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第三版)电子教学课件_第十三章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7184427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信息系统(第三版)电子教学课件_第十三章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管理信息系统(第三版)电子教学课件_第十三章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管理信息系统(第三版)电子教学课件_第十三章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管理信息系统(第三版)电子教学课件_第十三章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管理信息系统(第三版)电子教学课件_第十三章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信息系统(第三版)电子教学课件_第十三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信息系统(第三版)电子教学课件_第十三章(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一节 电子政务的概念 第二节 电子政务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电子政务的基本模式与功能 第四节 电子政务系统的结构 第五节 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 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电子政务电子政务 1 电子政务电子政务 政府: 是全社会最大的信息拥有者、处理者和用户 承担着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职能 决定着社会管理服务的效率; 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政府行政业务,建立 电子政务系统: 可以增强各级政府的决策水平, 提高行政效率和质量, 有利于建立一个更加精简、廉洁、高效、有 竞争力的政府。 2 第一节第一节 电子政务的概念电子政务的概念 本节内容: 一、电子政务的定义 二、电子政务的特点 3 第一节第一节 电子政务概

2、念电子政务概念 从政府的职能和作用来看: 浅层次上,电子政务是: 政府在公共管理和服务等政务工作中,全面应用现 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进行办公、管理和 开展为社会提供各种公共服务的一种治理方式; 深层次上,电子政务: 实质上是对现代工业时代政府形态的一种改造,是 利用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来构造更适合以互联 网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时代的政府结构和运行方式。 4 一、电子政务的定义一、电子政务的定义 -1 -1 电子政务: 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政府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 技术进行集成; 对政府需要的和拥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开发和管理, 改进、优化政府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工作方式

3、, 打破时间、空间和部门分割的制约; 加强政府业务运作的有效监管, 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决策质量、调控能力、廉洁程度, 节约行政开支, 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高效、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 和服务。 5 一、电子政务的定义一、电子政务的定义 -2 -2 基本含义: 一、 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信与网络技术,同时离不开信 息基础设施和相关的软件技术发展的支撑; 二、 电子政务的切入点是政务信息管理,处理的是与行政管理 有关的公共事务 三、 不是将传统的政府管理和运作简单地搬上互联网,而是要 对现有的政府组织结构、运行方式、行政流程进行重组和再造 ,使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加强对政府业务运作的监管,使

4、 其更加有效地运行; 四、 电子政务的目标是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 6 二、电子政务的特点二、电子政务的特点 1以改革政务流程为基础的人机结合的信息系统; 2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运行环境; 3强调部门之间的通信与协调; 4以安全支撑体系为保障: 电子政务处理的是与国家权力行使相关的业务,电子政务系 统的安全决定了政府机构的业务、权力能否正常开展和执行, 安全是电子政务最为重要的基石; 5电子政务的建设依赖于政府各部门业务信息化程度: 政府各部门业务信息化是电子政务的前提和基础; 6以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为行为主体: 政府的业务活动主要是政府机关内部、政府机关之间、政府 与企业之间以及政府与社会公众之

5、间的互动活动。 7 第二节第二节 电子政务的产生与发展电子政务的产生与发展 本节内容: 一、电子政务产生的技术沿革 二、电子政务发展的社会背景 三、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 8 一、电子政务产生的技术沿革一、电子政务产生的技术沿革 电子政务的产生源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是一个 不断发展的概念: l电子政务的最初雏形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办公自动化( 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 l70年代的中后期,基于管理信息系统(MIS)技术的政务信息系统 被应用于政府工作中,成为办公自动化进一步发展的产物。中国 最早的政务信息系统是国家经济信息系统。 l此后,最新的信息技术不

6、断地被应用于政府办公,如地理信息系 统(GIS),决策支持系统(DSS)等被应用于政府的城市规划、建 设、监控、资源配置等特定部门的业务过程中和政府基于海量数 据的快速、准确的决策过程中。 l到了20世纪90年代,当网络技术发展到成熟阶段,尤其是当互联 网普及之后,电子政务概念被提出来并真正在技术上成为现实。 9 二、电子政务发展的社会背景二、电子政务发展的社会背景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的收集、 整理、加工、分析和传播变得更为便利,政府、企业及公民个人之间的 相对距离缩短了,管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信息反馈变得密切 了,从而增强了管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联系

7、和相互作用。 同时,信息技术也增强了公民和社会在信息和知识方面的占有量,从 而削弱了传统政府的优势地位,对于传统的政府官僚管理体制提出了挑 战,使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共同管理、民主管理、参与管 理成为一种需求和可能。 另一方面是政府内在改革的需要,世界各国的政府改革主要集中在政 府职能和政府组织机构的优化,公众服务质量的提高和政府管理成本的 降低方面。而互联网络用户的广域性、信息交换的实时性、互动性、低 成本性正好符合政府的改革需要,特别是政府可以借助于互联网络实现 政府在组织机构和职能上的柔性,使得互联网络能够成为政府提升效率 、完善服务、政府业务流程优化的平台。 同时政府借助互联

8、网络将原有的政府信息数字化后以“无纸化”或“少纸化 ”的形式来开展业务,从而大大降低了政府管理成本。 互联网络作为政府运作的一个平台,能够帮助政府实现其现代改革目 标,从而导致了世界各国当前建设电子政务的浪潮。 10 三、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三、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 1基于广域网的信息与服务发布 特点是以单纯的信息和服务发布为主,信息流向比较简单 。 2在电子政务系统中不同行业的政务信息系统在独立运行的 情况下实现有限的数据和信息交换 特点是政府机构之间以及整个部门与企业和社会公众之间 ,在一定的安全框架下,实现数据共享、各类信息的自动交 换。 3以重塑政府职能、实现政府再造为主要特征的政府电子化

