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讲解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410431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3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讲解(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内容提要 第一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第二节 自我的发展 第三节 性别差异及性别角色的发展 第四节 同伴关系的发展 第五节 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 第一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一、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 情绪理解能力: q情绪识别能力 q情绪推理能力 q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和掌握 情绪识别能力的发展 n3岁:识别“快乐”的情绪 n3-4岁:识别“伤心”或“生气”等消极情绪 n4-5岁:识别“恐惧”情绪 n小学中期:识别“自豪、羞愧、内疚”等情 绪 情绪推理能力的发展 促进幼儿情绪推理能力发展的因素: n亲子关系 q能认同孩子的情感反应并明确地教孩子 多种情绪; q与母亲有更好

2、的依恋关系 q父母与幼儿经常交流情感体验 n与同伴的互动关系 情绪表达规则 n最小化规则:与真正的感受相比,情绪 的表达在强度上减弱。 n最大化规则:指积极情绪的表达在强度 上增强。 n面具规则:用中立的表情来表达不置可 否的情绪。 n替代规则:指个体被期望用一种很不同 的情绪代替另一种情绪。 二、道德情感的萌芽 (一)移情能力的发展 移情:是指儿童在察觉他人情绪反应 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是理解 和共享其他人感情的能力。 移情能力的发展阶段 n第一阶段,普遍移情:出现于出生后第 一年。 n第二阶段,自我中心的移情,在2岁左右 出现。 n第三阶段,理解他人情感而产生的移情, 约在23岁

3、产生。 n第四阶段,理解他人生活状况而产生的 移情,是个体进入童年晚期后才逐渐成熟 的。 (二)内疚的发展 n内疚:是个体因自己的行为危害了别人 ,或违反了道德规则而产生的良心上的反 省,是对行为负有责任的一种负性体验。 n4岁幼儿开始有了内疚感的萌芽。 n56岁是幼儿内疚感开始发展的时期。 三、情绪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延迟满足”实验 实验者发给4岁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 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 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 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 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 ,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 磨时光以克制

4、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 的报酬。 n观看“延迟满足”实验视频。 n延迟满足: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 获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克制自己的欲 望,放弃眼前的诱惑。 “延迟满足”实验的研究结果 自控能力强的幼儿: n学业优秀 n社会交往能力强,人际关系良好 n自信、坚强、自我效能感高 第二节 自我的发展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一个用来描述人们是如何 理解自己的术语。它涵盖了自我的方方面面 ,比如外表、个性、能力以及性别、种族等 ,从而对自身独特的心理特点有所认识和了 解。 自尊的发展 n自尊:是个体对自己价值的评价而 产生的情感体验,是自我发展的最重 要的方面。

5、 n4岁左右的幼儿开始出现自尊。 自尊的特点 n幼儿自尊的特点: q他们会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问题的难 度; q他们对自己的描述和评价非常零乱,还 不能对自己作一个整体的评价。 儿童自尊的结构 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分为了以下五方面: 学业能力:儿童如何看待自己在学业上 的能力; 运动能力:儿童对自己体育运动能力的 感受; 社会能力:儿童是否感到自己受同伴的 欢迎; 外表长相:儿童觉得自己有多好看; 行为举止:儿童认为自己的行为被他人 接受的程度。 影响幼儿自尊水平的因素 1教养方式。父母在幼儿形成自尊中扮演着 重要角色。早期教养方式的敏感性影响着婴幼 儿建立一个积极或者消极的自我模式。给孩子 现

6、实适中的目标也有助于培养儿童的高自尊。 2同伴影响。在5、6岁,孩子们就能够用社 会比较来评价自己与同学之间的不同,并以此 评判他们的行为比同伴更好或更坏。这种比较 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多、越来越微妙的自我评 价,在孩子们的能力和总体自尊方面有重要作 用。 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特征: n幼儿往往把成人对自己的评价直接等同于 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所以他们的自我评价基 本上是成人对他们评价的简单重复; n他们的自我评价往往集中在自我的外部行 为表现,他们还不会评价自己的内心活动和 个性品质; n他们的自我评价往往很受当时情绪的影响 ,因此很不稳定。 自我效能感的发展 自我效能:指人对

