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巧的细读无限的创意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73281 上传时间:2017-06-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巧的细读无限的创意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精巧的细读无限的创意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精巧的细读无限的创意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精巧的细读无限的创意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精巧的细读无限的创意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巧的细读无限的创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巧的细读无限的创意(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精巧的细读无限的创意一、文本解读中存在的问题 1.文本解读的概念化、教条化 许多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建立了一套强大的解释体系,它刻板、教条、贫乏,把学生与文本的联系隔开,乃至取代了文本。读到我的叔叔于勒就想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读到木兰诗大抵就是“欣赏花木兰英勇善战的这一女英雄形象” ;读到变色龙就要通过赏读其“变”与“不变” ,感受并批判他的“见风使舵” 。如此这般,解读文本形同贴标签。 2.忽视教师、学生的感悟、体验 过去乃至现在,依然有很多老师的备课是以”解读教参”替代“解读文本” ,少有自己的阅读体验过程,更缺乏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对文本的解读,要求答案统一,乃至唯

2、一,泯灭了学生各自解读的个性,忽视学生用自己的经验、情感、生活理验去寻求对文本的解读,消解了学生的再创造的过程。这导致语文教学缺少了能打动人心的对语言的涵咏品味,语文课程缺乏人文性。 3.文本解读的 “浅阅读化 ” 浅阅读是指浅层次阅读或者浅易阅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没有通过细致反复的阅读,对文本所蕴涵的深厚意蕴作出正确的“丰沛的阐释” ,缺乏深度的思考、感悟、咀嚼和品味,文本的阅读停留于表层,读得少,读得浮,甚至出现了误读、错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2简单肤浅,未曾留下语言、情感、形象,师生对话短、平、快,生成性内容少,学生阅读能力没有得到真正提高,不能体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深入解读文本的意义

3、语文课所承载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过程,让学生的语文积累不断丰厚,让学生逐渐把握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让学生的语言实践的能力不断增强,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不断提高。 语文教学必须立足文本、深入解读文本。语文教材是由一篇篇的文本(课文)组成的,文本是语文教学之本。语文课堂的活动都是围绕着文本的解读展开的,文本的解读是通过词句的揣摩、语言的品味、文意的理解、篇章的把握、艺术手法的鉴赏等方式进行的,这些又决定着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与低。因此,深入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是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需要。 三、深入解读文本的教学策略 精细化解读在

4、某种意义上就是细读文本, “细读”跟“粗读”是相对的。粗读是对语言的抽象,把文本的血肉、精彩生动的细节全部过滤,文本的解读过程是”滑过” ;而“细读”是反其道而行之,要抓的就是每一个细节,文本解读过程是“犁过” 。唯有细读,才能深入文本;唯有细读,才能演绎文本精彩。 1“.偷梁换柱 ”重视推敲字词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里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3其神。 ”在细读文本的时候不要轻易地放过去一个字,要仔细研究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细细地体会它的神韵所在。仔细去品味品味里面的情韵,可以挖掘作品蕴藏的思想内涵。这种挖掘是有根的,这个根就扎在语言的表达上。 【课例一】曹文

5、轩孤独之旅 师:请思考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能否用括号内的词语替换。 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冲)到天边时,他害怕了 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芦苇荡如万重大山围住(挡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生 1:不能替换。 “冲”字只写出一个方向的芦苇,没有“涌”字感觉是四面八方的。 生 2:不能替换。 “涌”字比“冲”字更有气势。 生 3:不能替换。 “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冲)到天边” ,写出了芦荡的无边无际。 生 4:“围住”比“挡住”的范围广。 生 5:不能替换。 “围住”可以看出大山的重重叠叠。 诸如此类,通过对课文的字词、句子或段落,采用加、减、调

6、、换、改的方法,对原文作“似乎合理”的更改,这种有目的、有意识、有分寸的冲破文本的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的学习趣味盎然,同时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2“.反弹琵琶 ”抓住文本的矛盾之处 4阅读教学应该从教为中心走向学为中心,应该建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研究探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思考探索,在智力发展的阶梯上,不断迈上一个新台阶。因为语言的感悟是一个学生自主构建的个性化的过程。 【课例二】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一句。师:大文豪鲁迅也有犯错的时候,不信,你瞧, “确凿”和“似乎”是一