9、 阶段 特点是实现政府政务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管理模式的 创新,实现各部门信息和系统应用的高度集成。这阶段的电 子政务应用将业务流程重组和电子政务建设结合起来,实现 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的网络化扩展。 11 第三节第三节 电子政务的基本模式与功能电子政务的基本模式与功能 电子政务所包含的内容极为广泛,几乎可以包括传 统政务活动的各个方面。 根据近年来国际电子政务的发展和中国电子政务的 实践,目前电子政务的主要模式有: l 政府对市民间的G to C模式 l 政府对企业间的G to B模式 l 政府与雇员间的G to E模式 l 政府部门与政府部门间的G to G模式。 12 一、一、G G to

10、to C C 电子政务模式电子政务模式 G to C电子政务是指政府(Government)与公民(Citizen) 之间的电子政务,又称作G2C,是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为公 民提供各种服务。 G to C电子政务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目前主要的 应用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1. 电子身份认证系统 2. 社会保障服务系统 3公民信息服务与电子民主管理系统 4电子医疗服务系统 5电子就业服务系统 6. 教育培训服务 13 二、二、G G toto B B 电子政务模式电子政务模式 G to B电子政务指政府(Government)与企业 (Business)之间的电子政务,又称作G2B。 企业是国民

11、经济发展的基本经济细胞,促进企业发 展,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是各级政府 机构共同的责任。 对政府来说,G to B电子政务的形式主要包括以 下几种: l政府电子化采购 l电子税务系统 l电子工商行政管理系统 l电子外经贸管理 l综合信息服务系统 14 三、三、G G toto E E 电子政务模式电子政务模式 G to E电子政务是指政府(Government)与政府公务员(即政府雇员 )(Employee)之间的电子政务,又称作G2E。 G to E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内部电子化管理的重要 形式,也是G to G、G to B和G to C电子政务模式的基础。 G

12、 toE电子政务主要是利用Intranet建立起有效的行政办公和员工管 理体系,为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公务员管理水平服务。 具体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公务员日常管理 如利用网络进行日常考勤。出差审批、差旅费 异地报销等,既可以为公务员带来很多便利,又可节省领导的时间和精 力,还可有效降低行政成本。 2电子人事管理 包括电子化的招聘、电子化的学习、电子化的沟 通等内容。 G to E电子政务的形式不一而足,主要应从不同政府部门需求的实际 出发,探索具体可行的电子化管理方式。 15 四、四、G G toto G G 电子政务模式电子政务模式 G to G电子政务即政府(Government)与政

13、府(Government)之 间的电子政务,又称作G2G,它是指政府内部、政府上下级之间 、不同地区和不同职能部门之间实现的电子政务活动。 G to G模式是电子政务的基本模式,具体的实现方式可分为 以下几种: 1. 政府内部网络办公系统 2电子法规、政策系统 3电子公文系统 4电子司法档案系统 5电子财政管理系统 6垂直网络化管理系统 7横向网络协调管理系统 8城市网络管理系统 从上面概括的应用方面来看,传统的政府与政府间的大部分政务活动 都可以网络技术的应用高速度、高效率、低成本地实现。 16 第四节第四节 电子政务系统的结构电子政务系统的结构 本节内容: 一、电子政务系统的体系结构 二、

14、电子政务系统的网络结构 17 第四节第四节 电子政务系统的结构电子政务系统的结构 电子政务是一项覆盖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型、复 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实现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从 政府信息发布、政府网上服务到政府部门间及政府 部门内的信息共享和网络办公,需要不断发展的信 息技术作为保障。 电子政务目标在于建设一个国家电子政务体系 ,将现有的和即将建设的各个政府网络和应用系统 连接起来,统一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做到互联 互通,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政务服务平台。 18 一、电子政务系统的体系结构一、电子政务系统的体系结构 -1 -1 电子政务系统是为电子政务活动提供实现手段和保障支持的计算机网络软硬 件平台

15、,包括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电子政务应用服务平台及提供上下衔接的 电子政务中间件平台等。 电子政务网络平台: 保障中央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业务系统互联互通的计算机网络通信平台。对政 府内部,政务网络平台为实现同层次和上下级政府间资源共享、信息应用、 信息交换提供统一的安全、保密网络平台;对政府外部,该平台实现将沟通 政府和公众之间的联系,是政府向社会发布信息、提供信息服务的统一平台 。 电子政务应用服务平台: 指在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建立的政务综合应用服务平台。该平台实现 资源共享、信息应用、信息交换、应用服务等功能,为各级政府、公务员、 公民和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 在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电子政务应

16、用服务平台之间,需要使用适于电子政 务的中间件在不同的平台之间共享资源。 通过中间件平台标准的程序接口和协议,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可以实现不同 硬件和操作系统平台上的数据共享和互操作应用。 19 一、一、电子政务系统的体系结构电子政务系统的体系结构 -2 -2 电子政务标准支持体系 电子政务统一安全体系 数据资源 数据访问、转换、提取、过滤、综合 跨平台的消息通信、事件管理、流程控制等 互联网政府外网政府内网 软硬件基础设施 网络、 系统层 面向政务工作的领域应用框架 政务应用 系统 业务管理 系统 协同工作 决策支持 数据 访问层 信息 交换层 应用层 图13.1 电子政务系统体系结构 20 一、电子政务系统的体系结构一、电子政务系统的体系结构 -3 -3 网络、系统层即电子政务网络平台 它提供电子政务系统网络通信和系统服务。 服务器、存储设备等基础硬件由网络传输介质和网络设备连接起来,形成 了整个网络骨架,即网络层; 硬件设施配以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