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西医综合基础导学班讲义

上传人:万**** 文档编号:117404859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1.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西医综合基础导学班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考研西医综合基础导学班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考研西医综合基础导学班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考研西医综合基础导学班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考研西医综合基础导学班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研西医综合基础导学班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西医综合基础导学班讲义(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燕园考研官方微信:燕园考研官方微信:yanyuan1998 更多考研资料加入考研 QQ 群:264821784264821784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获得最新考研资讯 2013 考研西医综合基础班讲义(贺银成) 生理学生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内环境即细胞外液。 二、稳态: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 境的稳态,这种内环境的稳态不是固定不变的静止状态,而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三、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调节方式特点 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 形式。 体液调节人体内多数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接受神经的支配,在

2、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 成为神经调节反射弧的传出部分。 自身调节肾动脉灌注压在 80-1 80mmHg 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量基本保持稳定。 上述三种调节方式中,一般认为,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精确而短暂,而体液调节则相对 缓慢、持久而弥散;自身调节的幅度和范围都较小,但在生理功能调节中仍具有一定意义。 四、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 意义举例 正反馈加速生理过 程 排尿排便反射、分娩、动作电位产生时 Na 通道的开放、血液凝固 过程、胰蛋白酶原激活过程。 负反馈维持稳态减压反射、肺牵张反射、内分泌系统调节(T3、T4 对 TSH 的负反 馈调节) 、HCL 对胃酸分泌的调节。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3、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一、物质的跨膜转运 (一)单纯扩散 单纯扩散能以单纯扩散跨膜流动的物质都是脂溶性的和少数分子很小的水溶性物 质,如 O2、CO2、N2、水、乙醇、尿素、甘油等。 燕园考研官方微信:燕园考研官方微信:yanyuan1998 (二)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 介导转运的膜蛋白可分为两大类,即载体蛋白(简称载体)和通道蛋白(简称通道)。 1通道介导的跨膜转运的特点 通道介导的跨膜转运都是被动的,称为经通道易化扩散。 经通道扩散的转运速率远快于经载体的转运速率。 具有离子选择性和门控特性。 根据对不同刺激的敏感性, 离子通道分为受膜电位调控的电压门控通道, 受化学物质 调控的化学门控通

4、道,以及受机械激调控的机械门控通道。 2载体介导的跨膜转运的特点 每种载体只能特异性地转运一种或几种溶质; 出现饱和现象; 发生竞争抑制; 经载体的转运有被动转运(经载体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两种方式,后者可再分为原发 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两种形式。 (1)经载体易化扩散:小分子物质经载体介导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被 动跨膜转运,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都是经载体而跨膜转运的。 (2)原发性主动转运:钠一钾泵简称钠泵,也称 Na+-K+ATP 酶。钠泵每分解 1 分子 ATP 可将 3 个 Na+移出胞外,同时将 2 个 K+移入胞内。由于钠泵的活动,可使细胞内的 K+ 浓度约为

5、细胞外液中的 30 倍,而细胞外液中的 Na+浓度约为胞质内的 10 倍。 钠泵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 K+为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 2维持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 3建立 Na+的跨膜浓度梯度,为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提供势能储备。 4由钠泵活动形成的跨膜离子浓度梯度也是细胞发生电活动的前提条件。 5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可直接影响膜电位,使膜内电位的负值增大。 6哇巴因是一种钠泵的特异性抑制剂。 (3)继发性主动转运: 葡萄糖和氨基酸在小肠黏膜上皮被吸收和在肾小管上皮被重 吸收、甲状腺上皮细胞的聚碘、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被轴突末梢 重摄取、突触囊泡从胞质中摄取神经

