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专业论文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7426334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专业论文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汉语言文专业论文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汉语言文专业论文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汉语言文专业论文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汉语言文专业论文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语言文专业论文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言文专业论文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 文 目 录内容摘要 1关 键 词 1正 文 2 一、超神化的描写 2 (一)杰出的政治家 2 (二)聪慧的智者 3 (三)忠义的典范 4 二、白璧微瑕 5 (一)军事上的失误 5 (二)用人上的失察 5 (三)诚信的缺失 6 三、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性命运 7 (一)弃隐入仕的抉择 7 (二)壮志难酬的无奈 7 (三)鞠躬尽瘁的付出 8 四、大量艺术手法的恰当运用 8 (一)艺术夸张的方法 8 (二)衬托的艺术手法 9 (三)细节与性格相互交融 9注 释 11参考书目 12- 12 - / 13论 文 内 容 提 要内容摘要:诸葛亮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的一个光照全书的人物形象。自有三国演

2、义中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以来,对其评价与关注,便多局限于书中对其神化的一面,认为他是一个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完美人物,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是聪慧的智者、忠义的典范。其实,三国演义在超神化塑造诸葛亮的优点的同时,也刻画了其人性化的缺点。同时,三国演义还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诸葛亮悲剧性的命运。而大量艺术手法的恰当运用,也充分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因此,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才会更加丰满真实,更为深入人心。我从四个方面,对三国演义一书塑造诸葛亮的成功经验进行了简略概括分析。关键词: 三国演义 诸葛亮 艺术形象 多重性 悲剧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作为中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在艺术上取得了令人

3、瞩目的巨大成就。其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深入人心的典型人物形象,如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周瑜等等。而这里面,诸葛亮可以说是最为家喻户晓、最具“人气”,也是罗贯中着墨最多的人物了。童谣中“曹操胡子兵马多,抵不上孔明一只脚(此处为方言,音ju)”,便可见其“知名度”。纵观三国演义全书一百二十回的内容,其中涉及诸葛亮的篇幅,自第三十六回“元直走马荐诸葛”至第一百一十六回“武侯显圣定军山”,有80回之多。一部三国演义,近乎写成了诸葛亮传。自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以来,对其评价与关注,便多局限于书中对其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一面的刻画。如:毛宗岗称“吾以

4、为三国有三奇,可谓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1)。康熙皇帝赞美诸葛亮说“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2)。但是,性格是具有二重性的,“人世间纯粹的完美与纯粹缺陷的性格并不存在。真实的性格,美而有魅力的性格常常是在美丑,善恶矛盾统一的联系之中”(3)。就三国演义一书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来看,窃以为,全书在超神化描写诸葛亮的优点的同时,也刻画了其人性化的缺点,揭示了其悲剧性的命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正是因为书中如此刻画,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才会更加丰满真实,更为深入人心,引得无数文人志士扼腕叹息。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对三

5、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作粗浅的探讨。一、超神化的描写:杰出的政治家、聪慧的智者、忠义的典范(一)杰出的政治家1、在政治理想上,诸葛亮展现了其远大的胸襟和志向。隐居隆中时,诸葛亮“好为梁父吟”,且“每自比管仲、乐毅。”(4)他在草庐中便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分析合情入理,以及他早已做好的西蜀五十四州图,都充分说明了他是一个“斡旋天地之手,匡扶宇宙之机,上可仰瞻天文,下可俯察于地理,中可流泽于万民”(5)的大儒、真儒。很明显,诸葛亮的隐居,不是避世,而是“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分天下”。(6)2、在政治作为上,诸葛亮以政治家的眼光敏锐地预见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并正确地提出了刘备的战略行动计划和后

6、来蜀汉内政外交的方针。短短一页“隆中对”,反映了当时形势发展的趋势,规定了正确的斗争策略,成为刘备事业的生命线。此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蜀、魏的长期斗争,蜀、吴的联合抗曹等事实,都充分证明了“隆中对”的正确性。3、在治蜀问题上,诸葛亮实行了法儒合一的执政理念。以法治国,以严济宽,严格做到奖惩分明,并不乱以刑等政策都非常深入人心,而且他从自身做起,不避亲就远,做到了一视同仁。这种做法赢得了百官的赞誉,包括曾被他废为庶人的廖立和削职为民的李严等,也深为其言行所折服。诸葛亮死后,廖立垂泣曰:“吾终为左衽矣!”,李严则“大哭病死”。(7)可见一斑。4、在对待少数民族问题上,诸葛亮采取了和抚的政策。对孟

7、获“七擒七纵”,真正做到了以德服人,耐心等待。诸葛亮的“和抚”政策收到了良好效果,南征之后,西南地区出现了较久的安定局面。(二)聪慧的智者三国演义用大半篇幅描写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对于其智慧的神化也是比比皆是。举两例以证之。首先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战争之一,诸葛亮是这次战争的关键人物。他只身过江,“舌战群儒”,消除孙权疑虑,建立了孙刘联盟,夺取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并乘势占领荆襄九郡,为刘备集团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发展局面。赤壁之战中,前敌总指挥是周瑜,而运筹帷幄,从旁策划,真正居于主导地位的是诸葛亮。这场战役,生动塑造了诸葛亮时时足智多谋、处处棋高一着的高大形象。其次是智退仲达。第

8、九十五回中,诸葛亮巧用“空城计”,抚琴退仲达,说明了他不仅智慧过人,而且善于随机应变。马谡违背将令,丢失街亭,致使司马懿15万大军逼近西城。而此时诸葛亮身旁仅有一班文官及老弱军士2000余人,形势危急。然诸葛亮镇定自若,从容布置,“大门四开”,“每一门上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自己“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楼上“焚香操琴”。(8)司马懿来到西城,一见此情景,知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料定城中必有埋伏,立即传令退兵,西城得以转危为安。在这里,诸葛亮利用了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给敌人造成了判断上的错觉,从而扭转了极其险恶的局面,这不仅显示了诸葛亮的智慧,也反映了他超人

