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政府社会管理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191690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强化政府社会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强化政府社会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强化政府社会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强化政府社会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强化政府社会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强化政府社会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化政府社会管理(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 创新社会管理模式 何显明 博士 浙江省委党校教授 公共管理部主任 政治学所所长 引言:社会管理的提出 十六大政府职能定位:“经济调节、市 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2003年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 “五个统筹” 2004年四中全会: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 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 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六中全会: 和谐社会建设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 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 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十七大:关注民生,注重社会建设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 四位一体

2、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大背景:社会结构大转型中的发展战略转型 一、社会管理:社会转型的重大挑战 (一)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管理功能的凸显 从传统农业/乡村社会向现代工业/都市社会 转型,给社会管理模式带来巨大的挑战。 1、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与聚集 人口流动半径和频率的革命性变革 人类交往方式的历史变革 新的社会生活方式与组织形态 2、社会大分化:社会阶层急剧分化 社会何以可能?:社会学时代 涂尔干(迪尔克姆)社会分工论 机械团结:社会个体之间的同质性联系。 有机团结: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 社会联系。 社会越原始,个体之间的同质性越高,相互 依赖程度越低。 3、社会动员:生活秩序的

3、动荡 社会动员:生活态度、价值观念与生活期望 值的急剧变化过程。 欲望的撩拨:示范效应 生活态度的功利化与行为方式短期化 下层贪婪性:物质欲望提升与满足手段匮乏 4、文化失范:价值虚无主义 尼采:上帝死了一切价值的重估 马克斯舍勒:“价值颠覆” 存在主义:被连根拔起的人 5、政府角色:社会管理职能的缺位 守夜人式的政府 社会管理的放任无为 西方社会结构的转型:如何解读? 马克思:阶级解读 社会问题集中体现为阶级利益的冲突 社会矛盾的激化:垂死论 社会结构转型读解:现代化进程的普适 现象 (二)风险社会: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 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 “911”事件、禽流感 乌尔里希贝克

4、风险社会(1986,risk society,译林出版社 ) 生态危机、全球经济危机、跨国恐怖主义 风险社会是现代性的更高阶段,即反思现代 性阶段 在传统的现代化社会中,相信理性力量可以 控制自然和社会,建构人类社会生活秩序 科技高速发展与全球化进程打破了这一格局 现代风险的特征: 风险是隐形的,且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和不可预测性。 风险不是孤立的,而是波及全社会。 由风险和灾难所导致的恐惧感和不信任 感将通过现代信息手段迅速传播到全社会, 引发人为的恐慌。 从“我饿!”到“我怕!” 吉登斯:存在性焦虑 生活世界的不确定性,人们对生活世界的陌 生感陡然增加,导致莫名的精神焦虑 传统社会的信任关

5、系,建立在共同的生活经 历、共同的生活场景和规则之上 “在场”承诺与非“在场”承诺 现代社会的信任机制,是与现代性制度体系 相联系的“抽象体系中的信任机制” “在抽象体系的情况下,信任被设定为相信 非个人的原则” (三)国情与发展进程的特殊性加剧了中国 社会管理挑战的严峻性 超大规模的人口,可能使转型社会问题 瞬间爆发并急剧恶化。 压缩的历史进程:用100年走完西方数 百年的历史 现代化时序错位:现代性的一锅煮 人口爆炸及老龄化提前,殖民时代的结束 弗雷得李各斯:棱镜型社会:传统性、现代 性、后现代性同时并存 多重转型: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计 划到市场/从封闭到开放 文化解体 从五四到当代

6、:道德价值秩序的三次颠覆 传统遗留的社会管理资源已经非常有限 文化转型体现为接受异域文明 短期效应:政府行为 社会问题:投入极大,政绩效益极低 公共服务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卫生问题 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价:中国卫生 总体成就132位;整体效能144位;卫生资源 提供的公平性188位(191国) 卫生部2004年调查:患者去医疗机构就 诊者只占51%,未就诊者占48.8% 国务院发展中心2005年调查:近三年内 农民看不起病而在家死亡的占78.6% 2005年卫生部高强报告:44.8%的城镇人 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 政府承诺2000年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 健”

7、 (卫生事业费用要占财政支出的8%), 至今未达到 教育 1991年世界平均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 产总值为5.1%,发达国家5.3%,发展中国家 4.1%,最不发达国家3.3%,中国为2.3%(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其后在2.5%一3.5%左右 全球170多个国家已经实现免费义务教 育,包括人均GDP只有中国三分之一的老挝 、柬埔寨、孟加拉国、尼泊尔。 社会建设滞后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断裂的社会:城乡失衡、地区失衡、贫富失衡 三大社会矛盾: 贫富矛盾:仇富心理与歧贫现象并存 劳资矛盾:畸形的劳资关系 干群矛盾:腐败的普遍化、制度化 帕累托改革时代的结束:1979-1982,全国上 访数量2万起,