6、递质等都属于继发性主动转 运。 (三)出胞和入胞 第二节细胞的电活动 一、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一)静息电位的记录和数值 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 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称为超极化; 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称为去极化; 膜电位高于零电位的部分称为超射。 燕园考研官方微信:燕园考研官方微信:yanyuan1998 (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在静息状态下,质膜对 K+的通透性较高,大约是 Na+的 10100 倍,这使静息电位非 常接近 K+平衡电位,EK= 内 外 K K Ln ZF RT = 内 外 K K lg60 但以神经和骨骼肌为检测对象时,静息电位总是不同程度地小于

7、K+平衡电位,这是因 为膜对 Na+亦有一定的通透性, 扩散内流的 Na+可部分抵消由 K+扩散外流所形成的膜内负电 位。 除 K+和 Na+外,膜两侧溶液中的主要离子还有 Cl-、Ca2+和有机负离子。 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一)细胞的动作电位 (1)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2)动作电位的升支和 降支共同形成的个短促、尖峰状的电位变化,称 为锋电位(3)升支(去极化过程)由 Na+内流引起, 降支(复极化过程)由 K+外流引起(4)动作电位是 过性的极性倒转(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和 复原(5)超射值:动作电位大于零的电位(6)接 近于钠的平衡电位:ENa= 内 外 Na Na Ln Z

8、F RT (7)动作 电位具有“全或无”特性:指细胞接受阈刺激后,一旦产生动作电位,其幅度就达最大,增 加刺激强度,动作电位幅度不再增大,接受阈下刺激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以“无衰 减形式”扩布,即动作电位在细胞膜上传导时,无论距离多远,其形状和幅度保持不变。 (8)后电位:锋电位在恢复至静息水平之前,会经历一个缓慢而小的电位波动称为后电位, 它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 负后电位出现早,为去极化。 正后电位出现迟,为超极化。 (二)电化学驱动力离子在膜两侧受到的电化学驱动力应为膜电位(Em)与该离子的平 衡电位(Ex)之差,即(Em-Ex) 。 哺乳动物神经元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中主要离子的

9、浓度和平衡电位(温度:37) 离子细胞外液(mmol/L)细胞内液(mmol/L)平衡电位(mV) Na+14518+56 K+3140-102 Cl-1207-76 Ca2+1.20.1mol/L+125 静息时的膜电位 Em 为-7 0mV,此时: 对 Na+的驱动力为 Em-ENa=-70mV-(+56mV)= -126mV; 对 K+的驱动力为 Em-EK=-70mV-(-102mV)=+32mV; 对 Cl-的驱动力为 Em-ECl-=-70-(-76mV)= +6mV; 燕园考研官方微信:燕园考研官方微信:yanyuan1998 对 Ca2+的驱动力为 Em-ECa2+=-70mV

10、-(+125mV)= -195mV。 当膜电位去极化至+30mV 的峰电位时,此时: 对 Na+的驱动力为 Em-ENa=+30mV-(+56mV)= -26mV; 对 K+的驱动力为 Em-EK=+30mV-(-102mV)=+132mV; 负值代表内向驱动力,推动产生内向电流;正值代表外向驱动力,推动产生外向电流。 (三)动作电位期间膜电导的变化 钠通道至少存在三种功能状态,即关闭、激活和失活状态。 钾通道只有一个激活门,称为 n 门, 没有失活门。n 门的开放过程称为激活, 使通道进入开放状态;n 门的关闭过程称 为去激活,使通道进入去激活状态或关闭 状态。 失活和去激活都是通道的关闭过

11、程, 表现为流经该通道的膜电流减小或消失, 但去激活状态相当于关闭状态,通道可再 次接受刺激而重新被激活,而失活的通道 则不能,它必须首先复活到关闭状态后才能再次被激活开放。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在无髓鞘神经纤维和肌纤维等细胞上无衰减传导,在有髓鞘神经纤维,局部电流仅在 郎飞结之间发生, 即在发生动作电位的郎飞结与静息的郎飞结之间产生。 这种传导方式称为 跳跃式传导。 四、局部电位 特点:其幅度与刺激强度相关,不具有全或无的特征;只在局部形成向桌位逐渐衰 减的电紧张扩布。而不是无衰减的传播;没有不应期,可以发生空间总和和时间总和。终 板电位、突触电位、感受器电位和发生器电位都属于局部电位。 五

