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会自主写作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74874 上传时间:2017-06-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会自主写作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会自主写作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会自主写作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会自主写作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会自主写作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会自主写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会自主写作(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会自主写作中年级的作文课堂,游戏活动被广泛引入。但如果教师的作前指导不到位,学生的游戏作文往往就会变成流水账,没有重点,缺乏描写。如何让游戏作文出彩,笔者摸索出几点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设置障碍,丰富情绪体验 游戏作文要能平中见奇,就得努力让游戏曲折生姿,让学生心潮跌宕,而“设置障碍”就是有效的一招,它可以让游戏曲折惊险、扣人心弦。 盲人摸 “象” ,是蒙住一个同学的眼睛,让他在几位同学中分辨出要找的那一位,这个游戏可折腾的地方就是让“盲人”经历“坎坷” 。考虑“盲人”的特点,笔者给他锁定的搜寻范围是发型相同的几位(发型的特点难以掩饰) ,并且在他等待游戏的时候,安排“候选人

2、”交换服装、挂件,示意观众不可出声。一阵“窸窸窣窣”声和掩嘴窃笑声过后,几个“候选人” “改头换面”站在了“盲人”面前,接受“检阅” 。也许是刚才的声音让“盲人”多了一个心眼,他在摸了摸服装之后并没有盲目下结论,继续寻找其他特征。随着他手指的移动,笔者现场“指挥” ,干扰“盲人”的判断:或蹲或站,让“盲人”无法通过比较个子的高矮辨认;抿紧嘴巴,让“盲人”无法通过声音辨人几次一示意,学生明白了老师的意图,也会想方设法迷惑“盲人”了:当“盲人”的手滑向辨认对象的脖颈处,而该生已把腮帮鼓得满满、小脸憋得红红,眼看就要招架不住时,别的2“受阅”对象会不约而同地凑上前去爆笑 障碍的设置增加了游戏的难度,

3、更增加了游戏的容量,学生有了丰富的情绪体验,文章就容易起伏跌宕、摇曳多姿了。 二、定格画面,描述情绪体验 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笔者总是将可描写的画面定格,引导学生描述:通过“点”引导学生关注细节,通过“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续”给予学生语言的示范。 “玩具争夺赛” ,是在老师发出“1,2, 3”的口令后,同桌两人用老师规定的手去争夺桌子中央的毛绒玩具。既是比赛,自然紧张激烈,所以笔者特别留心与这一中心有关的材料并及时“定格”:“预备”命令发出后,全班同学立刻将两手竖在桌上,张开十指,紧盯玩具,有几桌还在互相推手或者移动玩具,于是,笔者暂停游戏, “点”出这一细节:“刚才,小琳一桌悄悄移动

4、了玩具的位置,我们来问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随后,笔者又请学生描述老师发出“预备”命令后,教室里的氛围、自己和同桌的动作、心理等。当学生说出“我们都把手臂竖在桌上,十指张开,随时准备扑向玩具”时,笔者“牵”:“这在玩具上方等待的两手让你想到什么?” “像老虎张开的血盆大口,准备扑向猎物” ,这一描述挺形象;“像鹰爪”,感觉形象不很丰满,学生又很难描述,笔者便“续”:随时准备一个俯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猎物抓获。游戏继续,精彩不断 游戏过程中定格画面,即时进行口头作文,具有“愉快学习” “情3境教育”的优势,能在潜移默化中给所有同学熏陶出“文章” 。 三、画龙点睛,升华情绪体验 学生的游戏作

5、文最乏味的就是结尾,十有八九都是“游戏真好玩(有趣等) ”,因此,笔者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游戏中感悟人生的真谛,给文章以“点睛之笔” ,使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 如“ 夹绿豆”比赛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谈活动体验,有人领悟到的是“学会放弃(难夹的豆子干脆放弃,免得浪费时间) ”,有人领悟到的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因为心急,筷子夹得用力,豆子就容易从筷子上蹦跳开去) ”,有人领悟到的是“要讲究策略” (豆子挨挨挤挤的,筷子难以瞅准目标出击;个儿大一点的绿豆容易夹等)这些认识就提高了作文的深度。反过来,根据这些认识再来选择材料,安排详略,既避免了游戏作文的千篇一律,又增强了学生提炼中心、选择材料的能力