7、自己是否能够 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 第三节 性别差异及性别角色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性别差异 社会交 往行为 情绪特 征 语言能 力 游戏行 为 玩具的 选择 男孩 女孩 讨论 什么年龄阶段的孩子对性 别有了最初的认识?其表现是什 么? 儿童性别概念的发展 n阶段一,性别认同阶段(2-3岁) n阶段二,性别稳定性阶段(4-5岁) n阶段三,性别恒常性阶段(6-7岁)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n什么是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指人们对于男性或女性最典型特征的 看法。 图中宝宝是 男孩还是女 孩? 性别刻板印象包含四个方面的内涵 人格特质的差异 行为的双重标准 对未来成就的

8、期待不同 担任职务的重要性 男性: 勇敢、刚强、独立、豪放、果决 女性: 细心、整洁、温柔、顺从、富同情心 人格特质的差异 社会中,对于某些行为存有依性别而区 分的“双重标准”,例如,男生长大后要 传宗接代,女生要出嫁;男生做事要有 气魄,女生做事则应细心不能粗野;男 生有泪不轻弹,女生则可以一哭二闹三 上吊。 行为的双重标准 父母总认为儿子应该受较高教育,以换取较高的社会 地位,儿子的成就愈高,父母的晚年也就愈有保障。 女儿总是要出嫁,若书念太多或工作成就过高,将来 就不容易嫁出去。即使女性意识逐渐抬头,但对未来 成就的期待仍存有性别刻板印象。 对未来成就的期待不同 社会普遍赋予男性担任领导

9、者之刻板印象,因此, 在职场上,即使能力相同,但男性通常有较佳的升 迁通道;虽然目前全球有许多女性担任领导者的职 务且成就斐然,但存有性别歧视的性别刻板印象仍 是挥之不去。 根据英国一项针对女性主管的调查显 示,女性主管往往觉得自己在工作上 孤立无援,受到或明或暗的歧视,而 回到家中依旧要承担家务,因为照顾 家庭一向被视为是女性责无旁贷的天 职,并不因为在职场上受到重用而消 减。 担任职务的重要性 幼儿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 n2.5-3.5岁:表现出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对男孩的看法 对女孩的看法 喜欢帮爸爸干活 喜欢说“我打你” 喜欢玩货车等玩具 玩洋娃娃 喜欢帮妈妈干活 喜欢收拾屋子;爱说话;

10、不打 人;常说“我需要帮助” n3-6岁:对性别的看法非常刻板,盲从于传 统的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 (一)生理社会理论 莫尼等人提出的生物社会理论强 调,出生之前的生理发展以及这种生理因 素对儿童性别社会化有决定性的意义。性 激素也可以影响人类的游戏风格,导致男 孩的粗糙、吵闹的活动以及女孩的平静、 温柔的活动。 (二)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性 别角色认同的最初途径是对成人,尤 其是父母和教师行为的模仿。儿童通 过观察和直接或间接的强化形成最初 的对性别类型玩具和活动的偏爱。 (三)认知发展理论和性别图式理 论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性别的社会 化必须建立在性别角色认同

11、(获得了 性别稳定性和恒常性)的基础上,认 知水平越高,儿童的性别认同越好, 他们的性别类型化行为就越多。 【话题辩论】 n话题1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做男人好 还是做女人好? n话题2你认为男性是否适合担任幼儿 教师? n话题3你认为女孩就应该文静,男孩 就应该淘气吗? 第四节 同伴关系的发展 n幼儿在哪个年龄 阶段开始与同伴交 往? n最初的同伴交往 通过什么方式进行 ? 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阶段 n第一阶段:物体中心阶段。这时儿童之 间虽有相互作用,但他把大部分注意都指 向玩具或物体,而不是指向其他儿童。 n第二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儿童对 同伴的行为能作出反应,并常常试图支配 其他儿童的行

