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语文学科教学对健康人格形成的作用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73207 上传时间:2017-06-0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析语文学科教学对健康人格形成的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简析语文学科教学对健康人格形成的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简析语文学科教学对健康人格形成的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简析语文学科教学对健康人格形成的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简析语文学科教学对健康人格形成的作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简析语文学科教学对健康人格形成的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析语文学科教学对健康人格形成的作用(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简析语文学科教学对健康人格形成的作用摘要 二十一世纪的学生,具有新时代的特征。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人格的培养问题便成为我们教育教学研究的主题之一。本文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了一尝试性讨论。 (1)人格形成及其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2)语文教学在健康人格的培养中所具备的作用; (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健康人格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格形成;健康人格;关系;作用;培养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2、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在新世纪来临之际,健康人格的培养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主题之一。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采用什么方法去培养?在诸多学科中,是否只有思想品德课才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培养?答案是否定的。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而二者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这主要根源于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而且是政治教材无法替代、比拟的。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2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达

3、到提高学生人格思想素质的目的。实际上,各科教学在学生人格形成过程中都起着一定的作用。比如语文教学,对人格的培养是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贯穿始终的,学生无一不在其中受其影响。因此,本文想就语文学科教学对人格形成的作用,以及如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自觉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作一尝试性的探索。 一、人格形成与学科教学的一般关系 我们要弄清楚语文教学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首先必须了解人格形成与学科教学的一般关系。 人格的内涵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个体特有的、区别于他人的性格;二是指这个性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三是指性格通过外显的行为习惯表现出来。实质上在西方心理学上,人格就是性格,而性格则是指一个人

4、一定不变的特有品质。这种特有品质内在表现为心理特征,外在表现为行为,心理特征支配、指导着行为,而行为表现着心理特征。与人格有关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动机、情绪、态度、价值观、自我观念等。这些心理特征又叫人格特质。 既然作为个体的人格是一个人“一定不变的特有品质” ,那么,这个一定不变的特有品质是怎样形成的呢?奥地利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Adler)曾说:“ 遗传与环境只能提供砖块,也可以这么说,通过生活方式,个人把他的生活方式创造性地塑造成一件艺术品。不过,机体因素和社会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它们能向个人提供可能3性和引诱力。 ”也就是说,阿德勒认为在人格形成中有三个因素在起作用:一个是遗传

5、棗机体因素;一个是环境棗社会因素;还有一个则是个人的生活方式棗实践因素。在这三个因素中,机体因素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因素提供了引诱力,而个体的实践活动把前两者结合起来,使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过去,我们有一种片面的认识,认为青少年人格形成主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德育学科有关,与其他学科无关,至少关系不大。正是在这种片面观点的影响下,使其他学科的教师不重视本学科对青少年人格形成的影响,更不重视在本学科中自觉地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结果除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在对青少年人格形成中没有起到应起的作用,失去了很多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机会和时间。 事实上,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人

6、格形成的时期,而人格形成本身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时期,他们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而在学校的大多数时间都在上课和学习。因而各门学科的教学对青少年人格形成必然产生深远的影响。当然在各个学科教学中对人格形成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是思想品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除此之外,就应首推语文课了,因为这门课既是主课,又是基础课,占的时间最长,学的内容最多,而且它本身就有很多人文因素。因此,无论对哪一个中小学生来说,都显得十分重要。所以我们将在下面专门分析这门课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教师如何自觉意识这个作用,并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4以便在教学中加强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 二、语文学

7、科教学对健康人格培养的作用 语文学科教学与健康人格的培养有些什么关系?这是我们应当从理论上搞清楚的问题,只有把这些基本问题从理论上搞清楚了,才能进一步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所谓语文学科教学是指以培养理解和运用本族、本国和外国语言文字能力等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并通过语文教学的内容进行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以及思维的训练。 何谓健康人格呢?对健康人格的理解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把健康人格应有的品质特征归纳为 15 个方面。 马克思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是一种“新型的完整的人” ;人的一切潜

8、能的最充分发展;人在身体和精神,脑力和体力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成为全面占有自己本质的主人棗自由人” ;个人全面发展的职责、使命和任务就是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具有高度的创造才能,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从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中产生创造性的生活表现” 。 健康人格的标准应是完满的智慧人格、道德人格和审美人格的内在统一。只有追求“真” “善” “美”的人,才具有健康的人格。 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应该有创造性、自我实现、超越自我、充分发挥潜能等优秀品质,具有求真、求善、求美的本质要求。 5那么,语文教学对健康人格的培养具有哪些作用呢?一是直接作用。所谓直接作用,就是指语文教学活动能直接培养学生健康

