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期知识总结 - 副本综述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7292111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5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上期知识总结 - 副本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九年级化学上期知识总结 - 副本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九年级化学上期知识总结 - 副本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九年级化学上期知识总结 - 副本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九年级化学上期知识总结 - 副本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上期知识总结 - 副本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上期知识总结 - 副本综述(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固体药品的取用。 工具:块状的用镊子;粉末状的用药匙和纸槽。 1、取用块状固体用镊子。(一横二放三慢竖) 步骤:先把容器横放,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或金属 颗粒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 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 部,以免打破容器。 2、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时要用药匙或纸槽 。(一横二送三直立) 步骤:先把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小 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 全部落入底部,以免药品沾在管口或试管上。 注:使用后的药匙或镊子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 四、液体药品的取用:“多倒少滴”。 工具量筒和滴管。 1、取用大量液体时可直接从试

2、剂瓶中倾倒。(一倒 二向三挨四靠) 步骤: 瓶盖倒放在实验台(防止桌面上的杂物污染 瓶塞,从而污染药品); 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残留 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 瓶口紧挨试管口,缓缓地将液体注入试管内 (快速倒会造成液体洒落); 倾注完毕后,瓶口在试管口靠两下。并立即 盖上瓶塞(防止液体的挥发或污染),标签 向外放回原处。 2、 取用少量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要领:悬、垂 。见前6问。 步骤:选、慢注、滴加 注意事项:使用量筒时,要做倒 : 接近刻度时 改用胶头滴管 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线及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 水平 若仰视则读数偏低,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俯视则读数偏高,液体的实际体积

3、读数。 3、取用定量液体时可用量筒和胶头滴管,视线与凹 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五、 固体试剂的称量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托盘天平只能用于粗略 的称量,能称准到0.1克) 步骤:调零、放纸片、左物右码、读数、复位 使用托盘天平时,要做到: 左物右码:添加砝码 要用镊子不能用手直接拿砝码,并先大后小;称 量完毕,砝码要放回砝码盒,游码要回零。 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游码读数 若左右放颠倒了;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 游码读 数 任何药品都不能直接放在盘中称量,干燥固体可 放在纸上称量,易潮解药品要放在(烧杯或表面 皿等)玻璃器皿中称量。 注意: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应先放砝码,再移动游 码,最后放药品

4、;称量未知质量的药品则应先放 药品,再放砝码,最后移动游码。 六、加热: 先预热,后对准液体和固体部位集中加热;酒精灯 是常用的加热热源,用外焰加热。 给液体加热可使用试管、烧瓶、烧杯、蒸发皿; 给固体加热可使用干燥的试管、蒸发皿、坩埚 液体: A、用干抹布擦拭试管的外壁, B、管口不 能对着自己和旁人,C、试管夹从管底套上和取下, D、试管与桌面成45-60度 固体: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试管口应略向下(防止 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先预热后集中药品加热 注意点 A:被加热的仪器外壁不能有水,加热前擦干 ,以免容器炸裂; B:加热时玻璃仪器的底部不能触及酒精灯的灯心,以 免容器破裂。 C:烧的很

5、热的容器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也不能立即 放在桌面上,应放在石棉网上。 七、仪器的装配: 装配时, 一般按从低到高, 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1、连接方法 (1) 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先把要插入塞子的 玻璃管的一端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转动(小心 !不要使玻璃管折断,以致刺破手掌),使它插入 (2) 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左包右进)先把玻璃管 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 皮管 (3) 在容器口塞橡皮塞:应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 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 子,以免压破容器 简易装置气密性检查:A、连接装置;B、将导管的 一端浸入水中; C、用手紧握试管加热;D、过一

6、会儿导管中有气泡产生,当手离开后导管内形成 一段稳定的水柱。 八、仪器的洗涤: 如:仪器内附有不溶性的碱、碳酸盐、碱性氧化物等,可加 稀盐酸洗涤,再用水冲洗。 如:仪器内附有油脂等可用热的纯碱溶液洗涤,也可用洗衣 粉或去污粉刷洗。 清洗干净的标准是:仪器内壁上的水即不聚成水滴 ,也不成股流下,而均匀地附着一层水膜时, 就表明已洗涤干净了。 九、过滤 : 是分离不溶性固体与液体的一种方法 (即一种溶,一种不溶,一定用过滤方法)如粗 盐提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分离。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 指用水润湿后的滤纸应紧贴漏斗壁; “二低” 指滤纸边缘稍低于漏斗边缘滤液液面稍 低

