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采访中记者的诚信问题探讨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17474105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PDF 页数:52 大小:248.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隐性采访中记者的诚信问题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隐性采访中记者的诚信问题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隐性采访中记者的诚信问题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隐性采访中记者的诚信问题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隐性采访中记者的诚信问题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隐性采访中记者的诚信问题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隐性采访中记者的诚信问题探讨(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华中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隐性采访中记者的诚信问题探讨 姓名:周珂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新闻学 指导教师:何志武 20060510 I 摘摘 要要 隐性采访作为新闻采访的一种特殊形式,近年来,在新闻实践中被频繁采用,并 受到了各种媒体和受众的广泛关注。但与此同时,隐性采访在理论界引发了很多争 议。由于隐性采访的许多特质不同于公开采访,因此,在隐性采访的实践操作过程 中很容易引发一些问题,其中记者的诚信问题就是争议的问题之一。 在实施隐性采访时,记者先天地在诚信问题上站不住脚。隐性采访中新闻记者 不暴露身份,携带暗访工具以偷拍偷录为手段,这造成了对采访对象的欺骗即身份 的欺骗和采访工具的

2、欺骗。一些记者在提问时旁敲侧击或导演事件,这是采访方法 的欺骗。作为新闻信息的采集者和社会瞭望者,记者本应该在诚信问题上起到表率 作用,但记者在隐性采访中的非诚信表现不仅伤害了道德风尚,而且由于被采访人 对记者的戒备而使采访活动越来越难。 但是中外新闻界都有一个共识:当隐性采访被用于高尚的目的时,其欺骗的采 访方式就变得微不足道了。记者对在隐性采访中诚信失范的抗辩理由是公共利益原 则及社会正义总量增加原则。 本文对记者在隐性采访中诚信问题的分析,是为了记者在实施隐性采访时减少 诚信问题的困扰,使隐性采访走得更稳妥。笔者认为,面对记者在诚信问题上的困 惑,我们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记者自律、媒介

3、制定切实可行的隐性采访操作条 例和呼唤新闻法的尽早出台。 关键词: 关键词: 隐性采访 诚信 欺骗 诱导 自律 II Abstract As a special form of interview, the Covert Coverage is frequently used in recent years and arouses the attention of the media and audience. But at the same time,the Covert Coverage triggers much controversy in the theorists. Because

4、 the Covert Coverage has som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ublic interview, the Covert Coverage can easily lead to a number of problems in the course of practic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vert Coverage, journalists always lose ground on the problem of the integrity. In the Covert Covera

5、ge journalists will not be identified and they use secret tools by means of interview. All of these will reduce to the deception of the identity and the interview tool. Some journalists even hide their interview purpose in question or scheme news. We call these “revulsion”. As the person of informat

6、ion collection and social observation, the reporter should play an exemplary role in the side of the social integrity. The in-integrity activity not only hurts the integrity of morality, but also increases the difficulty of interview because the interviewed are alert to journalists. But there is a c

7、onsensus in the domestic and abroad media: When the interview is hidden for noble purposes, its deceptive manner is insignificant. The reasons of journalists disproval are the principle of public interest and the increase of whole social justice. The analysis of integrity in my paper is to reduce th

8、e trouble of the integrity so that the Covert Coverage become better and better. In my views, faced to the problem of journalists integrity, we should try our best at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the journalists self-disciplin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vert Coverage operating regulations and the

9、early emergence of the news law. Key Words: the Covert Coverage Integrity Deceive Revulsion Self-discipline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 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版权使

10、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 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1 1 绪绪 论论 1.1 选题的意义选题的意义 隐性采访作为新闻采访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实颇有渊源。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的新闻记者,很早就已经在实践中运用这种特殊的采访手段来

11、探索新闻事实的真 相。近年来,在我国当前特定的情况下,隐性采访逐渐受到了各种媒体和受众的广 泛关注,在新闻实践中被频繁采用。这种特殊的采访方式不仅给受众带来耳目一新 的视觉、听觉效果,而且对公众深恶痛绝的社会现象的披露和批判更使受众有痛快 淋漓之感,从而赢得了传播者和受众的青睐和欢迎。 与此同时,隐性采访在理论界却引发了很多争议。由于隐性采访具有不公开采 访的一些特制,因此,隐性采访在实际操作中很容易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记者的诚 信问题就是其中之一。诚信的缺失对记者行使隐性采访权提出了拷问和质疑。 1995 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张勉之假扮成购买发票者,取得了卖发票者的 信任,使用隐蔽起来的录

