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热处理-金属工艺学剖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442960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6.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钢的热处理-金属工艺学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钢的热处理-金属工艺学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钢的热处理-金属工艺学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钢的热处理-金属工艺学剖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钢的热处理-金属工艺学剖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钢的热处理-金属工艺学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的热处理-金属工艺学剖析(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钢 的 热 处 理 1 钢的热处理概述 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3 钢的整体热处理工艺 4 钢的表面热处理工艺 5 热处理新技术简介 热处理的定义:将金属或合金在固态下经过加热、保 温和冷却等三个工艺,以改变钢的内部组织结构,从 而改善钢的性能的一种热加工工艺。 时间 温度 临界温度 热 加 保温 冷 却 1 钢的热处理概述 热处理的主要目的:改变钢的性能。 热处理的应用范围:整个制造业。 热处理的分类 热处理 整 体 热处理 表 面 热处理 退火;正火; 淬火;回火; 表面淬火 化 学 热处理 感应淬火 火焰淬火 渗碳; 渗氮; 碳氮共渗; 箱 式 电 阻 炉 台 车 式 电 阻 炉 连

2、 续 式 热 处 理 炉 钢的临界点: 平衡临界点: 加热临界点: 冷却临界点: A1、 A3、 Acm Ac1、Ac3、Accm Ar1、Ar3、Arcm 钢在加热时奥氏体的形成过程又称为奥氏体化。以 共析钢的奥氏体形成过程为例。 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1、奥氏体的形成(PA) 一、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奥氏体形核条件 成分起伏 结构起伏 能量起伏 G0 奥氏体形核与晶核长大 奥氏体的晶核优先在铁素体与渗碳体的界面上形成。 奥氏体晶核形成以后,依靠铁、碳原子的扩散,使铁素体不 断向奥氏体转变和渗碳体不断溶入到奥氏体中去而进行的。 残留渗碳体的溶解 铁素体全部消失以后,仍有部分剩余渗 碳体

3、未溶解,随着时间的延长,这些剩余渗碳体不断地溶入到奥氏 体中去,直至全部消失。 奥氏体均匀化 渗碳体全部溶解完毕时,奥氏体的成分是不 均匀的,只有延长保温时间,通过碳原子的扩散才能获得均匀化的 奥氏体。 亚共析钢的加热过程: 过共析钢的加热过程: 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奥氏体晶粒度的概念 晶粒度:表示晶粒大小的尺度。 钢进行加热时,当珠光体刚刚全部转变为奥氏体时,在一般情况 下,奥氏体晶粒是比较细小而均匀的,此时的晶粒大小称为奥氏体的 起始晶粒度。 在某一具体的加热条件下所得到的奥氏体晶粒大小称为实际晶粒 度。 用以表明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的晶粒度称为本质晶粒度。 通常采用标准试验方法,即

4、将钢加热到93010,保温38h后 测定奥氏体晶粒大小,如晶粒大小级别在14级,称为本质粗晶粒钢 ;如晶粒大小在58级,则称为本质细晶粒钢。 2、奥氏体晶粒的长大 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晶粒度的测定方法:93010保温38小时(100) 本质粗 本质细 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v晶粒度的控制 Al脱氧(本质细) Si/Mn脱氧(本质粗) 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3.影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因素 1.加热温度 加热温度愈高,晶粒长大速度越快,奥氏体 晶粒也越粗大,热处理时必须规定合适的加热 温度范围。 2.保温时间 随保温时间的延长,晶粒不断长大,但随保 温时间的延长,晶粒长大速度越来

5、越慢,且不 会无限制地长大下去。 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影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因素 3.加热速度 加热速度越快,奥氏体化的实际温度愈高,奥氏体 的形核率大于长大速度,获得细小的起始晶粒。生产 中常用快速加热和短时保温的方法来细化晶粒。 4.冶炼和脱氧条件 冶炼时用铝脱氧,或加入Nb、Zr、V、Ti等强碳化 物形成元素,形成难溶的碳化物颗粒,阻止奥氏体晶粒 长大,在一定温度下晶粒不易长大。 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影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因素 5.含碳量的影响(有临界值) 随着奥氏体含碳量的增加,Fe、C原子的扩散 速度增大,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倾向增加。 当超过奥氏体饱和碳浓度以后,由于出现了

