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第一轮考点复习课件4.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7405265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1.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第一轮考点复习课件4.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高三地理第一轮考点复习课件4.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高三地理第一轮考点复习课件4.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高三地理第一轮考点复习课件4.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高三地理第一轮考点复习课件4.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第一轮考点复习课件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第一轮考点复习课件4.(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3 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相互关系 示意图 自转 公转 赤道 黄道 平面_平面 黄赤交角 2326 太阳直射点 南北移动 (南北回归 线之间)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 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 空看呈顺时针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 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 空看呈顺时针 周期 恒星日,自转一周 360,23时56分4秒,是 真正周期。太阳日, 自转一周36059,24 小时,是昼夜更替的周 期 恒星年,公转一周 360,365天6时9分10秒 ,是真正周期。回归 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 个周期,365天5时48分 46秒 速度 角速度,除极点为0 外,其他各点均为15/ 小时。线速度,自赤 道向极点逐渐减

2、小为0 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 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 初)时速度慢 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地方时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 体的偏移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昼夜长短变化。五 带划分。四季更替 特别提醒 (1)地球上的某一地点的自转轨迹就是它所在的纬线圈 ,即自转是沿纬线圈自西向东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2)地球自转和经度的关系。 (3)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以遥远的恒星为参 照物,地球自转了360;太阳日是以太阳为参照物,由于 一天中地球还要绕日公转,因此地球绕太阳旋转了36059 ,时间是24小时,这是地球的昼夜交替周期,是人类使用 的基本时间单位。 4 1.图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和太阳直射点的回

3、归运动: (1)太阳位于中心的公转图。 5 (2)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公转简图。 6 2太阳直射点的确定: 正午太阳高度为90的地点。根据日期确定纬度, 直射点每天移动的纬度约是0.26;再根据地方时为12时确 定经线。根据出现极昼范围的边界纬度确定直射的纬线 ,如70N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则太阳直射点位于90 7020N纬线上,再根据地方时为12时确定经线。 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7 8 日期北半球节气 南半球 节气 直射点位置 黄赤交角和回归线 、 极圈关系 6月22日夏至日冬至日北回归线 回归线 度数黄赤交 角度数 极圈度数90黄 赤交角度数 出现极昼或极夜的最 低纬度90直射 点纬度

4、 9月23日秋分日春分日赤道 12月22日冬至日夏至日南回归线 3月21日春分日秋分日赤道 特别提醒 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黄赤交角在一定时期内可以 视为定值,目前为2326,但也略有变化。若黄亦交角增大 ,回归线读数变为2326加,太阳直射范围向南、向北 各扩展度;南北极圈度数为6634减,极昼(极夜)各向较 低纬度推进度;热带范围增大2度,南、北寒带范围各增 大度,南、北温带各减小2度。若黄赤交角减小则反之。 影响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全球各地正午太阳高 度年变化幅度与黄赤交角度数呈正相关,随黄赤交角的增 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影响昼夜长短年变化幅度:各 地一年中昼长的年变化幅度随黄赤交

5、角增大而增大、减小 而减小,而且纬度越高变化越明显。但是,赤道上昼长始 终是12小时,黄赤交角变化前后的变幅为零,黄赤交角变 化后的寒带范围内,仍然有极昼、极夜现象。 9 10 原因 受运动惯性的影响,物体总是力图保持原来的方向和速度,但由于 受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影响,导致它们逐渐偏离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特点 地转偏向力垂直于物体的运动方向;只影响运动方向,不影响运动 速度;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 规律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 表现 河岸不对称、大气中的气流运动方向改变、大洋中洋流运动方向改 变 判定方 法(左 右手法 则) 北半球用右手表示, 南半球用左手表示, 掌心向上,四

6、指代 表物体原来的运动 方向,大拇指指向 即为物体运动的偏向 特别提醒 假若地球自转方向与目前正相反,水平运动物体的偏 向规律该如何变化?若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或变慢呢? 假如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在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方向 将向左偏,南半球将向右偏。假如地球自转的速度加快, 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将更为明显。假如地球自转速度 变慢,偏向将不太明显。 11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结果之一是形成了地球上昼夜长短 的变化,这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之一,在高考中占有突出 地位,结合地球公转图、光照图考查,是主要的考查形式 。 12 13 夏半年(北半球)春秋分冬半年(北半球) 图 示 直射 点 光照 图 纬度变化 北半

7、球昼长夜短,纬度 越高,昼越长,北极地 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 球相反 全球昼夜平分 北半球昼短夜长,且 纬度越高,昼越短, 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 象;南半球相反 季节变 化 北半球:太阳处于段 时:昼长夜短,昼渐长 ,夜渐短。太阳处于 段时:昼长夜短,昼渐 短,夜渐长 ,南半球相 反 全球昼夜平分 北半球:太阳处于 段时:昼短夜长,昼 渐短,夜渐长 。太阳 处于段时:昼短夜 长,昼渐长 ,夜渐短 ,南半球相反 特别提醒 (1)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 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以及晨昏 线(圈)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圈)以地心为中心,在 极圈和极点之间往复摆动,由

8、此导致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14 (2)太阳直射点位于哪个半球(南或北),哪个半球就昼 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 ,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正好 相反。 (3)纬度越高,昼夜变化幅度越大;极点大约半年是极 昼或极夜,极圈仅一天极昼或极夜。 (4)春、秋分日全球各地均昼夜等长,且距春分(秋分) 日越近的日期,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小。 (5)纬度相同但分处南、北半球的两地,其中一地昼长 等于另一地的夜长。 15 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叫太阳高度。各地太阳高 度在地方时12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同一时刻, 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降低。地球上,

