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洲相的鉴别标志.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388692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角洲相的鉴别标志.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三角洲相的鉴别标志.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三角洲相的鉴别标志.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三角洲相的鉴别标志.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三角洲相的鉴别标志.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角洲相的鉴别标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角洲相的鉴别标志.(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角洲相的鉴别标志 2 1.岩石类型单一 三角洲沉积以砂岩、粉砂岩、粘土岩为主,在三 角洲平原中常见有暗色有机质沉积。无或极少砾岩及 化学岩,这是与河流相和湖泊相区别之一。碎屑岩的 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比河流相高。 三角洲相的鉴别标志 2.粒度分布特征 由陆向海方向,三角洲砂岩中的碎屑粒度以及 分选有变细变好的总趋势三角洲由陆向海方向,砂 岩中的碎屑粒度和分选有变细变好的总趋势,在 图上,三角洲前缘具有和段,并以 段最发育。在概率图上,远砂坝沉积的粒度分布 主要由细粒的单一悬浮总体组成,河口坝沉积有三 个次总体发育,以跳跃总体为主,分选好,其它两 个总体含量少,分选差。 4 3.多种沉积构造

2、 层理类型复杂多样,河流中沉积作用和海洋波 浪、潮汐作用形成的各种构造同时发育。见流水波 痕、浪成波痕、板状和槽状交错层理,水平层理以 及波状层理、透镜状层理、包卷层理、冲刷充填 构造、变形构造、生物扰动构造等。 4.生物化石混生 海陆混生,原地生长的主要为广盐性生物,如 瓣腮类、腹足类,介形虫等,异地搬运埋藏的主要 为河流带来的陆生动植物碎片,在一个完整的三角 洲垂向层序中海生生物化石多出现于层序的下部, 向上逐渐减少,但陆生生物化石向上增多,甚至在 顶部出现沼泽植物堆积而成的泥炭或煤层。 6 5. 发育三层结构和反旋回沉积层序 三角洲在垂向上出现 由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 、三角洲平原沉积组

3、成的 三层结构,前三角洲和三 角洲前缘沉积构成下细上 粗的反旋回层序,三角洲 平原分流河道沉积为下粗 上细的正旋回层序。 6.砂体形态 砂体形态在平面上呈朵状或指状,垂直或斜交 海岸分布,剖面上呈发散的扫帚状,向前三角洲方 向插入泥质沉积之中,与前三角洲泥岩呈齿状交叉 。高建设性三角洲前缘砂坝的延长方向与岸线垂直 ,高破坏性三角洲前缘则发育与岸线平行的砂坝或 砂堤。 三角洲的亚相沉积特征 根据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可将河控三角 洲相划分为三个亚相:三角洲平原、三角洲 前缘及前三角洲 三角洲平原亚相可进一步划分为分流河道、陆 上天然堤、决口扇、沼泽、淡水湖泊等几个沉积微 相。 分流河道微相 分流河

4、道是搬运陆源物质的通道,它构成了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的 骨架。 (A)岩性:构成三角洲平原体系中的砂质格架,主要为砂质;发育 向上变细的沉积层序。河床可发育边滩或心滩。最上部为含有大量植物 根系的粉砂岩和泥岩。 (B)沉积构造:底面有侵蚀面,向上为较粗的滞留沉积,垂向上具 下粗上细的间断性正韵律。常发育板状、槽状交错层理,具有不对称波 痕及冲刷一充填构造。 (C)生物:化石少见,最底部可见植物碎片。 (D)砂体形态:横剖面呈透镜状,沿河床呈长条状; 陆上天然堤微相 天然堤分布在分流河道两侧,平行河道延伸。 (A)岩性: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粒度向下游及远离河道变小。 (B)沉积构造:小波痕层理、透

5、镜状层理、水平纹层、植物根系 和碎屑以及动物的潜穴。生物扰动构造也很发育。由于洪水期与平 水期的交替,天然堤的层序呈粉砂层与粉砂质粘土层互层特点。 (C)砂体形态:横断面成楔状或不对称的透镜状,向河道一侧较 陡,另一侧较缓并逐渐过渡到河道间其他沉积。 决口扇微相 洪水漫溢河床,冲破天然堤形成决口扇滩,可形成较大面 积的席状砂层,但比河床沉积细,与河流相决口扇沉积类似。 沼泽微相 位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间的低洼地区,其表面接近平均高潮线。沼 泽中植物繁茂,排水不良,为一停滞的还原环境。 (A)岩性:深色有机质泥岩、泥炭、褐煤,夹有洪水成因的纹层状粉 砂岩,含有丰富的黄铁矿、菱铁矿等自生矿物; (

6、B)生物:富含保存完好的植物碎片,当排水通畅时,泥岩中的有机 质不发育,并可见昆虫、藻类、介形虫、腹足类等化石。 (C)形态:沼泽沉积约占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的90,广泛而稳定分 布的层状有机质沉积可作为三角洲平原地层对比的标志层,根据其分 布范围,可圈定三角洲平原的大致轮廓。 淡水湖泊微相 三角洲平原亚相的湖泊面积小,水体浅,通常为34m; (A)岩性:沉积物主要为暗色有机粘土物质,并夹有泥砂透镜体。 (B)构造:粘土沉积物显示极好的纹理。 (C)生物:多见原地生长的软体动物贝壳;可见黄铁矿、蓝铁矿,但 不成结核,虫孔发育。 (D)河流支流注入时,可形成小型的湖成三角洲沉积。 (2)三角洲前缘