6、 残余渗碳体,产生机械阻碍作用,使晶粒长大 倾向减小。 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热 加 保温 时间 温度 临界温度A1 连续冷却等温冷却 过冷 奥氏 体的 两种 冷却 方式 把加热到奥氏体状态的钢, 快速冷却到低于A1的某一温 度,并等温停留一段时间, 使奥氏体发生转变,然后再 冷却到室温。 把加热到奥氏体状 态的钢,以不同的 冷却速度连续冷却 到室温。 二、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1、过冷奥氏 体的等温转变 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共析钢的 等温转变图 稳定的奥氏体区 过冷奥氏体区 A向产 物转变开始线 A向产物 转变终止线 A + 产 物 区 产物区 A15

7、50;高温转变区; 扩散型转变; P 转变区. 550Ms(230);中温转 变区; 半扩散型转变; 贝氏体( B ) 转变区. Ms Mf(-50); 低温转变区; 非扩散型转变; 马氏体 ( M ) 转变区. 时间(s) 300 1021031041010 800 -100 100 200 500 600 700 温度 () 0 400 A1 Ms Mf 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珠光体转变:扩散相变 (A1550, AP(F+Fe3C)) 1)在A1650形成的珠光体 ,因为过 冷度小,片间距较大(0.4m),在500 以上的光学显微镜下,能分辨其片层状形 态;即为粗珠光体,习惯上称为

8、珠光体( P)。 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2)在650600形成片间距较小的珠光体 (0.20.4m),在光学显微镜8001500能分辨 出其为铁素体薄层和碳化物(渗碳体)薄层交 替重叠的复相组织称为细珠光体或索氏体,用 字母S表示(以英国冶金学家HCSorby的名字 命名)。 珠光体转变:扩散相变 (A1550, AP(F+Fe3C)) 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3)在600550形成片层间距极小的珠光体 ( 0.2m) ,在光学显微镜下高倍放大已无法分 辨出其内部构造,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测到很薄 的铁素体层和碳化物(渗碳体)层交替重叠的复 相组织,称为极细珠光体或托氏体,用字母T表

9、示(以法国金相学家LTroost的名字命名)。 珠光体转变:扩散相变 (A1550, AP(F+Fe3C)) 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珠光体转变:扩散相变 (A1550, AP(F+Fe3C)) a)光学显微组织(500) b)电子显微组织(8000) 珠光体组织 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珠光体的物理本质 传统定义:珠光体为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问题: 由铁素体+渗碳体构成的组织不全是珠光体,如碳 素钢中的上贝氏体。 不是简单的机械混合物,铁素体和碳化物是有机 的结合和有序配合,两相成比例。 珠光体中的铁素体和碳化物是从奥氏体中共析共 生出来的,而且两相以界面相结合,各相之间具有

10、 一定位向关系。 奥氏体、铁素体和渗碳体之间的取向关系的测 定已经历数十年。 珠光体转变:扩散相变 (A1550, AP(F+Fe3C) ) 贝氏体转变:半扩散相变(C)550Ms, AB) 上贝氏体:550350,过饱和片状F渗碳体 下贝氏体:350Ms,过饱和针状F弥散-Fe2.4C 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贝氏体是渗碳体分布在过饱和碳的铁素体上的两相混合物 贝氏体转变:半扩散相变(C)550Ms, AB) 贝氏体的贝氏体的 显微照片显微照片 上贝氏体:过饱和片状F渗碳体,性脆无实用价值 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下贝氏体:过饱和针状F弥散-Fe2.4C,强度较高 ,韧性较好,综合性

11、能好 贝氏体转变:半扩散相变(C)550Ms, AB) 马氏体转变:非扩散相变,Ms以下, AM 马氏体马氏体C C在在-Fe-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c/a1 称为马氏体的正方度 含碳量高,正方度大 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形核位置:晶界、孪晶界或晶格畸变 较大的地方 形核方式:共格切变,即沿着奥氏体 的一定晶面,铁原子集体、不改变相 互位置关系地移动不超过一个原子的 距离,随即由fcc晶格改组成bcc晶格 ,C原子保留在新组成的晶胞中。 低碳(1.0%)马氏体:片状_硬而脆 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非扩散型相变,是C在-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马氏体转变的特点 转变速度

