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裂酸化技术现状综述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7492932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9.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压裂酸化技术现状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压裂酸化技术现状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压裂酸化技术现状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压裂酸化技术现状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压裂酸化技术现状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压裂酸化技术现状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压裂酸化技术现状综述(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压裂酸化技术现状 近年来,国外压裂酸化技术新发展主要有: 机理研究新进展:剪切缝特性研究、天然裂缝储层裂缝扩展三维物 模及数模、裂缝伤害及导流能力伤害研究(多相流、循环应力、近 井筒导流特性等)、无因次支撑剂系数法优化设计方法等 新型材料技术:UTTA(稳定粘土颗粒运移的超薄粘着剂)、微乳剂 、超低浓度羧甲基瓜胶、超低密度支撑剂(视密度1.05-1.25 g/cm3)等 改造工艺技术:在线混配技术、连续油管压裂酸化技术、大型水压 裂技术、低伤害复合压裂技术、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多级封隔器 及水力喷射)等 裂缝诊断技术:测斜仪及微地震波检测技术等 近年来,国内压裂酸化技术新发展主要有: 储层评价

2、:多视角综合评价,充分利用宏观与微观资料, 及动静资料,如恒速压汞、核磁共振可动流体测试、核磁 测井、FMI测井,以及利用压裂酸化施工参数对储层参数的 反演技术等 新材料:超低浓度羧甲基瓜胶、地面交联酸等 新工艺:开发压裂、分层压裂、重复压裂、水平井分段压 裂酸化、复杂岩性压裂酸化、火山岩压裂酸化技术等 裂缝诊断技术:Tiltmeter裂缝测斜仪技术 动、静态结合与宏观、微观结合:系统引入了钻井、录井、测井(FMI)、 全岩分析、扫描电镜、X-CT扫描、恒速压汞、三轴岩石力学实验、地层测 试、核磁共振分析及利用压裂酸化施工资料对储层信息的反演等技术。 Bq1井 1.压裂酸化前的储层评估技术 恒

3、速压汞 核磁可动 流体测试 利用压裂信息认识储层有效渗透率技术(MiniFrac 2004) n考虑因素:停泵后裂缝继续延伸;不需事先知道闭合时刻 的裂缝面积,可避免因面积估计不准确而导致的误差。 1.压裂酸化前的储层评估技术 (1)裂缝成缝技术及伤害模拟方法 超级瓜胶的伤害率活性水低浓度常规瓜胶 压裂液残渣可使裂缝导流能力 或渗透率降低一倍左右 2.压裂酸化实验评价技术 (2)长导实验物模及实验方法 2.压裂酸化实验评价技术 有嵌入与无嵌入长导与短导比较钢板和不同岩性岩心长导实验 n以往短导实验的缺点:结果不符合地下长时间变化情况,支撑剂优选及压后油 藏模拟结果不可信,优化设计没有针对性。

4、n长导实验及意义:考虑了时间、模拟介质(钢板+岩心)及地应力等条件,结果 与短导差别较大,高应力时差别更大。 n长导影响因素初步排序:支撑剂类型及粒径分布、时间、残胶、残渣、地应力 大小、岩石硬度(杨氏模量)、循环应力(抽汲排液)、支撑剂二次运移分布等 。 相同条件下陶粒支撑剂液导和气 导结果相差1.5-2 .5倍 (3)气导实验评价方法 n气导必要性及意义:以往液导只适 应于油井。气导比液导高,有利于优 选支撑剂及施工参数如加砂规模及砂 液比等。 气测导流 气测渗透率 2.压裂酸化实验评价技术 u人工裂缝与天然裂缝的关系为 到达天然裂缝界面 穿透裂缝界面 在天然裂缝界面滑移 不到达 滑移后再

5、穿透 特例 u穿透天然裂缝的条件 渐近角 60,应力差10.5MPa 渐近角 90,应力差6.5MPa u人工裂缝在天然裂缝中滑移的条件 渐近角30,应力差10.5MPa u人工裂缝不能穿透天然裂缝的条件 渐近角30,应力差6.5MPa (4)裂缝扩展物模试验方法 2.压裂酸化实验评价技术 低粘驱替高粘试验:当 粘度比达到60:1以上 时,指进现象明显 意义:研究压裂液流变学,粘性指进现象,指导压裂液返排控制。 (5)非反应性透明平行板模型 2.压裂酸化实验评价技术 指进区高度随时间变化图 指进区长度随时间变化图 稠化酸驱替压裂液 粘度比:160 意义:研究酸岩反应形态,酸液与压裂液交替注入的