12、为。 n第三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 幼儿游戏活动的类型 幼儿游戏活动社会性由低到高依次为: 1单独游戏:儿童独自玩着,通常是与玩具一起玩 ,而忽略其它儿童正在做些什么。(物体中心阶段) 2平行游戏:儿童彼此相距不远,玩着相似的玩具 或使用相似的材料,但却很少互动,也很少试着去影响 其他游戏者的行为。 (物体中心阶段) 3联合游戏:儿童现在借着交换玩具、材料、跟随 彼此的引导而有互动。但是他们不会扮演互补的角色或 通过合作去完成共同的目标。(简单相互作用阶段) 4合作游戏:最复杂的游戏型式,儿童会相互合作 以达到共同的目标,他们能将工作做必要的分配以在协 作中完成任务,他们能扮演互补的角色。

13、(互补的相 互作用阶段) 讨论 在同伴交往中,哪些儿童 特别受小朋友欢迎?哪些存 在着同伴交往困难?为什么 ? 影响儿童的同伴接受性的因素 父母的教养行为 出生次序的影响 认知技巧 名字 生理特征 行为特征 学前期同伴关系中的问题儿童 1被忽视型幼儿 体质弱、力气小、能力较差;积极行为与消 极行为均较少,性格内向、慢性、好静、不太活 泼、胆小、不爱说话、不爱交往,在交往中缺乏 积极主动性、且不肯交往;孤独感较重,对没有 同伴与自己玩感到比较难过与不安。 2被排斥型幼儿 体质强、力气大、行为表现最为消极、不 友好、积极行为很少;能力较强、聪明、会玩、 性格外向、脾气急躁、容易冲动、过于活泼好动

14、、喜欢交往、在交往中积极主动但又很不善于交 往;对自己的社交地位缺乏正确评价,往往估计 过高,对没有朋友一起玩不太在乎。 第五节 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 n社会行为:与他人互动时所表现的 行为称为社会行为。 n亲社会行为:是指做出有利于他人 的行为。 案例 洋洋在玩滑梯时不小心摔倒了,膝盖磕 破了,流出了血。小朋友看到了感到特别难 过,他们觉得洋洋一定很疼,他们把洋洋扶 起来安慰他,另外的小朋友跑去找老师。 讨论:小朋友们为什么会帮助洋洋?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产生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是在从别 人的角度考虑(移情)的基础上,产 生情感反应(同情),进而产生安慰 、援助等亲社会行为。 总结:移情是亲

15、社会行为产生的基 础。 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1社会生活环境 q社会文化 q电视媒介 2儿童日常的生活环 境 q家庭 q同伴相互作用 3移情 幼儿攻击行为的发展 n思考: 幼儿园里有些孩子很“厉害” ,经常将其他小朋友推倒或打哭, 他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攻击行为? 遇到这种情况幼儿园老师该怎么办 ? n观看幼儿攻击行为的视频。 基本的攻击类型: n工具性攻击:为了获得想得到的东西采取 的抢夺、推搡等行为; n敌意性攻击:为了伤害他人而采取的攻击 行为。 思考:幼儿的攻击行为属于哪一种? 幼儿攻击的方式主要有: 身体攻击、语言攻击、物品攻击和关系 攻击等。 幼儿期攻击行为的特点 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 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3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着明显的 性别差异。 【实践作业】 n运用本节知识设计几个通过移情训练幼 儿亲社会行为的方案。 n设计要求: q训练目的明确; q训练方法得当; q适合幼儿年龄特点。 本章重点 n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 n移情 n“延迟满足”实验 n自我概念;自尊;自我评价;自我效能感 n性别概念的发展 n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n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 n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及四种游戏活动的类型 n同伴接受性影响因素 n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n幼儿攻击行为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