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把握教材 实现“三维”教学——《-史记-选修》教学中的一点心得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72111 上传时间:2017-06-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灵活把握教材 实现“三维”教学——《-史记-选修》教学中的一点心得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灵活把握教材 实现“三维”教学——《-史记-选修》教学中的一点心得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灵活把握教材 实现“三维”教学——《-史记-选修》教学中的一点心得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灵活把握教材 实现“三维”教学——《-史记-选修》教学中的一点心得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灵活把握教材 实现“三维”教学——《-史记-选修》教学中的一点心得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灵活把握教材 实现“三维”教学——《-史记-选修》教学中的一点心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灵活把握教材 实现“三维”教学——《-史记-选修》教学中的一点心得(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灵活把握教材 实现“三维”教学 选修教学中的一点心得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无论说它是古代中国史学史的最辉煌成就,还是说它是世界古代史学史的最辉煌成就,都毫不为过。 史记选读既是文言文学习的范本,又是叙事文学作品学习的典范,是新教材选读部分的重中之重,教学难度较大。本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尝试着从三个角度来处理教材,解读讲析文本,创设一个更贴合课堂实际的教学环境。 广度 课前设想 这里所谓的广度,是指按照教学实际,设计教学的涉及范围,主要强调灵活处理教材,打破线性结构,穿插教学。 苏教版 史记选读教材是按照:体例、史家传统、理想人格、人物刻画艺术、叙事艺术、影响

2、的编排顺序来组织的,由史记的整体介绍到人物塑造的手法分析,再分析其对后世的重大影响,由浅入深,注重整体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就出现了问题,比如: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两篇文章,前者在“不虚美、不隐恶史记 的史家传统”一章中,后者则被收录在“摹形传神、千载如生 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这一章节,如果按照教材的编排,教学高祖本纪时强调史记的实录精神,而项羽本纪是突出司马迁在刻画人物形象是高超的写作技巧,这样处理固然各有侧重,但是在课堂教学时就会发现很多内容将反复出现,比如在2教学项羽本纪时,又不得不回过头来强调高祖本纪中涉及的内容,教学顺序比较混乱。很多老师在碰到这个问题时,就会引入互现法的概念。这种方法是

3、把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一件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分散在数篇之中,参错互见,彼此补充,避免了因为史记记载的时间长、事件多、人物众、场面大而造成对人物的反复刻画,使各个篇目各有侧重,而整体上又集中紧凑,同时还能很好的保有材料的丰富性与客观性当出现多则材料无法取舍时,将其置于不同的篇目之中,不做人为的主观删减。如:关于刘邦,在项羽本纪中有两段颇为传神的记载, “三推孝惠鲁元”和“幸分一杯羹”但在高祖本纪中却一笔带过或未予记载,作者这样处理,就能让我们看到一个更为完整的刘邦。再如鸿门宴在项羽本纪记载最完整,但在高祖、张良、樊哙等纪传中也予以提及。经过互现法的穿针引线, 史记各部分融为了一体。这样的处理方法

4、固然可以,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是无法避免教学项羽本纪还是要补充高祖本纪涉及的内容,课堂也就无法避免来回奔忙的尴尬情况,显得重复拖沓。 我们不妨就干脆打破这个固有的相对独立的篇目格局,运用参照对比的方法,统括史记教学。 本人的设计是:将高祖本纪 项羽本纪两个篇目整合在一起,将两个人物传记处理成一段战争史,来个“楚汉相争” 。因为这两个人物本身就处在同时期,是相互攻讦,争夺天下的政治对手,历史资料互为补充。本人将项羽和刘邦两个人物放在同一平台上,从身3世、个人能力(政治才能、军事才能、人才任用) 、论赞等多个方面和同学一起对人物进行比较阅读,从而更好的了解了成功失败的缘由,以及两人不同的性格特质。

5、比如:根据汉高祖刘邦对两人成败的非常精辟的见解“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出发,本人要求学生针对这个观点,找出相应的事件,围绕“刘邦用人之所长”进行讨论。同学们非常投入,甚至还找了其他的课外资料进一步补充,教学效果较好。还有一位同学从三十六计的角度出发,分析刘邦之计谋,思考角度非常新颖独到。 从打破传统格这个角度分析教材,我们不妨再进一步将教学顺序打破,按照春秋战国争雄,汉初风云人物的顺序组合教学进度。不失为一个新的尝试。 深度 课堂探究 语文教学强调“深度体验” ,教师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到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来,从“文本表面”进入

6、到“文本底层”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深层感悟,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通过阅读得到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贯彻传统教学所强调的语文的知识性,更应该强调学生的感悟,使之与文本展开深层次的对话交流。阅读教学应该是读者从自己的已有的阅读积淀和情感积蓄出发,去建构个体的独特意义。 在讲解 管仲列传的时候,一般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同学们对管仲成功的原因进行探讨,从管仲的卓越的政治才干,以及鲍叔牙的4知己之情,齐桓公的知遇之恩的角度切入文本,然后结合司马迁本人的经历来分析创作背景,结束教学。这样基本解决了课本的内容和文章知识迁移的要求,但是学生对司马迁的创作缘由的体悟不够深刻,无法从