9、的人格。这个直接作用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不管老师是自发的还是自觉的,都能够直接培养健康人格的某些特质。在语文教学内容里,有歌颂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的篇章,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事迹,有抒情诗、散文诗,有是与非、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的判断标准,有做人的准则。教师通过语文教学,可以直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使审美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可以直接培养学生求善,形成完满人格的道德特性;还可以直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进取性、自觉性、自制性、独立性、知识性等品质。 同时,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语言的感召力,榜样的示范力,文学的感染力等直接为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作出贡献。 二是间接作用。间接作用就是指语

10、文学科教学活动能间接地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这个间接作用通过师生双方教与学的活动,有意或无意地培养学生的某些能促进健康人格形成的因素。这些因素不是直接表现健康人格的内涵,而是健康人格因素形成的必备条件。所以我们把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叫间接作用。比如,教师通过语文教学,有意或无意地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认知方式、认知结构、语言文字能力,理解力、判断力、自我教育能力,通过语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这些能力和属性虽然不属于健康人格所包含的因素,但正是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个体人格因素的形成,是个体健康人格形成的必备的内在条件。 6三是综合系统作用。健康人格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通过语文以及其

11、他学科的教学活动,一方面,各自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也就是说,各个学科抓住自己本学科的特点有侧重地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另一方面,由于学科的交叉、知识的交叉、教学方式的交叉,又必然导致学科教学活动在影响健康人格形成过程中,起着一种系统的综合作用。正是这种综合作用的合力才给予学科教学活动在健康人格形成中以积极的意义。语文学科教学最终的积极意义就在于此。 三、语文学科教学中健康人格的培养 我们知道教学是师生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从整体来说是全方位、多角度、综合而又系统的,但主要是两方面:一是知识,二是能力。能力通过知识的积累而提高,知识通过能力的提高而积聚,最后达到知识与

12、能力的统一。同样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也应从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入手。值得注意的是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学进程的客观依据是教育对象的认知结构,如果不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而随意教学,就必然导致事倍功半。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呢? 一是教师自觉学习教学心理学的理论,并自觉地把这一理论运用到中小学学科教学的实践中,在学科教学实践中形成培养健康人格的自觉意识。 二是教师在自觉意识的指导下,利用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健康的人7格。也就是说,语文教师自觉地把课文中有利于培养健康人格的内容利用起来,要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对学生潜移默

13、化地进行教育。三是语文教师还应该自觉培养学生的自我塑造能力。人有一个最完善的自我调节系统,一切外来的影响都要通过自我调节而发生作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个人都在进行人格的自我塑造,只有当个体的自我塑造能力提高了,健康的人格才能真正形成。一般来说,健康人格的培养与形成在初始阶段靠外界影响,但当青少年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判断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特别是自我意识觉醒后,就会自觉地选择,内化外来的健康人格信息,以社会普遍认同的健康人格作为参照系,审查自我人格的局限,发挥自我人格上的优点,克服自我人格上的缺点,进而在实践中运用健康人格的标准来指导、调节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制力、自我监督和自我

14、激励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使之成为学生用以仿效和认识的榜样;其次,教会学生了解自己、学会分析自己的方法,如采劝照镜子”的方法,对照自己与课文中、与教师讲解中真善美标准的差距,进行自我剖析和总结;第三,帮助学生选择认同对象。对于学生来讲,课文中品德高尚,人格健康,功绩卓著的科学家、革命家、艺术家应该是他们的认同对象。这种认同对象会对他们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帮助他们克服成长道路上的困难,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中的这些信息,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帮助学生拟定自我教育计划,8开展“我和英模相比,应该做些什么?”等活动;第四,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提

15、高自我认识的水平,培养正确的自我态度和自我激励能力,发展自我控制机制和自我调节能力。 四是正确处理学科知识教育与人格培养的关系。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时,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把学科知识教学与人格培养对立起来,只教书不育人,只重视学科知识传授,而忽视健康人格的培养,或者只注重人格培养,而不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把学科教学中的人格培养当做首要任务,本末倒置,把语文教学变成心理学、德育学科教学。二是把二者等同起来,认为只要学科教学搞好了,知识传授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了,就必然形成健康的人格,或者认为只要在学科中培养了健康的人格,学科教学自然就会搞好。无论是把二者等同起来还是对立起来的观点都是错误

16、的。正确的态度是摆正学科知识与健康人格培养的关系,把健康人格的形成溶于学科知识、专业能力的培养之中,分清主次,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如果说通过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晓之以理” ,那么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主要是”动之以情” 。审美陶冶作用于除语文认识能力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即我们常说的非智力心理因素。 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语文教材9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为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 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给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宜通过表情范读或指导朗读、生动描述或指导创造性复述、指导课本剧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式,以富含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