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探讨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72707 上传时间:2017-06-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生物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生物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生物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生物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探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生物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探讨摘要: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基于自身的学习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特点,从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就生物教学而言,不管是对概念、规律的学习,还是对生物实验活动的开展,均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教师 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偏重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机械记忆以及解题的技能技巧训练,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技能,因而出现了所谓的“高分低能”和“书呆子”现象。这一现状与我国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日新月异的世界科技进步很不适应。而且,枯燥呆板的

2、灌输也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被动的学习,充满了为分数的“功利型”学习观念和“装卸型”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正是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而进行的新的教学模式的一种探索。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基于自身的学习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特点,从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可以使学生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养成自主学习、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提高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增长知识,积累经验。因此,研究2性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应该渗透到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就生物教学而言,不管是对概念、规律的学习、认识,还是对生物实验活动的开展,均可以

3、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就是针对某个问题展开思辨推理、举例论证而进行的实验方案设计。 一、课堂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实施课堂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设置研究问题的情境: 1.生物与日常生活结合,创设研究情境 从生物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入手创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既可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生物的重要性,又帮助学生利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讲酵母菌的发酵一课,笔者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我们买回家里的水果腐烂后会发出一种酸味,为什么?能利用发酵的方法制作醋吗?如果能制需具备什么样的条件?这样,同学们的思路就一下子开阔了,思维也活跃了,并能积极地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发现

4、问题,各抒己见,气氛活跃。有的说“天气越热发酵越快” ;有的说“面也会发酸” ;有的同学还说出夏天水果保鲜的办法等等。这些发现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教师创设研究情境的重要性。教师要及时总结,拓宽学生思路。 2.生物与自然、社会结合,创设研究学习情境 生物与社会生产及生命、环境、能源、医药等社会热点问题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据有关资料统计,世界上申请专利和发明有将3近五分之一与生物有联系。因此,可以用与生物紧密相关的社会问题、自然问题、能源与环境问题等为素材,设计相应的课堂探究型学习情境。如生态系统一课,笔者带领学生到位于县城南边的涧河考察研究,给学生创设以下问题情境:(1)涧河水质有什么变化

5、?(2)水中有什么生物存在?河两岸有什么变化?(3) 根据你观察到的情况,说说河水污染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什么后果?同学们一个个认真观察研究,详细记录。有的用小瓶子取小河里的水,有的取了河边的植物样本。回到教室后,笔者让同学们结合所学生物有关知识进行总结发言,大家纷纷提出自己的研究结果和认识。最后总结出几个方面:小河里的生物链遭到破坏,水生动物鱼、虾、螃蟹不见了;水生植物不见了,原来大量的绿藻类植物没有了,涧河岸边的植物也枯萎了;小河的水质变黄了,有一股刺鼻的气味,附近的地下水也受到了污染,井里的水不能喝了。根据大家的分析结果,笔者因势利导,指出热爱与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这样不但使同学们学到

6、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环保意识。 3.生物实验与创设问题的情境 生物实验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还是激发学生兴趣、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生物实验研究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活动和手段,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例如:单细胞生物一节的观察实验,要求同学们观察草履虫的外形和运动。实验开始前,先将全班分成几个小4组,按照要求做以下准备:采集草履虫的培养液,制成临时装片,然后放置于显微镜下,学生轮流观察并描述出看到的现象。教师设置教学问题情境:(1)草履虫有着怎样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将你看到的现象描述出来。(2)草履虫是如何运动的

7、?遇到障碍时它的运动有什么变化?(3)通过观察草履虫的形态及运动,你有什么体会?然后各小组进行讨论总结。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草履虫的外形如同倒置的鞋底或一个带壳的花生浑身长满绒毛;当水中的草履虫遇到棉花纤维阻碍时,它会采取后退的方式改变方向后,再试探着前进,直到避开阻拦物。不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不动手操作和尝试就难以看到它的外形和运动情况。再比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看似简单,操作不当便收集不到氧气。首先选取的绿色植物必须是在水中可以生长的;其次要求试管和玻璃杯等实验装置严密不漏气,并且要具备光合作用的条件,实验操作要科学规范,否则实验就有可能失败。因此,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提出观

8、察的要求,指导实验操作方法,使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通过动手动脑研究探索,不断质疑去发现问题,激发兴趣,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态度,严谨科学的精神。 二、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着力营造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发现给予必要的总结,方法上给予正确的点拔和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方法是否得当,决定着研究性学习的成败。 51.从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和自由的学习环境角度组织活动 结合学习研究的课题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工厂、实验室、试验田等,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与有关专家学者联系,为学

9、生开设相关讲座,带领学生到自然环境中去观察,去体验,去发现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生物链破坏造成的严重后果。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开放意识,联系自然、社会的愿望以及自身的能力,对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起着重要作用。 2.从关注学生适应性发展的角度进行指导 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处于咨询、帮助、引导的位置。教师切忌将学习研究引向现成的结论,而应以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为手段,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使他们思考。教师可采取倾听、适时介入、必要指导的策略等,关注学生的发展,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探究。 3.研究性学习应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 生物课的学习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实验又

10、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教师要以有趣的问题设计,巧妙的实验演示,培养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要使学生体验到研究性学习的魅力和乐趣,体验到思维方法和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养成尊重科学和重视实践的科学素质。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精心设计一个可以探索、表达、分享的自我完善的空间,牢牢把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原则。6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实际效果,才能不断地增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郭永峰,张祥沛.生物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 J.中学生物教学,2004(

11、Z1). 2罗玉明.高中生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探索,2002(6). Abstract: Inquiry learning is a kind of learning activity which students select and define research topics in social and their own life based on their learning interest and classroom teaching cont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so as

12、to actively acquires knowledge and apply knowledge to solve problems. In terms of biology teaching, whether the learning of concept and laws 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biology experiment activity, bothcan be accomplished by inquiry learning. Key words: biology classroom teaching; inquiry learning; teacher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