12、音机,将他和卖发票者的通话收录下来,并在中央人民广 播电台播出。报道取得了极大成功,作品因此获得了中国广播奖三等奖、中国新闻 奖一等奖。 虽然该例中记者的隐性采访达到了获取真实新闻的目的,但在获取的手段上存 在着一个失误, 那就是,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违背了诚信的原则。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这里的真实不应该是狭义的,如果为了实现新闻事实的真实,而在记者自身行为中 出现了欺骗和谎言,那么对这样的真实性准则就要重新考虑了。担负着将真实的事 实传递给受众这一使命的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自身存在的不诚实行为虽然不一 定成为法律的对立面,但在道德方面,尤其是新闻记者应遵循的职业道德方面却存 在着致命的弱点,

13、这样不仅抹杀了新闻真实性魅力,而且也使媒体和记者在受众心 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通过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要求,新闻 工作者“要通过合法和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尊重被采访者的声明和正当要求。 ” 2 对于隐性采访的记者来说,这些准则尤为重要。因为隐性采访获取新闻素材是在暗 中进行的,这就要求记者进行隐性采访时更应该注意不要诱导、甚至是诱骗被采访 者,而要灵活机动,随机应变,把握好分寸。 由于记者诚信的缺失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降低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形象,从 长远看,对新闻采访,尤其是舆论监督性质的采访是弊大于利。隐性采访最直接的 后果是,普通受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像以

14、前那么坦诚相见,而是躲躲闪闪,惟 恐记者身上藏有什么“秘密武器” ,把自己不愿公开说的话收录传播开来。一般的 采访尚且如此,舆论监督性质的采访就更难了。记者就只好采用隐性采访,受众对 隐性采访又是抵触的,对记者是戒备的 ,这无疑又增加了采访的难度。如此恶性 循环下去,整个新闻界将为一部分记者的非诚信作为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隐性采访是新闻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新闻实践中有着自己的位 置和生存土壤。作为一种刚刚发展起来的新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存在着这样或那 样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不能因为存在着问题, 就否认它在新闻报道中的独特作用, 压制它的发展。要使隐性采访合理、规范地发展,需要解决

15、各种问题,记者的诚信 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研究隐性采访中记者的诚信问题,探讨其缺失的原因、分析其应对措施,不仅 非常必要,也非常迫切。笔者选定“隐性采访中记者的诚信问题探讨”为硕士论文 的题目,就是试图用新闻学、传播学及伦理学的有关理论作指导,通过对记者在隐 性采访中诚信问题的分析,使记者在实施隐性采访时尽量减少诚信问题的困扰,使 隐性采访走得更稳妥。 1.2 研究现状研究现状 如前所述 ,隐性采访虽然在中外新闻史上早已有之,但在国内引起较大关注 则还是近几年的事情. 1997年中国记者开辟专栏进行了讨论和争鸣,这次讨论 和争鸣的结果是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即对隐性采访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看法:对隐

16、 性采访既难以明确提倡,也不可能完全禁止。1999年12月16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 3 者协会和法制日报社在北京共同举办的第二届“新闻与法”研讨会上,与会者就我 国新闻采访实践中越来越广泛使用的隐性采访所涉及的法律、道德及其他相关问题 展开了热烈地讨论,以期推动新闻界、法学界和司法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从而尽 快在法律上明确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的隐性采访权利。大会共收到了10多篇具有 较高的理论学术水平和实践指导意义的论文。可以说,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关于隐 性采访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讨会。记者的诚信失范问题在此次研讨会上首次被提 出来。 国内对隐性采访较有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徐迅女士。 她在偷拍偷录记者就在你身边一书第五章“暗访与偷拍的道德悖论”中, 提出了以功利主义为指导的行为模式,可作为抗辩记者非诚信问题的理由。徐迅认 为在各类新闻选题中, 什么是符合功利主义者所倡导的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 犯罪是最具有社会危害的行为,是对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