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思维探究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73111 上传时间:2017-06-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空间思维探究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空间思维探究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空间思维探究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空间思维探究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空间思维探究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空间思维探究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空间思维探究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空间思维能力是地理学科的主要能力之一,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而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不仅是地理课程还是这次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许多高中地理内容可以开展探究式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形成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一、演示式探究化“抽象”为“具体” 演示式探究是指教师运用直观教具、多媒体等演示手段,向学生展示感性材料,引导学生把未知知识与所学知识联系,化“抽象”为“具体”的探究方法。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很多抽象的原理和规律,尤其是必修 1 第一章“ 行星地球” (前教材 “宇宙中的地球” ) 。演示式探究可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演示过

2、程中教师提出相关问题,要求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引导学生发现演示所包含的原理或规律,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 二、假设式探究化“复杂”为“简单” 某些地理问题,通过设计虚拟的逆向思维的情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下以大气环流的形成为例说明此类探究步骤。第一步: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而且地球不自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在复习热力环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比较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近地面、高空气压的高低,标出大气运动方向。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一步假设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引导分析三圈2环流的形成,分析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

3、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形成原因上的不同。第三步:进一步假设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影响。让学生探究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周期性的季节移动规律,进一步探究南半球冬、夏季移动规律,进而归纳气压带、风带随直射点移动而移动。第四步:进一步假设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探究亚欧大陆、太平洋气压中心的变化,带状分布的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再分析东亚冬、夏季盛行风向的改变,讨论性质、影响。三、观测、实验式探究化“理论”为“实践” 地理原理和规律常以简洁的语句、理想化的图式来表示。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适当的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讨论,在轻松的氛围里使地理原理真正让学生理解。讲授“地方时东早西晚”时,准备一个地球仪,用醒目的金

4、属线制成大圆,作为晨昏线。让学生选择某一纬线上两点,演示自转,观察东边的地点是否先经过晨昏线。可让学生进一步探究自转方向改变的影响。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是必修 1 第一章的难点,也是高考重要知识点。可设计观测实验来化“理论”为“实践” 。地理课外兴趣小组在二分二至日测得旗杆不同时间的影长,影子最短的时候即为正午,根据此刻北京时间计算学校的经度;根据学校的纬度计算正午太阳高度,并同测量结果比较。 可作进一步引申探究:在不同北京时间旗杆影子的方向;经长期观测后绘制正午影长变化曲线,分析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为3提高学生的野外生存能力,可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指导学生用手表和太阳定向,培养

5、野外定向能力。让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分析用手表与太阳定向的两种方法运用的基本原理。让学生收集其它野外定向方法,思考包含的地理原理。拓展探究:本地新城市规划如何充分利用光照资源;本城市有大气污染工业企业的布局。四、观察式探究 化“感性”为“理性” 运用世界及分区地图进行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分析,利用区域地图进行地理区域的定位和区域综合分析,是中学地理学习中常遇的课题,也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宜采用观察式探究教学,活化图象,让学生掌握观察式探究学习的方法。 1、运用世界及分区地图对学生进行读图能力培养 具体措施:选择对世界地理区域的学习有重要影响的经纬线(如0经线、30E、60E、90E 、120E

6、 、180、120W 、70W、60W、0纬线、2326N、40N、60N、2326S、6634S)为线索,沿着经线方向和纬线方向,分别通过运用世界地形图、世界政区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等指导学生观察,并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学习。首先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网格状经纬仪,并想像其自转起来,明确线与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及与晨昏线的动态关系;第二步,在复习大洲、大洋的基础上,让学生脑海中想像,上述经纬线穿过的大洲、大洋,重要地形区,气候区等;第三步,在复习高中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丰富沿线穿过的地理事物,如城市、交通点、地形区界线、交通线、工业区、农业区等4地理点、线、面。还可进一步探究

7、某些经纬线所构成的区域及其特征。 2、利用区域地图对学生进行空间定位、区域综合分析 具体程序是:(1)设置从高考试卷、高考模拟试卷、互联网中选取的有关区域地图的例题,以及自制有关区域地图的例题。 (2)让学生观察区域地图,解读相关信息。 (3)提取有效信息,思考如何利用图中的经纬度、各种界线定位。应联想重要地理事物的经纬度位置,联想重要国家、地区、中国重点地区的经纬网分布情况,注意界线地理事物、典型地理事物相对位置的关系,再使用推理、比较、排除等思维方法正确定位。 (4)思考本区域的区位,运用相关学科知识探讨现状,分析发展及发展的影响。 (5)对比探究,分析相关区域的区位、现状、发展。 (6)可分组进行,组内分工合作,探究结论,派代表相互交流和阐释观点,其它组可提出疑问,提出不同的解释。 地理空间思维探究式教学方法,以“启发”式为方法论的指导思想。实施上述探究教学方法时,离不开空间想象和空间联系,还常辅以比较分析法、发现质疑法、发散探究法等多种方法。教师应特别注重指导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学会合作交流,学会发现与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