7、根本上理解司马迁的创作冲动。本人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创作缘由进行了比较深层的探讨。 司马迁在创作管仲列传时,细入分析他的选材,是有独特寓意的。管仲是春秋初期杰出的政治家,他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过一系列改革,使齐国数年之内,国富兵强,辅佐齐桓公确立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霸主地位。后人评价管仲是继周公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政治家兼思想家。司马迁为其列传,没有在这方面多加渲染,而是将一部分笔墨落在管鲍之交上,强调鲍子对自己的“知” 。 一般情况下,教师的处理是将这个原因归结为司马迁对管鲍之交的友情的渴望。 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 “重为乡党所笑” , “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

8、众人蔑视轻贱、不能知己的凄凉况味只能独自默默承受。而在管晏列传的管、晏轶事中,司马迁的类似遭遇与情感共鸣实在历历可见。司马迁也曾有过管仲般“幽囚受辱”的遭遇,亦渴望有人能如鲍叔般“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而令自己“信于知己者” 。 可是,司马迁为什么要特别强调鲍子对管仲理想抱负的支持,强调管仲“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的政治理想,他没有像召5忽一样尽愚忠而死,而是选择了为“政敌”卖命?这里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再进一步思考管仲选择活着是为了什么?他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而忍辱负重,他注重的是个体价值的实现!这种务实的精神的刻画,也可以印证他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民

9、本思想。也就呼应了下文中记叙他“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的执政策略, “上下相亲”的政治追求。再来分析, “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的理想又与司马迁正好契合,司马迁也是不以“小节”为羞,而以“文采不表于后”为耻,可以说两人都是择生践志的典型。司马迁不愿自尽而遭受宫刑,只为完成一生的志业史记的撰作,这分苦心孤诣有谁能懂? 所以说,司马迁强调鲍子对管仲政治理想的理解与支持,可谓一石三鸟。 通过引导学生对报任安书的再次阅读,激发学生对本文选材的思考,引导学生对司马迁选材角度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建构起来的课堂教学,更能够唤起同学们对司马迁创作管仲列传寄寓的更深刻的感悟,实现众声喧哗

10、,达成“多旋律”认识。把特定的文本置于不同文本语境中来建构意义,塑造司马迁创作文本的立体环境,用文本批评的方法来探究文章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实现了个性化课堂设计,完成深度阐释。 文学作品的阐释不是一个亘古不变的常量,而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变量。 “从共时性来讲,某一作品的意义是同一时代同一时期无数读者的不同阐释的集合;从历时性来看,又是不同时代的读者不同阅6读的无数阐释的集合。因此,一部真正伟大作品的意义永远是一个过程,永远处在不断实现之中。 ”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关键是在完整作品的创作环境,建设立体的创作背景,才能真正做到深度阐释课文的初衷。 难度 课后反馈 根据不容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

11、学难度,是每位在教学前线探究的教师都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当下,很多人都在理论上进行了相关探索,但这个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明显的难度。那么这个问题要怎样解决呢? 在讲解完第一篇高祖本纪后,本人要求同学们根据课堂所讲,归纳文言文基础知识。没想到,在交上来的作业中,发现一个同学已经将后面的多篇课文中涉及的知识点都按照我的作业格式完成了。直觉告诉我,这并不是这位同学进行了预习的结果。在进行了解之后,学生表示他“参看”了教学辅导材料。过后本人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决定就此入手,通过作业设计来完成对层次教学的尝试层次反馈,辅助课堂教学,在作业设计上进行了如下尝试。 文言文教学设计中很大一个版块是对教学成果的

12、巩固,即对课后反馈作业的设计。传统的文言文作业设计一般包含几个方面:重点实词虚词的掌握,字词的特殊用法,特殊句式的归纳,课外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提升等。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史记选读的教学含量很大,要对每一篇课文展开这项工作,那么势必导致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放在梳通文本上,课程显得比较枯燥乏味。还有一个问7题是:由于当代社会信息的开放性,学生搜集知识的途径很丰富。这就导致了他们在完成课后布置的传统的基础知识归纳作业时,经常借助课外的教学辅导材料,或者是通过网络手段来完成。结果很多同学上课心不在焉,而课后布置下去的作业,却能够顺利的完成。显然,作业设计所期达到的巩固目标远远没有达成。 那我们为什么不把

13、文言文基础字词归纳干脆放手给学生自己去整理呢?本人将第一教时设计为的自习课形式,学生可以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教辅书籍、网络资料等相关材料,在课堂上完成文本的自我疏通,初步理解课文。针对该部分的实际效果评估,或板演答案,然后展开分析讨论,补充不足;或采取测试的办法,巩固所学。但本人认为最成功的一次尝试,是在完成整个选修之后,要求学生自选一篇传记,完成一份练习卷的设计并附答案,他们都能较好的完成了本人的要求。其后在大家设计这些练习卷中,每篇课文评选出一份最佳练习,并作为复习资料利用起来。通过这个尝试,学生们不仅对以往所学进行了巩固,更重要的是,在练习的编排过程中,他们认真的找了很多材料,并有意识

14、的结合以往的文言知识,勾连所学,达到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效果。大家的学习积极性明显高于平时完成老师布置下去的现成的练习,复习效果更是超过了本人的预期目标。 课后,为了进一步感悟所学,本人还要求学生定期写学后感,可以针对人物形象进行赏析,也可以对学习中出现的疑难进行探究,甚至是对教学提出自己的质疑或意见。没有提出统一的要求,这样,8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独特的学后感悟,进行有效的自我反思。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的还给了学生。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 。本人们要打破传统教学过程中按部就班的模式,根据学生实际来灵活把握教材,从宏观上把握教学顺序,在微观下审视教学内容,做到深入浅出,形成一个良性的教、学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