻找呢?(老师通过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讨论,过程略)【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这是我们高中的第一节地理课,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地理课,也希望我们能够一起愉快的渡过三年的学习时光。九、教学反思旧教材中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是直接呈现结论,而新教材没有给结论,而是较详细地给出支持结论的图、表、数据等材料,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材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分析、推导出结论。结论由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体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这是新课程区别于旧课程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新教材的优点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