6、粘性指进 现象,优化多级注入酸压技术 不同时间的 指进形态 (6)反应性透明平行板模型 2.压裂酸化实验评价技术 测试化学暂堵胶塞强度的小型物理模型 (7)水平井物模实验方法 2.压裂酸化实验评价技术 测试化学暂堵胶塞在水平井段 中形态的物理模型 排量低管路未充填满 胶塞驱替压裂液 界面清楚 满足了180 、6000m以上 高温深井及特 殊岩性储层压 裂酸化改造需 要。 3.压裂酸化材料技术新发展 作用:进一步降低残渣及残胶对导流能力的伤害 核心技术及主要性能指标: u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交联剂技术 u中低温条件下(90),浓度下限达到0.15-0.22, 比常规压裂液(一般0.3-0.4

7、5%)用量低10%。 u高温条件下(120-190 ),浓度下限达到0.4-0.6%, 比常规压裂液(一般0.3-0.45%)用量低30%以上。 u弹性好,沉降慢,纵向支撑效率高 u低摩阻(相当于清水的20-30%) (1)超低浓度羧甲基瓜胶压裂体系 3.压裂酸化材料技术新发展 (1)超低浓度羧甲基瓜胶压裂体系 井段:5217.05224.0m 地层温度:183 瓜胶浓度:0.55-0.6% 地层压力:56MPa 施工排量:2.5m3/min 施工压力80.088.0MPa 加砂55m3,砂液比20%。 松辽盆地深层超高温火山岩储层 “长深5井” 的低伤害压裂施工,压后获得 日产气18800

8、m3/d的良好效果,发现新的火山岩深层气储量。 在长深5井应用,完成国内最高温度之一深井施工 3.压裂酸化材料技术新发展 n目的:降低滤失,提高酸液有效作用距离,达到深穿透目的 n主要技术参数:地面交联酸可实现地面的交联与破胶控制。酸岩反应速度与 胶凝酸相差12个数量级,与常规酸相差23个数量级 n实例:塔中622井,4913.52-4925m,温度126,压力系数1.15,孔隙度2- 3%(奥陶系)地面交联酸酸压日产油48m3,较常规酸压提高6倍。 n推广:已在塔里木、长庆、四川及华北等油田成功实施20井次以上,酸蚀裂 缝半长101-158m,实现了深穿透(常规酸压缝长一般常规酸压缝长一般3

9、0-70m30-70m ) (2)地面交联酸技术 地面交联酸酸压酸蚀导流 3.压裂酸化材料技术新发展 n开发压裂技术构成:人工裂缝与井网适配技术、储层渗流能力 与裂缝导流能力适配技术、低伤害压裂液与储层适配技术、超前 注水与压裂时机适配技术。 井网:开发压裂注采井网优化模拟(矩形) 油田井数 口 油层 电性参数投产情况 厚度 m 电阻 .m 孔隙度 % 水饱 % 产油 t/d 含水 % 五里湾17217.823.3311.9949.814.8818 盘古梁38322.6222.3112.1450.546.315.1 西 峰28915.6747.3411.7440.486.61.41 大路沟99

10、16.3220.0312.6352.434.921.8 长庆油田在盘古梁、西峰等油田推广应用了开发压裂技术,确保了长庆油田每年 200万吨以上产能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吉林、大庆等油田也得到了推广应用。 4.压裂酸化工艺技术 (1)开发压裂技术新发展 与以往相比的技术进步:储层参数覆盖采用随机分布模型,改变了以往点 分布的局限性;区块筛选及单井优选采用蒙特-卡洛模型,提高了可靠性; 利用长导实验结果进行支撑剂优选及优化设计,提高了改造有效期;与超 前注水有机结合,立足于建立有效驱替压力系统,并形成了生产极限条件 。 为建立有效驱替压力系统,必须一定的极限排距与生产压差要求。 4.压裂酸化工艺技

11、术 (1)开发压裂技术新发展 大型压裂技术定义及适用条件 u渗透率0.1mD,砂体厚度20m ,砂体展布均匀,裂缝方位与有 利砂体方向一致。支撑半长 300m,加砂100m3 实施大型压裂的关键技术条件 u施工时间长,压裂液具有良好的 携砂流变性及低伤害性能 u压裂液量大,使用连续混配技术 (2)低渗块状砂岩气藏大型压裂技术 n大型压裂技术背景 u80年代,美国Wattenberg气田提出大型压裂概念,支撑半长大300m, 加砂达到100m3以上 u国内以美国安然公司1999年在四川八角场的施工为起步。 大型压裂:300m 产层 100m 渗流面积极大 提高 产层 4.压裂酸化工艺技术 n四川