9、的胆量和气魄,以至于连老奸巨滑的司马懿也不得不叹息说:“吾不如孔明也。”(9)(三)忠义的典范诸葛亮典型形象之所以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具备封建时代理想政治家所应有的政治品质和道德修养。尤其是他对刘备蜀汉政权的忠贞不渝、为了统一天下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以及事事处以公心的胸襟和气度。1、对蜀汉政权忠贞不渝。诸葛亮躬耕南阳,洁身自守,明知为蜀国勃兴要费尽心机,却为报答刘备“猥自枉屈”的“殊遇之恩”和其为天下苍生而求贤若渴的诚意,毅然出山辅佐,参加剧烈的政治角逐,并始终忠心耿耿,绝无二心。白帝城托孤辅幼主,刘备临终嘱托他:“若嗣子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10)

10、且不说刘备之言是真心还是假意,诸葛亮当时听了却汗流遍体,手足无措,泣拜于地,表示一定“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11)此情此景,动人之至。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废寝忘食,事必躬亲,汗流终日,甚至在吐血不止时仍扶病处理军务,布置后事,并为安全撤军竭尽智力。当他强支病体最后一次出寨遍观各营时,“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长叹说:“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其有极!”(12)此情此景,催人泪下。作者就是这样把诸葛亮这种忠贞不渝的品德作为最美、最崇高的东西来渲染。至此,一个赤胆忠心的贤相的形象跃然纸上,光彩照人。3、事事处以公心。诸葛亮胸襟博大,高瞻远瞩。他对待同僚极其友善,宽以待人,从不

11、计较别人对他的不敬。在个人生活上,诸葛亮一生廉洁俭朴。虽身居要职,却从不居功自傲,而是一如既往终生节俭,“随身所需,悉仰于官”。临终时家里只有“桑八百株,田十五顷”,并立下遗嘱:“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余财,以负陛下也”,(13)特意提出不要任何照顾。诸葛亮这种克己奉公、清贫廉洁的高贵品质堪为典范。二、白璧微瑕:军事上的失误、用人上的失察、诚信的缺失三国演义在塑造诸葛亮上的一个成功之处,就在于罗贯中并没有完全把诸葛亮美化、神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通过书中对其缺点与失误的描写刻画,诸葛亮最终还是被描写成为一个介乎凡人与神之间的角色,从而成为了读者乐于接受的艺术形象。(一)军事上的失误三国演义

12、中,诸葛亮虽然对兵法和军事学有相当深刻的研究,但实战方面的才气的确不是太高,可以说是策略规划长于战术应用。陈寿批评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14)是相当有道理的。诸葛亮每次打仗,都故作神秘,不与众将商议,事后才说出其中奥妙。这在客观上失去了集思广益、精益求精的机会。诸葛亮平生小心不肯弄险,对形势的把握过于拘束。可举两例:其一,刘备兴师伐吴复仇,这是灭吴的好机会。诸葛亮本应该以赵云、马超、马岱、魏延等把守隘口以拒魏,明言自己在蜀而暗随刘备伐吴。就当时而言,曹丕根本不是诸葛亮的对手,魏定不敢侵蜀而坐山观虎斗。吴灭了,然后北伐中原,不是也轻而易举吗?其二,第一次北伐,若采纳魏延之计,以迅雷不及掩耳

13、之势直取长安,中原不也是囊中之物吗?这叫兵贵神速。诸葛亮既然用反间计成功地解除了司马懿之患,却没有争取这一有利的时机一举成功,结果给魏国以喘息之机,重调司马懿以拒蜀,从而为蜀国此后的北伐平添了许多障碍。(二)用人上的失察三国演义在刻画诸葛亮知人、识人的基础上,也多处描写了他用人失察的缺点。其一,也是诸葛亮最大的用人失误,是在进军西川的人事安排上。按当时的情况,如果把赵云和庞统留在荆州,诸葛亮同刘、关、张共进西川,可谓武可定国文可安邦。然而诸葛亮没有这么做,他让庞统陪王伴驾,把关羽、赵云都留在了荆州。刘备从心眼里就讨厌庞统的随机之策,两人征途上郁郁寡欢,最终导致落凤坡凤雏夭折,唾手可得的西川反成

14、了烫手山芋。无奈之下,诸葛亮又带赵云助阵,留下关羽独守荆州,为失城误国留下伏笔。关羽心胸狭隘,居功自傲。当时联吴抗曹是蜀国的国策,然而若要贯彻国策需要博大的胸怀,这一点恰恰是关羽的弱点。诸葛亮让关羽担当此任,使得“走麦城”成为必然。于是,刘备刚得西川,就失了老家,二弟三弟也相继命丧黄泉。另一个用人失察之处,就是街亭一役。当时,司马懿欲领兵袭街亭,被诸葛亮洞悉先机,提早布置重兵把守。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关系到全局成败的关键战略要地,诸葛亮却派了素无作战经验的马谡去把守。而这马谡,刘备白帝托孤之时,就已经指出了其言过其实的弱点。诸葛亮做事谨慎小心,而这街亭之战,恰恰是他用人不够谨慎的地方。三国演义正是用这种“百密一疏”的处理方法,使诸葛亮摆脱了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形象,成为了一个活生生的凡人。(三)诚信的缺失三国演义的部分章节暴露了诸葛亮的诚信问题。客观的讲,正是由于诸葛亮的诚信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吴蜀联盟的基石,才最终使得“联吴抗曹”成为空话,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