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语文教学要加强学聋立体人格的溶养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73249 上传时间:2017-06-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述语文教学要加强学聋立体人格的溶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简述语文教学要加强学聋立体人格的溶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简述语文教学要加强学聋立体人格的溶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简述语文教学要加强学聋立体人格的溶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简述语文教学要加强学聋立体人格的溶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简述语文教学要加强学聋立体人格的溶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述语文教学要加强学聋立体人格的溶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简述语文教学要加强学聋立体人格的溶养论文关健词:语丈教学主体人格培养 论文摘要: 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扰是人文主义精神的渗透,因此对学生主体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要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改革陈旧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其次是为学生主体人格的形成搭建平台,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 中学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就是人文主义精神的渗透,中学语文课的人文特点决定了它对中学生主体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取了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学是写人的,写人的生活状况、生存状态,写人的思考和价值,写人生的迷惘和困惑,写人类的探索和追求。因此,中学语文教学自然要通过栩栩如生的

2、文学形象去感染学生,使他们在品味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关照自我,认识社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具有个性特点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一、语文课觉教学模式对中学生主体人格形成的影响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注重教师的讲解和分析,在课堂上教师提出精心设计的问题,学生从课文中莽出论据去论证教师观点的正确,从而接受其观点,而这个观点恰是教参书上的定论。这种解读文本的图解式教学,使学生整体上成为被指示和被动接受的角色。这样,学生的主动性被抑制了,在课堂上,教师是权威,教参是准2绳,语文课就是跟着教师的思路,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结构层次,顺着教师的提示去理解文章。学生的学习是机械的,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定式,被动地接受

3、分析、被动地接受观点,被动地接受课堂模式的安排。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于教师的说教,模糊了主体意识,在课堂上他们不敢同教师争辨,或不愿同教师争辨,学生丧失了主体人格。 要培养学生主体人格,首先要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变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学,为学生主动学,教师帮助学。教师怎样帮助,采用什么形式组织教学呢?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采用自我阅读 合作讨论 教师参与的形式。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在每个章节、每篇课文前都有解说和提示,学生根据解说和提示,一般能够大致读懂文章的大意,作品风格,这只需要学生自己阅读学习即可; 初步学习课文之后,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心得,提出自己学习中的疑问,共同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

4、和见解,教师适时参与到合作讨论中去,抛砖引玉,做一个指点迷津的智者。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是主动探究者,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与学友对话,达到习得知识和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探究者,他们的内心感受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的情感体验得到了升华,他们的自我认知的信任度得到了提高,这样有助于学生主体人格的形成。 二、为学生主体人格的形成搭建平台 1.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3语文教学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思路,必须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给学生充分信任,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相信学生有创新的意识,把课堂时间充分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去阅读文章,理解作品,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大脑和眼

5、睛去分析、去辨别、去认识、去玩味,因为课文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再认识、再创造的过程,是一种个体的情感体验和知识积累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翻开自己的生活阅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发挥他们的无限想像力,以引起共鸣式的感情燃烧,在得到艺术享受的同时,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潜质。 如在教授人的境界一课时,让学生先充分阅读课文,然后小组合作讨论心得,互相补充,互相提示,最后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人生境界的理解和看法。结果学生阅读十分认真,小组发言积极踊跃;在提问、讨论、辩析之后,各小组形成了本组一致的看法,然后每组出一名代表讲一点看法或认识:学生们论及“自然境界的无知和愚昧” ,谈到了影视镜头中出

6、现的因贫困而不能受教育的偏远山区的儿童那借懂、迷茫的眼神,谈到了放羊一卖钱一娶媳妇一生娃一放羊的无奈故事,谈到了鲁讯笔下麻木的老年润土。也有以“孔繁森一道德境界的典范”为论题,热情赞颂人民公仆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高尚情操。还有论题是“摒弃功利,力求道德” 、“我们能到达宇宙境界吗” 。学生们的发言真是耐人寻味,其中有着思辩的力度和经过了主体再创造的愉悦,这无疑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人格特征,体现了教育的人文精神。42.畅所欲言,不拘一格。 由于文学作品的内涵是丰富而且厚重的,也由于学生个体特性的差异,必然决定了他们对作品理解的不同,正所谓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有自主阅读和体验的权

7、力,也就有充分发表自己独特看法的权力。作为教师,对作品的解读和认识不要拘泥于教学参考书上的定论,只要言之有理,有一定的合理性,就不要轻易否定,要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在学了阿 Q 正传后,让学生联系实际,评论阿 Q 精神,有的写精神胜利法要不得 、 阿 Q 精神是自欺欺人 、 屈辱、失败的阿 Q 、 奴性的阿Q ,也有的写还是要点阿 Q 精神 、 不妨自我安慰一下 、 麻醉一下,立刻警醒 ,当然他们各自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和理由。让学生把自己的观点讲出来,通过思考、辩析,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既保持了自己独特的个性思维,又养成了想说、敢说、能说、会说的自我表现意识,在此基础上,去发展自己的个

8、性,培养创造力,从而形成主体性人格。 3.深人探究,发散思维。 主体性一个重要元素就是创造性和创造思维能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抓准深人探讨的切人点,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和发散思维的方式。在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使课内教学联系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生活,用教科书中的作品去关照自我,关照社会。例如,教学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 ,师生可共同探究如下问题: 5(1)“套子”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你认为什么是套子 ? (2)社会生活中制约人的行为和思想的规矩是不是 “套子”? (3)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怎样认识“ 套子”? (4)现实生活中(思想上、习惯上) 有没有这样那样的“套子”? (5)列举自己(生活中、学习中 )的“套子” 。 (6)怎样才能冲破“套子” ,获得开放的眼光和自主的意识 ? 如此探讨,不单单是就作品中的人物和写法作一番分析,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较为深刻的、多层面的剖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对教材的讨论、辩析中,加深对自我和社会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主体人格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