12、、可兴奋细胞及兴奋性 1、兴奋性: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兴奋:指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过程。 2、可兴奋细胞:神经细胞、肌细胞和腺细胞 3、阈强度:能使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刺激: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刺激。 阈强度或阈刺激一般可作为衡量细胞兴奋性的指标。 4、阈电位:能使钠通道大量开放而诱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其数值通 常较静息电位绝对值小 1020mV。 5、细胞兴奋后的兴奋性变化 分期特点 绝对不应期兴奋性为零,无论给予多大刺激都不能产生动作电位,钠通道完全失活 相对不应期兴奋性部分恢复,阈上刺激可以产生动作电位,钠通道部分

13、恢复 超常期相当于负后电位,阈下刺激可以产生动作电位,钠通道大部分恢复 燕园考研官方微信:燕园考研官方微信:yanyuan1998 低常期相当于正后电位,阈上刺激可以产生动作电位,钠泵活动增强 第三节肌细胞的收缩 一、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的传递 二、横纹肌的收缩机制 粗肌丝由肌球蛋白组成,肌球蛋白头部形成横桥 肌丝 肌动蛋白(7)与肌球蛋白的横桥头部结合 细肌丝原肌球蛋白(1)阻止肌动蛋白与横桥结合 肌钙蛋白(1)与 Ca2+结合 所以真正参与肌肉收缩的是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横桥与肌动蛋白 结合、扭动、复位的过程称为横桥周期。肌肉缩短的速度或张力产生的速度则与横桥 周期的长度有关,周期越短,横

14、桥扭动的速度越快,肌肉收缩的速度也越快。 兴奋-收缩耦联的中介因子是 Ca2+(细胞外 Ca2+内流和细胞内肌浆网释放 Ca2+) , 结构基 础是三联管结构。 三、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1、前负荷最适肌小节长度为 2.02.2m。 燕园考研官方微信:燕园考研官方微信:yanyuan1998 2、后负荷随着后负荷的增加,收缩张力增加而缩短速度减 小。 3、 肌肉收缩能力肉收缩能力是指与负荷无关的决定肌肉收缩 效能。许多神经递质、体液因子、病理因素和药物,都可通过上述 途径来调节和影响肌肉收缩能力。 4、收缩的总和一个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及其轴突分支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称为一 个运动单位。 当

15、骨骼肌受到一次短促刺激时,可发生一次动作电位,随后出现一次收缩和舒张,这 种形式的收缩称为单收缩; 如果刺激频率相对较低,总和过程发生于前一次收缩过程的舒张期,将出现不完全性 强直收缩; 如提高刺激频率,使总和过程发生在前一次收缩过程的收缩期,就会出现完全性强直 收缩。 第三章血液 第一节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一)血浆 血浆的另一成分是血浆蛋白。 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 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 三类;用电泳法又可进一步将球蛋白区分为1-、2-、-和-球蛋白。正常成年人血浆 蛋白含量为 6585 gL,其中白蛋白为 4048 gL。除-球蛋白来自浆细

16、胞外,白蛋白 和大多数球蛋白主要由肝细胞产生。 (二)血细胞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 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 胞比容为 40-50,成年女性为 37-48。 二、血量 正常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相当于体重的 7%8%,即每公斤体重有 7080ml 血液,因 此,体重 60Kg 的人,血量约为 4.24.8L。 燕园考研官方微信:燕园考研官方微信:yanyuan1998 三、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约为 300mmol/L,由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组成, 其中主要取决于晶体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 产生来自于 NaCl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主要为白蛋白) 正常 值 大 298.7 mmol/L小 13 mmol/L 意义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保持 RBC 正常形 态和功能 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浆容量 等渗溶液:其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如 0.85%NaCl 溶液、1.9%尿素、5%葡萄糖。 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