12、八角场角410井大型压裂(1999.4.26) u施工层段3000-3091m,有效厚度55m u支撑剂185m3(当时的亚洲最大规模) u缝高101.2m,缝长347.4m u压前2104m3/d,压后17104m3/d u增产倍数8.5倍(中小规模压裂增产倍数0-3倍) 井号角41-0井 排量m3/min6.26.4 注入液量,m3862 支撑剂,t352(185m3) 平均砂浓度,kg/m3629 泵压,MPa8275 n四川须家河广安002-X36 u施工井段:1802.41830.4m,25m u支撑剂:258.2m3 u模拟缝长:305m u压前0;压后39104m3/d 大型压裂

13、有效实现对纵向上厚层的动用 扩大了平面上的泄气面积 促进了国内致密气藏规模开发的技术进步 (2)低渗块状砂岩气藏大型压裂技术 4.压裂酸化工艺技术 (3)超深井压裂技术 n难点: u破裂压力及延伸压力高、管柱摩阻大;压不开或施工风险大; u储层温度高,对压裂液的高温流变性提出较高要求; u高应力及发育天然裂缝,水力裂缝形态复杂,易砂堵 n超深井压裂技术(对策): u使用低摩阻加重高温压裂液体系; u优化施工管柱; u优选支撑剂; l采用组合降滤失技术(包括工艺及降滤失剂、高粘度压裂液等) 4.压裂酸化工艺技术 野云2井示例: l储层特点: n改造目的层埋藏深(5965-6087.5m) n地层

14、温度高(153) n地层压力高(117.7MPa/压力系数超过2.0) n地应力高(0.024MPa/m) l技术对策: n换高压泵头:提高耐压至138MPa n采用加重压裂液:降低施工压力9MPa n采用4 油管:降低施工压力9MPa n小粒径支撑剂(30/50目) 排量2.52.7m3/min,井口压力在90-123MPa之间,成功加入支撑剂28.5m3 (3)超深井压裂技术 4.压裂酸化工艺技术 分压的目的:控缝高前提下,最大限度提高纵 向小层的动用程度 井下工具:主要指多级封隔器技术,已由先 前的可分压2-3层,发展到可分压4层以上 主要分层压裂技术 u工具分层技术:一次实现4层安全施

15、工 u投球分层技术:结合封隔器进行的投球分 层,以及新提出的前置液投球分压技术 (4)分层压裂技术 4层分压管柱示意图 4.压裂酸化工艺技术 l储层特点 n跨度大(344m) n小层多(5层) n小层间距大(最大跨度 190m) l技术方法 n使用不动管柱封隔器一次 分压4层 l规模与效果 n累计加砂121.9m3 n压后初产2.3104 m3/d n稳产1.5104 m3/d 包16井分层压裂施工曲线 国内实例四川须家河包16井 n技术突破及意义 u施工时间缩短:单压4段作业周期1个 月,分压4段施工时间6小时 u施工后管柱可回收,不影响后续作业 (4)分层压裂技术 4.压裂酸化工艺技术 n

16、保护薄隔层压裂技术:确定了隔层剪切破坏的最小极限厚度 、研制了与此相匹配的七种压裂组合管柱 n XX油田现场应用现场应用318318口井,口井,解放油 层厚度1911m,单井日增油9.75t, 隔层厚度由原来1.8m降到0.4m;喇 萨杏油田二、三次加密井隔层厚度 从2.0m降低到1.0m时,可调厚度将 增加50%55%。 (4)分层压裂技术 4.压裂酸化工艺技术 分压技术主要有单封隔器分层压裂工艺及封隔器滑套分层压裂技术。 2000年以来,老井分层压裂8644次,累增油116.3万吨。 2000年以来老井分压统计表 2000年以来新井分压统计表 封隔器滑套分层压裂示意图 (4)分层压裂技术 4.压裂酸化工艺技术 (5)碳酸盐岩深度改造技术 n难 点: u酸岩反应速度快、酸液滤失大,酸压裂改造范围有限; u杨氏模量高、发育天然裂缝,裂缝宽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