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简明教程部分部分习题集第六部分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7439717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化简明教程部分部分习题集第六部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生化简明教程部分部分习题集第六部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生化简明教程部分部分习题集第六部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生化简明教程部分部分习题集第六部分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生化简明教程部分部分习题集第六部分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化简明教程部分部分习题集第六部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化简明教程部分部分习题集第六部分(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一练习题目 (一)名词解释 1.生物氧化 2.高能磷酸化合物 3.电子传递链 4.磷酸原 5.电子传递抑制剂 6.氧化磷酸化作用 7.底物水平磷酸化作用 8.解偶联作用 9.磷氧比(P/O) 10.穿梭作用 (二)问答题 1.何谓生物氧化?它有何特点?其作用的关键是什么?生物氧化的方式? 2.举例说明高能化合物可分为哪几种键型 3.影响ATP水解时自由能释放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4.电子传递链上有哪几类电子传递体?各作用如何? 5.如何证明电子传递链各组分的排列顺序和方向? 6.写出电子传递链的排列顺序 7.在电子传递链上可拆离成哪几个电子传递复合物?各复合物作用是什

2、么? 8.电子传递抑制剂主要有哪几种?其毒害作用机理是什么? 9.谷氨酸十丙酮酸 酮戊二酸十丙氨酸:已知25时丙氨酸合成的Keq为1.107,试计算该反应的G0值 10.计算下列各反应的G0值:(1)ATP+GDPGTP+ADP;(2)3磷酸甘油酸+ATP1.3二磷酸甘油酸+ADP;(3)NADH氧化生成水 11.在真核生物中,指出下列各反应中P/O比的理论值:(1)3磷酸甘油醛1,3二磷酸甘油酸;(2)琥珀酸延胡索酸;(3)异柠檬酸 酮戊二酸;(4) 酮戊二酸琥珀酸 12.真核生物细胞质内形成的NADH+H+,当其电子传递给氧时,为什么只产生2ATP? 13.关于氧化磷酸化机理有哪几种主要学

3、说,其中目前较为公认的是哪一种,其主要内容是什么?其实验证明是什么? 14.在真核生物中,根据化学历程计算lmol葡萄糖彻底氧化能产生多少ATP? (三)填空题 1.自由能的单位是_当G0时,则反应_自发进行,此反应称为_反应,其Keq_1 2.标准自由能变化与标准氧化还原电势变化的关系为_ 3.在标准条件下,一般将水解时释放以上自由能的化合物称为高能化合物 4.从NAD+到分子氧,每一电子传递体的氧化还原电势(E0)逐步_,E0的数值愈低,则该物质丢失电子的倾向_,呼吸链中的NAD+/NADH的E0_,O2/H20的E0_ 5.ATP在生物体内作为能量的_供体,它是能量的_者,又是磷酸基转移

4、反应中的_ 6.Cytaa3含有一个被修饰的血红素,称为_Cytaa3除含有两个铁卟啉外,还含有两个_原子 7.电子传递链在原核细胞中存在于_上,在真核细胞中存在于_上 8.鱼藤酮能阻断电子由_向_的传递,利用这种毒性作用,可作为重要的_ 9.动物体中形成ATP的方式有_和_但在绿色植物中还能进行_ 10.电子传递链上的电子传递是一种_反应,而ATP的合成过程则是一种_反应 11.电子传递链上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之间的偶联部位是_之间,_之间,_之间 12.Racker的实验表明,_上的酶起电子传递作用,而_是形成ATP的重要部位 13.穿梭作用主要有_和_ 14.磷酸基团的转移势能可以用磷酸

5、化合物水解时的_表示,而电子转移势能可用 _表示 (四)选择题 1.下列化合物中,除哪种化合物外,其它均为高能化合物( ) PEP 乙酰辅酶A 1,3二磷酸甘油酸 6一磷酸葡萄糖 2.属于硫脂键型的高能化合物是( ) S一腺苷甲硫氨酸 乙酰辅酶A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磷酸肌酸 3.把电子从Cytcl传递到氧是哪类物质完成的( ) 铁硫蛋白 黄素蛋白 细胞色素 烟酰胺核苷酸类 4.下列化合物中不是电子传递链成员的是( ) CoQ NAD+ CoA Cytc1 5.能被氧直接氧化的是( ) CoQ Cytb Cyta Cyta3 6.下列复合物中不是质子移位体的是( ) 辅酶Q一细胞色素C还原酶 琥

6、珀酸一辅酶Q还原酶 NAD一辅酶Q还原酶 细胞色素氧化酶 7.不属于电子传递抑制剂的是( ) 一氧化碳 抗霉素 2,4一二硝基苯酚 氰化物 8.属于解偶联剂的是( ) 2,4一二硝基苯酚 硫化氢 叠氮化合物 抗霉素A 9.在真核生物中,1分子葡萄糖在有氧和无氧情况下分解时,净生成ATP分子数最近似的比值是( ) 2 6 18 36 10.乙酰辅酶A彻底氧化时,其P/O比是( ) 2 0.5 3 1.5 11.氰化物或CO中毒的原因是( ) 对巯基酶的抑制作用 对丝氨酸酶的抑制作用 对电子传递链的抑制作用 解偶联作用 12.电子传递链上的未端氧化酶是( ) NADH脱氢酶 琥珀酸脱氢酶 细胞色素

