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中生代的地史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7221751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3.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三中生代的地史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十三中生代的地史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十三中生代的地史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十三中生代的地史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十三中生代的地史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三中生代的地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三中生代的地史(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生代的划分和特征 .中生代的生物界 .中国中生代的地史 . 中生代的板块构造概要 .中生代的古气候及矿产 第十三章 中 生 代 白垩纪( Cretaceous, ) 侏罗纪( Jurassic, ) 三叠纪( Triassic, ) 中生代的划分和命名 中生代持续Ma 时限:距今 250 - Ma 生物史:裸子植物时时代、恐龙时龙时 代、菊石时时代 沉积积史:陆陆相沉积积、成煤时时期 构造史:联联合古陆陆走向解体 白垩 chalk 1.中生代的划分和特征 .中生代的生物界 .中生代的古地理 . 中生代的板块构造概要 .中生代的古气候及矿产 第十三章 晚古生代 l 陆生植物 l Terre

2、strial plants l 陆生脊椎动物 lLand vertebrates l 海生无脊椎动物 l Marine invertebrates l 湖相生物组合 中生代生物界 T1 :古生代高大石松仅存矮小类型, T2-K1:裸子植物苏铁(cycad)、松柏 (conifers)、银杏(gingkgo)繁盛,真蕨 类(spore-plants)仍繁盛 K2:被子植物(angiosperm)繁盛, 陆生植物的演化阶段 裸子植物 孢孢子植物 蕨类类植物(羊齿齿) 中生代植物界总体面貌 被子植物 Ferns from New Zealand T1+2:晚二叠世类型的延续和发展, 迷齿两栖类和爬行

3、类中的二齿兽 类繁盛 T3-K1:恐龙、鸟类及真骨、全骨鱼类 K2: 哺乳动物的有胎盘类 陆生脊椎动物的演化阶段 中生代脊 椎动动物演 化 陆地蜥臀目:蜥脚类食素,头小尾长,身体笨重, 四足行走, 如 马门溪龙 兽脚类食肉,前肢特化,后肢坚强, 牙齿锋利,如 霸王龙 鸟臀目食植物为主,两足行走,脚的三趾构造 与现代鸟类相似,如鸭嘴龙 海洋鱼龙类具有鱼形身体,善于游泳,但用肺 呼吸,如鱼龙 空中飞龙类前肢加长,后脑和眼发育,牙齿退 化,如准噶尔翼龙 恐 龙 陆生脊椎动物爬行动物适应辐射 恐 龙龙 蛋 化 石 马门马门 溪龙龙 青岛龙岛龙 白垩纪纪末期小行星撞击击与恐龙灭绝龙灭绝 J3 德国始祖鸟

4、 爬行类特征:具 (锐利)牙、具(翼)爪、 爬行类特点的骨骼构造 鸟类特点:羽毛 K1 孔子鸟类群 (中国鸟(Sinornis),华夏鸟Cathayornis), 朝阳鸟(Chaoyangia),娇小辽西鸟( Liaoxiornis,10cm+) 特征:十分退化的牙齿,胸骨比始祖鸟发 育,是已知最古老的鸟真正的鸟 类的祖先,而始祖鸟只是鸟类演化 的一个旁支 陆生脊椎动物鸟类起源及龙鸟之争 始祖鸟 孔子 鸟类 群中 的 娇小 辽西 鸟8厘 米左 右长 恐龙向现生鸟类的过渡 最早的哺乳类动类动 物 海生双壳类繁盛(取代腕足类): 如T1+2的Pseudoclaraia(假克氏蛤) 头足动物菊石类:

5、 T1简单齿菊石型缝合线,如:Ophicearas(蛇菊石) J菊石型缝合线,如:Hongkongites(香港菊石) K缝合线趋于简单,如Nipponites(日本菊石) Mz 末期,菊石和箭石绝灭 牙形石三叠纪繁盛,T末绝灭 海生无脊椎动物 菊石 缝缝合 线线 类类型 侏罗纪罗纪 、 白垩纪纪箭 石(内壳亚亚 纲纲) 侏罗纪箭石 Ephemeropsis(三 尾类蜉蝣)- Eosestheria(东 方叶肢介)- Lycoptera(狼鳍 鱼) 时代 J3 淡水湖生生物组合E-E-L动物群 热热河生物群晚侏罗罗世 热热河生物群集锦锦 Trigonioides (类三角蚌)- Plicato