12、快 马氏体转变是不完全的,有残余奥氏体存在 A M,晶格由fcc变为体心正方,马氏体体积 增大,在钢中引起较大的淬火应力,是工件变形 和开裂 硬度、强度高,塑性、韧性差 残余奥氏体(AR)的影响 少量的残留奥氏体与马氏体共存时,对钢的性能有一定 影响。 不利影响 降低工件的淬火硬度、耐磨性及工具钢的疲劳强度, 降低硬磁钢的磁感应强度,易产生磨削裂纹。残留奥氏体 不稳定,容易产生时效变形甚至开裂。 有益的作用 残留奥氏体具有缓和应力集中、提高钢的韧性和降低 脆性转变温度及减振作用。在交变压应力作用下可提高轴 承钢的疲劳强度。当其含量达1025时可防止齿轮的齿 面发生点蚀。 近年来又常利用残留奥氏

13、体的存在,采用新工艺,发 展优良的低温用钢和高韧性钢。 2. 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图 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图又称 CCT(Continuous-Cooling-Transformation diagram)曲线,是通过测定不同冷速下过冷奥氏体 的转变量获得的。 只有P、M转变 vk为临界冷却速度 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2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图中的Vk 为CCT 曲线的临界冷却速 度,即获得全部马 氏体组织时的最小 冷却速度. Vk 为TTT曲线的 临界冷却速度. Vk 1.5 Vk 。 VkVk 时间/s 温度/ 共析钢的CCT图 共析温度 连续冷却转 变曲线 完全退火 正火

14、等温转 变曲线 油淬 水淬 M+AM+T+A S P 200 100 三、钢的整体热处理工艺 退火 正火 淬火 回火 钢的退火与正火 一、退火和正火的目的 降低或提高硬度,便于进行切削加工 。 消除残余应力。 细化晶粒,改善组织以提高钢的力学性能。 为最终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 二、退火工艺及其应用 完全退火和等温退火 (亚共析钢) 球化退火 (共析、过共析钢) 去应力退火 扩散退火 加热、保温后,缓冷(炉冷) 近平衡组织 P( + F 或 Fe3C球 ) 完全退火(亚共析钢) 加热温度 Ac3 + 3050 缓冷 F + P 目的:细化晶粒,均匀化组织, 降低硬度 切削性 等温退火(亚共析钢)

15、 等温转变F + P,再缓冷 球化退火(共析、过共析钢) 在Ac+2040保温,使Fe3C球化, 再缓冷球状P(F+球状F3C) 目的:硬度,切削性,韧性 扩散退火 加热至略低于固相线 目的:使成分、组织均匀 再结晶退火 加热温度 T再 + 100200 目的:消除加工硬化 去应力退火 加热温度 Ac1 ,一般为 500 650 目的:消除冷热加工后的内应力 三、正火工艺及其应用 应用: 1) 钢的最终热处理 细化晶粒,组织均匀化,增加亚共析钢中P%(S%) 强度、韧性、硬度 2) 预先热处理 淬火、球化退火前改善组织。 3) 增加低碳钢的硬度,以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加热温度 Ac3 ( Accm ) + 3050, 空冷 S 过共析钢正火加热温度 必须高于Accm。 其目 的是消除网状渗碳体。 加热、保温后,空冷 S( + F 或 Fe3C粒 ) 钢的淬火 一、淬火的目的 获得马氏体组织 二、淬火的一般工 艺 3.淬火冷却介质 1.淬火温度的选择 2.保温时间的确定 1.淬火温度的选择 (1) 亚共析钢: Ac3+3050细小均匀M 温度过低:残余F 温度过高:粗大马氏体 (2) 过共析钢: Ac1+3050细小均匀M+粒状 Fe3C 温度过低:残余F 温度过高(大于Accm):得到粗大马氏体,引起变 形或开裂;二次渗碳体全部溶解,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