7、b 细胞色素a3 13.下列哪些化合物属于高能化合物( )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l,3二磷酸甘油酸 6磷酸果糖乙酰CoA 1磷酸葡萄糖 14.下列哪些化合物是呼吸链的成员( ) CoQ Cytb CoA NAD+ NADP+ 15.NADH呼吸链中,生成ATP的部位有( ) NADHCoQ CoQCytb CytbCytc CytcCytaa3 Cytaa3O2 16.下列哪些化合物可阻断电子由Cytaa3传递给氧( ) 鱼藤酮 氰化物 Hs 抗霉素A CO 17.下列化合物哪些是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剂( ) 鱼藤酮 抗霉素A 安密妥 双香豆素 2,4二硝基苯酚 18.下列关于呼吸链的叙述,正确的

8、有( )电子传递过程的连续性取决于氧化磷酸化作用电子从NAD+传递到O2生成3摩尔ATP电子从NAD+传递到O2的自由能变化为正值电子从FAD传递到O2生成3摩尔ATP卟啉环中铁的价态变化为:Fe2+ Fe3+ 19.根据Mitchell的化学渗透学说,下列叙述哪些是正确的( ) 合成ATP的能量是在H+顺着电化学势梯度重新进入线粒体的过程中产生的;电子传递体系是一个主动转移H+的体系,具有质子泵的作用;线粒体内膜是封闭的;ATP通过线粒体内膜上的F0F1ATP合酶而产生;线粒体内的pH通常低于线粒体外 20.下列关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含有三个高能磷酸键在代谢中作为磷酸基团和能量转化

9、的中间载体,又是能量的贮存库释放的自由能可随时供给生命活动的各种需能过程 是一种多磷酸核苷酸在活细朐中常与Ca2+结合成复合物 21.生物氧化的基本特点有( ) 在活细胞中进行 通过固定的途径骤然释放能量放出的能量部分被截获形成高能化合物 有加氧失电子脱氢基本方式所需酶系存在于线粒体内或线粒体外 (五)是非题 1.在化学反应中有自由能的降低,反应就开始自发地进行 2.ATP是能量的传递者,又是能量的贮存库 3.CoQ在线粒体内膜中有结合到膜上的,也有游离的 4.Cyta3的铁离子和铜离子将电子传递给氧 5.ATP的合成依赖于电子的流动,而电子的流动又依赖于氧的存在 6.生物体中ATP的主要来源

10、是通过氧化磷酸化作用形成的 7.2,4一二硝基苯酚能抑制底物水平磷酸化作用 8.解偶联剂可抑制电子传递链的电子传递 9.电子持续传递取决于氧化磷酸化的进行 10.细胞质中的NADH十H+不能直接进人线粒体内膜,而NADH上的电子可进入电子链 11.氧化磷酸化和电子传递过程,都受到许多化学因素的影响 12.化学渗透学说认为线粒体内膜外侧的pH值高于内侧 13.电子传递链上的电子递体,同时也都是递氢体 14.电子传递链上的各电子递体的排列是有一定顺序的 15.F1一F0复合体是氧化磷酸化的关键部位是换能装置 二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有机

11、物质在生物体内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2.高能磷酸化合物(highenergy phosphate compound):机体内的磷酸化合物,当其磷酸键水解时可释放大量的自由能(通常21.KJmol-1以上),这类化合物称为高能磷酸化合物 3.电子传递链又称(呼吸链electron transter chain ETC):指存在于线粒体内膜(原核生物存在于质膜)上的一系列氢传递体和电子递体,按一定的顺序组成了从供氢体到氧之间传递电子的链 4.磷酸原(phosphagens):具有贮能作用的物质是磷酸肌酸和磷酸精氨酸二者是通过磷酸基团的转移作为贮能物质的,统称为磷酸原 5.电子传

12、递抑制剂(electron transter inhibitor):能够阻断电子传递链中某一部位电子传递的物质 6.氧化磷酸化作用(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指电子在电子传递链上传递和ATP形成相互偶联的过程即与生物氧化作用相伴而生的磷酸化作用 7.底物水平磷酸化作用(substratelevel phosphorylation):指底物在氧化过程中,ATP的生成没有氧分子参加,也不经过电子传递链传递电子,在底物直接氧化水平上进行磷酸化的过程 8.解偶联作用(uncoupling):在氧化磷酸化反应中,有些物质能使电子传递和ATP形成两个过程分离,它只抑制ATP的形成,不抑制电子传递,这一作用称解偶联作用 9.磷氧比(P/O ratio):指在生物氧化中,每消耗一个氧原子所生成的A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