6、unio ( 褶珠蚌)- Nippononaia (富饰蚌) 时代 K1 淡水湖生动物组合T.-P.-N.动物群 K-E之交的重大生物事件 白垩纪一第三纪之交的生物集群绝灭:白垩纪一第三纪之交的生物集群绝灭: 据统计 末生物圈有2868属, 初仅剩1502属 其绝灭率为: 淡水生物达97、海洋浮游微生物为58 、海洋底栖生物为51、海洋游泳生物为30 受影响较大的生物类群是:恐龙(全部绝 灭)、菊石(全部绝灭)、箭石(全部绝灭)、 1.中生代的划分和特征 .中生代的生物界 .中国中生代的地史 . 中生代的板块构造概要 .中生代的古气候及矿产 第十三章 晚古生代 中国三叠纪的地史 中国侏罗纪和白

7、垩纪的地史 中国中生代地史 中国三叠纪地史表现为 在时间上的二分性 在空间上的三分性. 中国三叠纪地史概况 T3 : 海陆交互含煤 潮湿 华南 印支运动 T1- T2 : 海相碳酸盐岩 干旱 T3 : 河湖相 潮湿 华北 印支运动 T1- T2 :河湖相 干旱 中国东部地史在时间上的二分性 稳稳定滨滨浅海 陆陆地 活动动海槽 中国东部地史在空间上的三分性 印支半岛晚三叠世的两个造山幕被命名 为印支褶皱。 黄汲清(1945)采纳此名,把中国境内三叠纪 发生的地壳运动命名为印支运动,得到我国地 质工作者的承认和广泛应用。 印支运动对我国地史有着重要意义 印支运动及对中国的影响 在中国表现: 1.

8、古地理格局变化,华南、华北T二分性明显,大海 退,古气候重大变化.此后中国大陆内无大海侵 2. 中国东部由南北对峙转变为东西分异,西部大型稳 定盆地开始发育 3. 板块拼合印支带形成,中国几个大的板块基本拼合 印支运动才使得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真正拼合 4. 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有190-230ma 岩浆岩发育 ,长江中下游、秦岭、三江形成内生金属矿床, 印支运动及对中国的影响 贵贵贵贵州州贞贞贞贞 丰三叠丰三叠 系剖面系剖面 华南稳定 滨浅海 J1 自流井组 二桥组 火把冲组 把南组 法郎组 关岭组 永宁镇组 飞仙关组 P2 大隆组 陆相砂页岩含煤沉积,D-C植物群,湖沼环境 海陆交互砂页岩夹

9、煤层,滨海沼泽环境 浅海碳酸盐岩滨浅海碎屑泥质沉积 白云岩、膏溶角砾岩,绿豆岩 泥灰岩、白云岩,上部膏溶角砾岩 紫红色砂泥岩,含铜,干旱气候滨浅海 T3 1500m T2 1600m T1 1600m 咸化海盆 拉丁期大海退(早期印支运动) 华南三叠系黔西南贞丰剖面 1 总厚约5000m 2 总体为一个海侵海退旋回,下中 三叠统为海相,上三叠统为海陆交 互相陆相含煤沉积 3 拉丁期大海退对应印支运动 4 气候特点:早中三叠世为干旱气候 ,晚三叠世为温暖潮湿 贞丰剖面地史分析 以西为大 中型盆地 如鄂尔多 斯和准噶 尔盆地 整体陆相 以东为 剥蚀高 地及小 型盆地 太行山 中国北方三叠系 鄂尔多

10、斯盆地三 叠系剖面 1 剖面总厚度约 2000m 2 整体河湖相,二分 性清楚,气候由干旱 变为潮湿 3 延长群上下不整合 代表印支运动的影响 中国晚三叠世古地理图 中 国 三 叠 系 对 比 中国三叠纪的地史 中国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地史 中国中生代地史 西 部 东 部 晚三叠之后中国地史特征由南北对峙转为东西差异 地史概况 印支运动后,中国古地理格局由南海 北陆转变为东西差异 东部:沿海火山活动带及断陷盆地 西部:大型稳定盆地 东西分带随时间逐渐东移 海相沉积: 仅限于青藏高原,台湾和 黑龙江东部 中国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地史 大兴安岭太行雪峰山以西 大型稳定盆地地层序列 (川滇盆地) 西部大型稳

