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16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9《范进中举》导练新人教版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7251413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PPT 页数:10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2016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9《范进中举》导练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广东省2016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9《范进中举》导练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广东省2016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9《范进中举》导练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广东省2016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9《范进中举》导练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广东省2016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9《范进中举》导练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2016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9《范进中举》导练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2016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9《范进中举》导练新人教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单元,19 范进中举,1. 作者档案,2. 背景解读 (1)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成功地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2)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查捷报”。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

2、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连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正因为如此,他才对范进格外关照,结果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第一名秀才,紧接着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课文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着重刻画范进中举后癫狂的丑态及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科举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黑暗的社会现实。,【课前一练】 1. 读一读,写一写。 do yn( ) tin( )着 sh y( ) yng j( ) gun di( )

3、商zhu( ) x gng( ) xing y( ) wi wi lin shng( ) 2. 根据意思写出文中出现过的词语。 (1)施舍给,赏给。( ) (2)仔细地商量、推敲。( ) (3)连声答应。( ),倒运,腆,舍与,央及,管待,酌,叙功,相与,唯唯连声,舍与,商酌,唯唯连声,【课内精读】 整体感知: 3. 范进是一个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利禄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什么当得知真的中举后却又发疯了?范进的发疯说明了当时什么社会现象? _ _ _ _ _ _,范进从20岁起就参加科举考试,直到54岁才得了个秀才。邻里的揶揄、胡屠户的责骂,已成为他的家常便饭。他内心压抑着一种不平之气,但又相信命运

4、憎人,自安于卑微屈辱的地位。他时时热切盼望中举,又从没料想到那一天真的会到来。当他已完全习惯那种饥寒、屈辱、寄生的可怜地位,已麻,_ _ _ _ _ _ _ _ _ _,木到在胡屠户那种难堪的辱骂面前点头称是的程度。突然看见“第七名亚元”的大红报帖,他那被失败和屈辱所窒息了的一切欲望和自尊心,以及多年来郁结的怨愤和悲哀突然活跃起来,他的神经无法承受,情不自禁地喜极而疯。科举制度毒化了整个社会,把一般人的灵魂扭曲得不成样子;封建科举制度使落第者贫困潦倒,使及第者飞黄腾达;封建官僚不仅享有巨大的特权,而且贪污腐败,读书人一旦爬上去,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这便诱使读书人一心追求功名利禄。,4. 请分

5、析文中其他的人物形象。 (1)胡屠户:_ _ (2)张乡绅:_ _ _ _ _ (3)众乡邻:_ _ _,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后)的市侩形象。,早已中举,做过知县,是地方上的一霸。范进中举的当天就来拉拢,送银送房,与范进称兄道弟。这就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和目的的道貌岸然、老奸巨猾的性格。,嫌贫攀富,前倨后恭,说明封建科举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他们身上足见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写作手法探究: 夸张: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刻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夸张。其作用是: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强调语气,烘托气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