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本求源 反璞归真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71884 上传时间:2017-06-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溯本求源 反璞归真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溯本求源 反璞归真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溯本求源 反璞归真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溯本求源 反璞归真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溯本求源 反璞归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溯本求源 反璞归真(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溯本求源反璞归真语文课从有效走向高效、走向优效,这是语文课堂的一条光明道路。而“有效教学”已成为教学的“永恒主题” ,也是高效、优效教学的基础。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必须要追求语文教学的反璞归真:真实、朴实、扎实,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水乳交融,实现教师引导和学生主体的和谐统一,实现充分预设和精彩生成的相得益彰。 一、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水乳交融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然而,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把握仍如“雾里看花” ,尤其是对“人文性”的领会更如

2、“水中望月” 。 【案例 1】 东方之珠课堂描述: 一位教师执教东方之珠一文,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段落阅读,接着逐个出示关于浅水湾、海洋公园、铜锣湾的多媒体课件。忽而是海豚精彩表演的视频,忽而出现铜锣湾热闹的街景,忽而又是香港回归时分的视频。最后老师又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香港的赞美之情。于是,学生有的吟诗赞颂,有的唱歌展示整堂课热热闹闹,好一派情趣盎然。这是一堂典型的没有语文的“语文”课。外在的、空泛的“人文性”大红大紫,而“工具性”2却备受冷落,造成文本的丢失、语文的失落。这样的课堂在我们现在的教学中并不少见。教师盲目地追求教学情境的变换、学习形式的变化;媒体手段的泛滥、高耗低

3、效的使用;刻意地追求多学科的整合、拓展开放,却忽视了语文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引领学生体味文本语言,感悟精妙表达,学积累、习方法。这样的语文课虚张声势,失去了语文味,充其量只是媒体展示课、自然课、活动课,这样的课何谈有效? 语文学习,需要给予学生人文关怀,但不是通过这种花哨的形式来实现,而应渗透在语言文字的体悟过程中。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就淋漓尽致地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窦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走近圆明园” 、“走进圆明园” 、 “走出圆明园”三个环节,借助多个文本的补充阅读,形成一种深深浸润在文化中的开放的语文课堂。通过熏陶与体验、理解与扬弃、感悟与反思,使

4、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习中获得质的提升,从而夯实了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所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教师需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个认识由浅入深、体验逐渐丰富的真实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扎扎实实地品味语言,实实在在地训练语言。 在此基础上,再引领学生凭借自身的知识、阅历去体味、感悟文本,多角度、多层面地理解、鉴赏文本,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的认同和赞赏,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在丰厚学生文学底蕴的同时丰富其精神世界,真正使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3言与精神协同发展。二、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实现教师引导和学生主体的和谐统一 肖川博士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词一书中对“有效教学”下了这样的定义:有效

5、教学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所有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之中,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感到获得成功的满足,学生在情感、思想、态度等方面有所触动或提升的教学。特征是:学生的实质性参与,主动建构,积极探究,多向互动,积极体验,自我反思。由此可见,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科学合理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素养发展。 应该说,在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了关注,正在逐步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但在很多时候,它还只是一句口号:充分自主成了放任自流,小组合作只是高耗低效,探索研究缺少思维挑战,从而造成了一种“假主体行为” 。老师只是追求形式上的变革,却没有真正思考这种新的教学行为的目

6、的与实效。我们的老师不能在课堂上迷失自己,更不能削弱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 三、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实现充分预设和精彩生成的相得益彰 【案例 】 夜宿山寺课堂教学: 初读、再读、三读课文后,教师请学生说说诗句中写了哪些事物,并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兴趣的可以进行小组交流。但教师很快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参加小组交流,而是饶有兴趣地在画画,并发现其4中一幅有问题的画,那是一张画有星星、月亮和一座倾斜得厉害的高楼。教师默许并支持了这一学习方式,并请学生对那幅画作出评价,学生很快纠正了错误,从而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诗句中“危”字的正确解释不是“危险”而是“高”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不再死抱“预

7、设” ,而是及时关注到了课堂的“生成” ,灵活地变“节外生枝”为“点睛之笔”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并在过程与方法中融入新知识的学习指导,使课堂闪烁智慧、富有灵性,让课堂真正因为教师对生成的及时、有效调控而活起来了。看似随意、无心,但如果教师不是有备而来,课堂上怎能这样游刃有余地顺势利导?怎能有这真正的“生成”?只有教师的这种弹性“预设”越充分,动态生成才越有可能,越有效果。可以说,预设就是对生成的丰富、拓展、延伸、超越,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奠基工程,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倾注热情的同时,理性审视自己教学行为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寻找到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结合点,从而改进教学行为,构建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