8、2005年1000万起 2004年全国共发生群体性事件(20人)7.4万 起,376万人参与。2005年发生8.76万起 二、社会管理的内涵 (一)现代社会的基本结构 “社会”在哪里? 社会是人们依据一定的关系彼此结合而成的 生活共同体,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各 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的发展史是由功能一元化的、结构简单 的早期社会,发展到功能多元化的、结构复 杂的现代社会的分化过程。 现代社会的三元结构:政治国家、市场经济 和公民社会 国家:对居民进行强制性管理的各种组织机 构及其体现的强制性等级制关系的总和 市场: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机制,交易领域 社会:国家领土范围内的居民及其群体的非

9、国家组织与关系的总和。 三大领域:不同的主体,不同的运作机制和 逻辑 政府:政治统治、经济管理、社会管理 西方概念 society management:社会中介组织提供的 公关和社会关系管理服务;或社区自主管理 society administration:公共部门、私营 部门及第三部门都可以是社会管理主体。 社会管理(社会规制):国家为提高经济效 率、保障社会公平而干预社会生活的管理机 制与管理技术的总和。 国内学术界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定位 构建社会利益表达与协调机制、社会回 应机制、危急事件应急机制; 以公正理念为立足点,形成整体化、体 系化和规范化的社会政策体系; 把民间组织或团体纳入

10、社会管理的主体 范畴,将之作为调节社会利益关系、表达社 会利益诉求的重要制度形式。 政府社会管理职能 原则:社会秩序的公正、和谐 手段:制度架构和政策规制 目标:社会结构的有机整合和社会各部分的 协调发展。 政府社会管理:政府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 规,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培育合理的现代 社会结构,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 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 序和社会稳定。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五有”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 养、住有所居) 社会管理:社会建设的子系统 目标: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 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

11、因素 。 (二)西方社会管理模式的演变历程 第一阶段:自由竞争时代(20世纪以前) 守夜人式政府的社会管理模式: 社会管理以社会自我管理与社会自治为 主,政府基本上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 政府主要进行社会秩序管理,用法律手 段维持一种建立在财产权基础上的社会秩序 政府承担一定济贫职能,但济贫职能的 履行尽量利用非政府组织进行。 社会矛盾加剧、社会冲突频繁发生的大背景 催生社会和谐、社会均衡的发展理念。 傅立叶全世界和谐:资本主义制度是不 合理的,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 欧文在美国设立“新和谐”共产主义试验区 魏特林:社会主义是“和谐与自由”社会。 指导思想:社会秩序理论。 理论支撑:社会有机体

12、(从孔德到涂尔干)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后,福利国家建设 指导思想:福利国家理论。 市场失灵,要求政府实行充分就业、公 平分配、社会福利等政策 福利国家的标准:较高国民收入水平, 国民普遍的社会保障和失业救济等福利待遇 1929经济大萧条与美国罗斯福新政。 英国1942年贝弗里奇报告正式采用“福 利国家”的口号,1948年宣布建成“福利国 家”。 福利国家政府社会管理模式: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维持公民的 最低生活水平与教育水平 建立和完善基本社会关系管理制度:资 本与劳动合作的社会制度;公共支出的多数 表决制度。 以提高消费需求,以促进充分就业、维 护宏观经济稳定作为政府施政的重要

13、目标。 第三阶段:80年代以来,福利国家的反思。 指导思想:“第三条道路”理论。 第三条道路:超越于传统左派与新右派(新 自由主义)之上的中间道路。 第三条道路:政府与市场之外 在维护经济自由的同时,把平等和社会 正义当做与自由同样重要的原则,坚持福利 国家的基本社会经济政策。 公平与效率之争的新趋势 政府社会管理新特点: 用“社会投资型国家”来取代“福利国家”, 变消极的福利制度为积极的福利制度。以教育 、培训、基础科技领域为主要投资方向,提升 人力资本。 以充分就业政策为核心,将“福利”转变 为“工作”,并适度限制福利支出的增长。 充分利用社会组织进行社会协同治理。 (三)中国社会管理模式

14、面临的挑战 1、计划经济时代的管制型社会管理模式 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统一步调 社会资源的国家垄断与统一分配; 社会成员组织化及行政化控制:格式化 社会成员身份固定化 社会流动的严格限制 一种封闭、僵化、凝滞的“和谐”,以社会 成员的普遍贫困,社会成员自主选择权利的 剥夺和社会发展活力的丧失为代价 2、传统社会管理模式的失灵 “四个深刻”: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 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 刻变化。 以单一的公有制为基础的高度集权的同 质化社会,转变为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为基础的社会利益多样化的社会。 社会利益格局的大分化 社会成员利益获得渠道的多元化 社会结构剧

15、烈变动 城乡结构:城市化水平从2000年的36上升到 “十五”时期末的43,城镇人口从4.59亿 增加到5.6亿; 人类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二三百年 ,涉及60多个国家近12亿人,中国13亿人要 在不到100年完成这一史无前例的进程。 阶层结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大量出现 ,形成多阶层社会结构 静态社会(工作分配组织化、职业固定 化、身份隶属化、居住定点化),转变为社 会成员自主择业、自由流动、身份和居住多 变性为特点的动态社会结构。 从总体性社会到自由空间的不断扩大 社会流动整体呈立体状,垂直流动、水平流 动大幅度增加。 社会成员从单位人(工资福利、人事档 案、政治参与、个人命运)变为 “社会人 ” 个人的自由活动范围越来越广。 信息传递从单一的纵向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