7、于滤纸边缘; “三靠” 指烧杯紧靠玻璃棒 玻璃棒紧靠三层滤 纸边 漏斗末端紧靠烧杯内壁 十、物质的溶解: 1少量固体的溶解(振荡溶解) 手臂不动、手腕 甩动 2较多量固体的溶解(搅拌溶解) 仪器:烧杯、 玻璃棒 十一、常用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1、使用酒精灯时,不慎而引起酒精燃烧,应 立即用湿抹布。 2、酸液不慎洒在桌上或皮肤上应用碳酸氢钠 溶液冲洗。 3、碱溶液不慎洒在桌上应用醋酸冲洗,不慎 洒在皮肤上应用硼酸溶液冲洗。 4、若浓硫酸不慎洒在皮肤上千万不能先用大 量水冲洗。 十二、气体的制取、收集 1、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 A:固体与固体之间反应,需要加热,用制O2装置(NH3、CH4 );

8、一定要用酒精灯。 B:固体与液体之间且不需要加热,用制H2装置(CO2);一 定不需要酒精灯。 2、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一般有毒排水、无毒排空) A:排水法 适用于难或不溶于水且与水不反应的气体,导管 稍稍伸进瓶内。(CO、N2、NO只能用排水法) B:向上排空气法 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CO2、HCl只 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C:向下排空气法 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如H2 排 气法:导管应伸入瓶底 十三、气体的验满: O2 的验满:用带余烬的木条放在瓶口。 CO2的验满:用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证明CO2的方法 是用澄清石灰水。 十四、常见气体的净化和干燥 一定先净化后干 1、气体的净

9、化(除杂) H2(HCl)用NaOH溶液 CO(HCl)用NaOH溶液 CO(CO2)用澄清石灰水 CO2(HCl)用NaHCO3 溶液 CO2(H2、CO)用CuO CO(O2)用铜网 O2(CO2、HCl、H2O)用碱石灰(CaO和NaOH的混 合物) 2、气体的干燥(除去水) 干燥剂有:浓硫酸(酸性)、碱石灰(碱性)、固 体氢氧化钠(碱性)、氧化钙(碱性)、五氧化 二磷(酸性)、无水氯化钙(中性)、无水硫酸 铜(中性) 酸性干燥剂:不能干燥碱性气体如氨气; 碱性干燥剂;不能干燥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 化碳、三氧化硫、氯化氢等。 注意:证明时,一定要先证明水再证明其它物质,证明水一 定要

10、用无水硫酸铜;除去水时,先除去杂质,再除去水 。证明二氧化碳一定要用澄清石灰水。 第二章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 1、18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的科学家化学家 普利斯特里,分别发现并制得了氧气。 2、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 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 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1、装置图(见书P27)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实验现象:A、红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冒白色浓烟,有 白色固体出现。 B、(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

11、弹簧夹) 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 体积的1/5。 4、化学方程式: 4P + 5O2 点燃 2P2O5 5、注意事项: 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 完 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 偏大)。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 操作? 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 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 三、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氮气78%,氧 气2

1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空气的成 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四、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是相对的,绝 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只要杂质含量低,不至于对 生产和科学研究产生影响的物质就是纯净物。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 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小,不燃烧也不 支持燃烧,化学性质不活泼。 2、稀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 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氧气动

13、植物呼吸医疗急救金属切割炼钢宇宙 航行等 氮气超导实验车化工原料作保护气食品充氮作 防腐剂等 稀有气体作保护气制多种用途的电光源激光技术 液氦冷冻机等 六、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二 氧化氮、二氧化硫)和烟尘。 污染来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 ,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被污染的空气带来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 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在环境问题: 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 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 氧化

14、硫、可吸入颗粒物、臭氧。 练习 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华同学打 算设计如下方案:选用实际容积为40 mL的 试管作反应容器,将过量的白磷放入试管 ,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通过导管与实际 容积为60 mL且润滑性很好的针筒注射器组 成如右图的实验装置。假设此实验能按照 小华的设想正常进行,且白磷所占体积与 导管内的气体体积忽略不计,请回答下列 问题: (1)实验前,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的活塞前沿从 20 mL刻度处推至15mL刻度处,然后松手,若活塞 仍能返回至20mL刻度处,则说明 (2)若先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 束,等到试管冷却后再松开弹簧夹,可观察到的 现象为_ 。 (3

15、)若不使用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充分反 应直至燃烧结束,试管冷却。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_。 (4)若按小华的设想进行实验,实际可能遇到诸多 问题而发生危险,造成实验失败。例如 _ _。 实验操作前后装置内气体压强不变,证明该装置的气密性好。 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活塞前沿在约12 mL的刻度线上 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活塞先向右移动,最终稳定在约8 mL的刻度线上 橡胶塞弹出、试管爆裂、注射器活塞弹出等 课题2 氧气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 气体; 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 大于空气。(可用向上排空法) 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

16、可用排水法 收集), 4、三态变化: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 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一)与非金属(碳、硫、磷)的反应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黑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无 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 点燃 碳(C)+ 氧气(O2) 二氧化碳(CO2) 或: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 2CO 在空气中的燃烧情况:木炭红热,无烟、无焰,生成 无色无味的气体 做木炭燃烧实验时,燃烧匙应慢慢从瓶口向瓶底伸入 (充分利用瓶内的氧气)。 2、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 点燃 SO2 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