7、亚相 水下分流河道是陆上分流河道的水下延伸部分,在向海延伸过程中, 河道加宽,深度减小,分叉增多,流速减缓,堆积速度增大。 (A)岩性:以砂岩和粉砂岩为主,泥质极少; (B)沉积构造:常发育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及冲刷一充填构造,并见 有层内变形构造; (C)砂体形态:垂直流向剖面上呈透镜状,侧向则变为细粒沉积物。 水下分流河道微相 水下天然堤微相 它是陆上天然堤的水下延伸部分,为水下分流河道两侧的砂脊,退潮 时可部分地出露水面成为砂坪。 (1)岩性:沉积物为极细砂岩和粉砂岩;常具有少量的泥质夹层; (2)粒度:砂岩粒度概率曲线为单段或两段型,基本上由单一的悬浮 总体组成。 (3)沉积构造:波状层

8、理为主,局部出现流水的、与波浪共同作用形 成的复杂交错层理。 (4)有时可见植物碎片。 分流间湾微相 它是水下分流河道之间相对凹陷的海湾地区,与海相通。当三角洲向 前推进时,在分流河道间形成一系列尖端指向陆地的楔形泥质沉积体,称 为“泥楔”。 (A)岩性:以泥质沉积为主,含少量粉砂和细砂,砂质沉积物多是洪 水期河水漫溢带来沉积的,常呈薄透镜体; (B)沉积构造:泥岩发育水平层理,砂岩具有透镜状层理,可见浪成 波痕及生物介壳和植物残体等,虫孔及生物搅动构造发育; (C)在层序上,下部为前三角洲粘土沉积,向上变为富含有机质的沼 泽沉积。 (分流)河口砂坝微相 它是在分流河道入海口附近形成的砂质浅滩

9、。海水的冲刷和簸选作用 ,使泥质沉积物被带走,砂质沉积物被保存下来,分流河口砂坝沉积 物主要由分选好、纯净的细砂和粉砂组成。 (A)岩性:主要是砂岩及粉砂岩,分选磨圆都很好,缺乏泥质组分; (B)沉积构造:槽状、楔状交错层理,小波痕交错层理,浪成交错层 理,层面可见有波痕构造。有时可见气胀构造、泥火山或底辟构造; (C)生物:化石稀少,偶有破碎介壳分布。 (D)砂体形态:在平面上多呈新月形,或与河口平行的伸长形,横剖 面呈双凸的透镜状。 远砂坝微相 远砂坝位于河口砂坝向海侧的前方,坡度向海缓缓倾斜,又称为末端 砂坝,沉积物比河口砂坝细。 (A)岩性:主要为粉砂岩和少量泥岩;常形成泥质粉砂岩层。

10、 (B)沉积构造:发育水平层理、砂纹交错层理、波状交错层理和波痕 以及冲刷一充填构造。 (C)生物:可有底栖生物生活,含有生物化石及潜穴遗迹,生物扰动 构造非常发育。 (D)砂体形态:多为延伸较远的层状,一般均分布在河口砂坝之下, 前三角洲粘土沉积之上。远砂坝与河口砂坝沉积一起构成一个典型的 、向上变粗的垂向层序,这是与河流相沉积层序的重要区别 。 前缘席状砂微相 河口砂坝、远砂坝受到波浪、潮汐和沿岸流强烈改造和再分布,并发 生侧向迁移,呈席状或带状广泛分布于三角洲前缘,形成三角洲前缘席状 砂体。 (A)岩性:细砂岩及粉砂岩,分选好,成熟度高,质纯,可成为很好 的储集层; (B)沉积构造:发育

11、平行层理及砂纹层理; (C)生物:化石稀少; (D)砂体形态:砂层面积较大,层厚向岸加厚,向海逐渐变薄; (E)它是破坏性三角洲的沉积微相类型,在高建设性三角洲相中不发 育。 (三)前三角洲亚相 前三角洲位于三角洲前缘的前方,是三角洲沉积最厚的地区。沉积 物大部分是在浪基面以下深度范围内形成的,基本上不受浅水波浪的干 扰。 (1)岩性:主要为暗色泥岩和粉砂质泥岩,可含少量细砂,有时可 见海绿石等自生矿物,富含有机质; (2)沉积构造:常发育水平层理及块状层理; (3)生物:常见有广盐性的生物化石,如介形虫、瓣鳃类等。随着 向海洋方向过渡,正常海相化石增多,生物潜穴及生物扰动构造发育; (4)前

12、三角洲暗色泥岩由于富含有机质,可以成为良好的烃源岩; (5)前三角洲泥向盆地过渡为浅海陆架泥质沉积。 3、河控三角洲平面相组合及垂向层序 三角洲内部的平面相组合由陆向海依次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 前三角洲三个单元。 在发生进积作用的情况下,三角洲的垂向层序具有“海退”旋回的特 点,从下向上岩性表现为从泥岩(页岩)向砂岩的过渡,具有典型的三层 结构: (1)下部:前三角洲和浅海环境沉积的暗色、富含有机质的泥岩; (2)中部:以发育浅水、受海水扰动的三角洲前缘砂体为特征,具有 典型的向上变浅变粗的沉积序列; (3)上部:为夹有浅色分流河道砂体的大量暗色层(深灰色至黑色) ,为沼泽广泛发育的三角洲平原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