7、对反义词,用在这里有自相矛盾的嫌疑,应该去掉其中的一个。生 1:老师说得有道理,不如去掉其中一个词。 生 2:这两个词不矛盾, “确凿”是指百草园中确实只有野草,“似乎”是指因为百草园距离“我” “最末次的相见”已经隔了七八年,所以在回忆时印象有些模糊。 生 3:“确凿”是确实的意思,我去过百草园,看到百草园里确确实实只有一些野草。用了“确凿” ,是断定里面除野草之外,没有其他的东西,但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离开百草园有七八年了,时间的流逝,会使一些并不美好的东西变得美好,所以作者不禁又迟疑起来,用了“似乎” ,把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并行排列,实际上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留恋。 ” 在学

8、生振振有辞的分析中,这两个词语所富有的情感就变得清晰5明了,学生就能更真切地体会到鲁迅先生对百草园的一往情深,体会到一字千钧的内涵。因此,抓住文本的矛盾之处,反弹琵琶,不仅能调动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积极意义。 3“.虚实相生 ”体会虚词的妙处 从词语切入去解读文本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对抓词语的理解似乎有些偏颇,他们心目中的词语似乎只是那些生动优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或言简意赅的成语。这些词语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只抓这些词语进行文本的解读还是不够的,有时甚至还显得粗糙,不够细腻。 【课例三】周国平白兔和月亮 1.(白兔)脑中只蹦着一个

9、念头:“这是我的月亮!” 2.她牢牢地盯着月亮,就像财主盯着自己的金窖。 3.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唯恐宝藏丢失。 4.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句中带点的副词,教师如果提醒学生细细地品读,就会让他们发现白兔对这轮明月是何等在乎。 “只 ”说明白兔脑海中此时的念头唯有月亮,月亮占据了她整个的头脑, “这是我的月亮!” “就”表示强调语气,同“像财主盯着自己的金窖”这个比喻句合在一起,突出了白兔对月亮的看重。 “便”“唯”二字有“就” 、 “只”的意思,与“紧张不安” 、 “恐宝藏丢失”连在一起,生动传神地刻画了白兔患得患失、心神不宁的紧张心境。6“仿佛”一词,有“好象” “似乎

10、”之意, “仿佛遭了抢劫”很准确地反映了白兔对满月缺损这一现象的担忧。月满了不好,月缺了也不行,白兔心理总是忐忑不安,完全没有了以前那种赏月时的闲适和快乐。 教师如果在文本解读时能很好地揣摩这些副词在表意上的作用,又能与句中的其他动词、形容词结合着品析,那么学生对白兔的内心变化可以体会得更透彻,对这则寓言故事所折射出来的人生哲理会理解得更深刻,真可谓“虚实相生,妙不可言” 。 4“.无中生有 ”巧设情景,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 教师要 “多方善诱导” ,转变学生的阅读方向,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特别是文言文教学,学生觉得枯燥乏

11、味,教师更应巧用方法,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思想内涵。 【课例四】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喂!)尊君在不?”答 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嘁!)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哼!)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这样一添加,再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就显得比原来容易多了,学生议论纷纷。 7生 1:友人是一个不守信用的人。 生 2:听了父亲友人的话,元方生气了,他是一个据理力争的人。生 3:元方是一个维

12、护父亲形象的人。 所以,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特定的言语情感,让学生设身处地,以特定的身份“参与”言语活动,从动态语言中获得语感,把语文学活、学深、学透。 四、深入解读文本的教学反思与感悟 文本的解读,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技巧,教师也能为学生搭设不同的“脚手架” ,让学生“拾级而上”。在解读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要防止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细读文本虽然要抓词、抓句、抓表达方式,但是还需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很容易抓住一句话,一两个词,断章取义。 2.创造性阅读必先 “立足文本” 。个性化解读或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胡乱创造,创造

13、性阅读也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落实到具体的阅读时就是要立足文本、尊重作者、尊重文本。 3.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和谐的教学氛围是课堂教学成功开展的重要条件,因为只有创设了和谐的氛围,学生才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学生的思维才能摆脱束缚,时时出新。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受到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8文本多元解读才能得以真正开展。 4.要处理好教师的 “导”和学生的“读”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文本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好“导”的方向和程度,如果方向错误,那就是“误导” ;如果引导的程度太浅,就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导致“启”而不“发” ;如果引导的程度太深,就会出现“教师的包办、代替” ,学生无法参与。因此,阅读如同带领学生“探险” ,教师要做的就是在必要的时间和地点竖立“提示牌” 、 “导向牌” ,避免学生“误入歧途”远离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