9、同一纬 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同。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上正午 太阳高度最大(90),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 南、北方向降低。由于太阳直射点一年内在南、北回归线 之间来回移动,导致同一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 季节而变化。什么时间离太阳直射点近,什么时间太阳高 度就大;什么时间直射点向某地接近,什么时间该地正午 太阳高度就增大;反之,则相反。 16 1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某日太阳高度的全球变化规律 由直射点向四周递减,直至晨昏圈上为0,呈同心圆 分布。 (2)某日某地太阳高度日变化 日出时,太阳高度为0;日出以后,太阳高度增大; 正午(地方时12点),太阳高度达最大;正午以后,

10、太阳高 度减小;日落时,太阳高度为0。 南北极点的太阳高度在一天中不变(极夜除外)。 17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18 3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19 4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1)图解法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N时,求M地正午太阳高度。 过M点作太阳直射点光线的平行光线。 连接M和地心并延长,作其垂线,即地平面,则H即 为正午太阳高度角。 20 H90() (2)公式法 一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 :H90|。 公式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为所求地点地理纬度,永 远取正值,为直射点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 负值。 21 特别提醒 (1)正午太阳高度角为一天中最大太

11、阳高度角,即为地 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角。 (2)最小太阳高度角为地方时24时的太阳高度角,也就 是一日中最小的太阳高度角。H最小90公式中H为 最小太阳高度,为所求地点地理纬度,永远取正值,为 直射点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如果所 求出H最小0,说明此日该地区出现极昼。 (3)等太阳高度图判读:等太阳高度线图可以看作是以 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图的中心为太阳直射点,太 阳高度以该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减小;通过该点的经线即 为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是12点;通过该点的纬线即为 太阳直射的纬线,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在太阳直 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

12、度; 如果太阳直射赤道,则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 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阳直射点不在赤道上,则经度的差 值一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 22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时间,观测 到的光照图不同。光照图的判读,是本单元的核心知识。 1日照图类型 (1)地球公转轨道图 在地球公转轨道图中,完整展现二分二至日的光照图 ,一般结合地轴方向、近日点、远日点进行判读。 23 (2)公转轨道局部图 结合公转方向和昼夜分布判读。图中阴影为夜半球, 太阳直射在赤道上,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可确定为9 月23日左右的光照图。 (3)地球侧视图 一般北极在上,南极在下,赤道为一直线,居中,晨 昏线与

13、太阳光线垂直,并平分赤道。二分日时,晨昏线起 止于南北两极点,二至日时,晨昏线起止于与南北极圈相 切的两切点,除二分日以外的时间,晨昏线与极地的某两 纬线圈(纬度度数相同)相切。 24 以上三图在纵切面上昼夜半球平分,下面的图在纵切 面上昼夜半球不等分。 25 (4)极地俯视图 中心为极点,外圆为赤道,虚线为南北回归线和南北 极圈。 26 (5)斜侧(俯)视图 观测点既不在赤道上空,也不在极点上空,观测到的 光照情况即为斜侧(俯)视图。 27 (6)矩形投影图 矩形投影图是将南北极点、南北极圈、南北回归线放 大到与赤道一样长,它与实际图相比有很大的变形,离赤 道越远,变形越大。判读此类图的关键

14、是晨昏线、极昼极 夜和赤道上的日出(6点)、日落(18点)时间等。 28 (7)局部图 解题时把图像补充完整,可降低解题难度。 29 2日照图的判读 (1)南北半球确定 对于侧视图,通常是上北下南,而对于俯视图或有关 变式图,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来判断南北半球是常用的有 效方法。 根据“北逆南顺”来判断。如下图,甲为北半球,乙 为南半球。 30 从经度排列上看,东经度由西向东数值增大,西经 度由西向东数值减小。下图中甲为北半球,乙为南半球。 31 (2)太阳高度的确定 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四周逐渐降低,直射点的太阳高 度为90,晨昏线上为0。直射点位于昼半球的中心。 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晨昏线与

15、某纬线相切,太阳 直射点的经度昼半球中间经线度数,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90相切点所在的纬度(直射点与发生极昼的地区在同 一半球)。 (3)地方时的确定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 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夜半球中央 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 32 (4)昼夜长短的确定 纬度变化。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则北半球各地 昼长夜短,越往北,昼越长,北极地区出现极昼,极昼范 围是北纬(90直射点的纬度数)及其以北地区;南半球各 地昼短夜长,越往南,夜越长,南极地区出现极夜,极夜 范围是南纬(90直射点的纬度数)及其以南地区。 太阳直射点

16、位于南半球则相反。 季节变化。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则北半球各地昼 渐长,夜渐短;直射点向南移动,则北半球各地昼渐短, 夜渐长;无论直射点怎样移动,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 昼弧与夜弧的比例昼和夜的经度数比 昼长昼弧经度数/15(正午12时日出时间)2 夜长夜弧经度数/15(子夜24时日落时间)2 33 特别提醒 (1)正午日影朝向和长短变化:正午日影的朝向取决于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 年往返移动,正午日影朝向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间变化 而变化。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日影始终朝北(北极点 和北极圈及其以内的极夜期除外)。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 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冬 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日影最长。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的日影始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