6、。 实践证明,游戏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使之积极投入,紧张竞争,忘却作文动机,产生表达需求,如果我们指导时再讲究点策略,增强他们的情绪体验,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游戏作文必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观察、思考、立意、选材等方面的能力,为他们以后的自由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的情绪对认知活动的作用很大,它可以调节人的认知加工过程和行为表现。当然,不同的情绪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如积极的情绪可以起到协调、促进的作用,而消极的情绪则会起到破坏、阻碍的作用。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那些愉快的事4情印象深,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记忆深刻,难以忘记。既然情绪对人的影响这样大,我们是否可以借助它的力量帮助

7、学生学会写作呢?事实证明,这样做的确是一种符合学生特点的好方法。这里就如何采取有效方法,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会自主写作谈几点认识。 一、进行积极诱导,引起学生写作兴趣 学生从低年级升入三年级后,语文教学的重心已不再只是积累字词、正确书写和理解词句意思这些简单的内容了,开始出现习作的训练要求。对于学生来说,还没有学会很多正确的用词或是造句的技巧,就要完成一定字数的“字、词、句、段、篇的综合练习”作文,这实在是一件很不愉快的事。究竟如何帮助学生顺利地度过艰难的起始阶段,让他们乐于写作,从每一次的写作过程中获得趣味呢?关键还是积极激发他们乐于写作的兴趣。在学生刚刚接触写作练习时,如果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

8、写出一定字数的一段话,而且还要文通字顺、内容生动,这显然有些强人所难。新颁布实施的语文课程标准降低了学生写作的要求,明确指出中年级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其实做到这些并不是什么难事,要求教师在刚刚开始进行写作训练时帮助学生打消思想顾虑,告诉他们学习作文很容易,就是要学会用笔来说话,平时自己怎样想就怎样说,怎样说就可以怎样写。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画面,说一说自己看到、想到的有趣情节;或者让学生讲述自己一天中看到、5听到、感到最有意思的事情,特别强调要说清为什么

9、有意思。学生们一一说过后,教师指导他们将自己所说的内容正确地写下来,明确告诉他们这就是写作,写下的内容就是作文。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感到写作很容易,于是不知不觉地产生写作的兴趣。 二、创设愉悦氛围,促使学生细心观察 作文教学是一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认识客观世界,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情感和思想的途径。在这一系列个人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学会观察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是培养学生其他能力的基础。这里所说的观察,就是让学生学会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对自己周围事物产生知觉活动,也可以看成是他们对生活的体验。 如何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呢?最直接的办法时就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正如文章前

10、面所说的那样:当一个人心情愉快时,他对任何事都会很感兴趣,这时让他做一件自己平时不愿意做或没有做过的事情也会表现得十分认真、出色。小学生容易受个人情绪的影响,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将注意力全部放在被关注事物上。他们会产生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的念头,会通过多种方式实现细心观察,如:看、听、闻、尝、摸、想从而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时教师最应该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创设良好的氛围,让他们产生愉悦的心情,以实现学生通过细心观察写出有特色的作文这一教学目的。 三、给予适当鼓励,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6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能力,需要教师教会学生细心的观察,更需要教师在他们学习写作的道路上

11、予以积极、适当的鼓励。因为这可以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反过来再次促进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让他们在生活中、在自己的身边发现许多有意义、有意思的内容。 如“ 三 八妇女节”是国际劳动妇女的节日,教师有意识在这特定时间内,跟学生们谈起“母爱”这一永久的话题。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切身感受说一说妈妈对子女的关心与爱护。在谈话过程中,一名学生回想起妈妈为了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克服家庭经济的困难,省吃俭用,为她买了一把琵琶,让她参加学校器乐兴趣活动。对于她的讲述,我深情地对全班学生说:“你妈妈对你太好了,其实这些对一名母亲来说不算什么,因为她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 ”有一名学生谈到自己有一次生了重病

12、,在住院治疗期间,妈妈不分日夜地守着。过了一段时间,她的病好了,而妈妈却累倒了。听到这里,我由衷地说:“你的妈妈很伟大,你应该为自己有这样的妈妈感到特别骄傲!”几句简单却发自内心的称赞的话说得这位平时并不十分出众的学生十分激动。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时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许多和妈妈有关的话要说。因为时间关系,不可能让学生们在课堂上一一交流,而学生们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很容易产生特别想说一说、写一写的愿望。于是借此良机赶紧给学生布置一篇和妈妈有关的写作练习以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写作的内容、形式不加限制,只要文章充满真情实感,能打动人即可。 利用情绪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推动作用,抓住他们的好奇、好7胜心理,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让他们在愉快中学习写作、学会写作,这体现了当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是完成作文教学目的的一条有效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