11、定盆地 的侏罗系和白垩系 赵家店组 江底河组 马头山组 普昌河组 高峰寺组 蓬莱镇组 遂 宁 组 沙溪庙组 新田沟组 自流井组 须家河组 K2 K1 J3 J2 J1 E K紫红色砂泥岩,厚约5000m,为两个 大的由粗变细的旋回组成,含T.P.N. 动物群粗 J紫红色砂泥岩,以泥岩为 主厚约2700m细 潮湿气候 干旱气候 含马门 溪龙, 禄 丰龙 大兴安岭太行雪峰山以西大型稳定盆 地地层序列川滇盆地 发育于印支运动以后,侏罗纪 为其全盛期,为大型稳定 类型盆地 侏罗纪末期(燕山运动)萎缩 ,白垩纪沉积范围极小 大兴安岭太行雪峰山以西 大型稳定盆地发育小结 大兴安岭太行雪峰山以 东小型断陷盆

12、地地层序列 冀北辽西剖面 东部小型断陷盆地 的侏罗系和白垩系 冀 北 辽辽 西 侏 罗罗 系 和 白 垩 系 剖 面 孙家 湾 组 热河群上部 热河群下部 南 岭 群 北 票 群 T3 坤头波罗组 Q J2 J1 J3-K11 K11 K12 燕山运动 燕山运动 3Km,基性火山岩砂页岩夹煤层 3Km,中性火山岩风成沙丘 2.6Km,中酸性火山岩砂页岩、油页岩 3Km,砾岩、砂页岩夹煤, 紫红色砂砾岩 EEL动物群, 孔子鸟,中国鸟 印支运动II 大兴安岭太行雪峰山以东小型断陷盆地地层 序列冀北辽西剖面 1 侏罗系由三个火山岩沉积岩巨型旋回组成,火山岩为 火山喷发产物,沉积岩为火山喷发宁静期河

13、湖相沉积; 2 火山岩岩性由基性演变为中酸性。早期主要由基性岩组 成,说明断裂可深达地幔,但分布范围不大。晚期分布 广泛; 3 白垩系主要由砾岩组成,特别是燕山运动之后,反映 本区上升、断陷盆地逐渐被粗碎屑填满的过程。 反映印支运动后,燕山运动前,东部隆起带 内小型断陷盆地的形成发展衰亡过程( 侏罗纪) 冀北辽西剖面地史特征分析 松 辽 盆 地 白 垩 系 剖 面 燕山运动 松花江群 燕山运动 上第三系 紫红色砂泥岩夹砾岩,反映湖盆被填满 暗色粉砂岩、泥岩夹油页岩,深湖相,含 T-P-N动物群,同时含淡水、半咸水化 石及鲨鱼牙齿近海盆地海泛 紫红色泥岩,底部含砾,冲积扇滨浅湖 沉积 K11:紫

14、红灰绿色砂砾岩夹泥岩,分布窄,为断陷小 盆地沉积 上部 中部 下部 K12 K2 松辽盆地白垩系剖面 1 岩性粗细粗,反映浅深浅的湖泊发展 过程,K2末盆地消失 2 基本上不含火山物质稳定类型湖泊沉积 3 同期形成的盆地有松辽、华北苏北、江汉盆 地 4 同期火山(喷发)活动移至该带以东(鸡西、黑 龙江东部) 松辽盆地白垩系剖面地史分析与中国东部 白垩纪古地理 中国晚侏罗世古地理图 K12-K2古地理图 1.中生代的划分和特征 .中生代的生物界 .中国中生代的地史 . 中生代的板块构造概要 .中生代的古气候及矿产 第十三章 晚古生代 T3 Pangea 侏罗纪罗纪 Pangea 白垩纪纪Pang

15、ea 1.中生代的划分和特征 .中生代的生物界 .中国中生代的地史 . 中生代的板块构造概要 .中生代的古气候及矿产 第十三章 中生代 三个阶段 晚侏罗世-白垩纪:半干旱、干旱 期盐类矿床、石油 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潮湿期成 煤期 早、中三叠世:干燥期盐类矿床 中生代气候特征及控矿作用 晚三叠世 中国南、北方均为聚煤期。南方含煤性 好如江西安源煤矿 早、中侏罗世 是我国重要成煤期之一,聚煤区主 要分布在北方,如辽西北票组、北京门头沟 组、晋北大同组都形成大型煤田。 早白垩世早期 东北及华北北部广泛分布重要的 含煤沉积,可以沙海组、阜新组、城子河 组为代表。 煤 石油和天然气 :扬子浅海的川中地区,早三叠世晚期嘉陵 江组是有名的天然气储集层。 松辽盆地的松花江群是著名大庆油田的生 油层和储油层,也是世界上有代表性的陆 相夹过渡相大型油田。 塔里木西南缘的英吉莎群代表浅海及滨海( 泻湖)型重要油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