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急性失血性休克急诊液体复苏教程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7184283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11.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继续教育:急性失血性休克急诊液体复苏教程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继续教育:急性失血性休克急诊液体复苏教程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继续教育:急性失血性休克急诊液体复苏教程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继续教育:急性失血性休克急诊液体复苏教程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继续教育:急性失血性休克急诊液体复苏教程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继续教育:急性失血性休克急诊液体复苏教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继续教育:急性失血性休克急诊液体复苏教程(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急性失血性休克急诊液体复苏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刘骏达 2012.12 急性失血性休克-创伤最常见 意外灾害导致也无处不在!12.4 急性失血性休克急救:分秒必争! 消化道大出血、产科出血 背 景 我国每年发生创伤患者约350万 Shock 2006;28:322-331 创伤所致死亡中1/3是由急 性失血性休克引起 急性失血性休克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 症,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紧急状态,也 是休克最常见类型。 急性失血性休克早期死亡率随时间延长急剧升高 急诊208例失血性休克的患者(BP90mmHg),就诊2h内死亡率为31%,就诊2-24h内死亡率为31%,24h后死 亡率为56%,存活率

2、仅为46%。研究提示,创伤失血导致的低血压患者死亡率极高。 0 20 40 60 10 30 50 2h06h4h10h8h20h12h24h22h24h后 31% 56% 死 亡 率 % 45% The Journal of trauma 1998,45(3):545-9. u急性失血性休克临床病情变化迅速,死亡率较高 u急性失血性休克病理生理表现复杂 如果不及时控制出血和补充有效循环血量,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 合征(MODS)等临床综合征 急诊科面临更多挑战: 背 景 低血容量、炎性反应 是急性失血性休克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 导致休克早期第一死亡高峰: 休克0-2h内早期死亡率可31%2

3、 严重低血容量、微循环障碍 导致休克后早期第二死亡高峰: 休克2-24h内早期死亡率增加到45%2 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 急性失血性 休克 多器官功能 障碍综合征 死亡 The Journal of trauma 1998,45(3):545-9. 临床抗休克认识的变化临床抗休克认识的变化 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提升血压被作 为休克治疗的主要目标,为此常常大量使 用升压药物。 临床抗休克认识的变化临床抗休克认识的变化 20世纪60年代,休克的微循环学说被提出, 按照这个学说,休克更关键的损害是发生在微 循环,因此复苏不再以提升血压为惟一目标, 而是更注重微循环的改善(以654-2为

4、代表) 。 80年代又明确地提出了休克的实质是细胞缺 氧的概念,复苏应以纠正细胞缺氧为目标。 临床抗休克认识的变化临床抗休克认识的变化 80年代末,人们更进一步认识到,整体血 流动力学监测不能准确地反映局部组织器 官的氧代谢情况,强调以纠正局部器官缺 氧为复苏治疗的终极目标。 90年代以后,随着与脓毒症和MODS斗争的 深入,人们把认识和治疗休克的目光投射 到如何预防和消除休克所诱发的炎性介质 释放中。 急性失血性休克的院外急救原则 u1.针对病因止血 u2.有效的液体复苏 u3.快速转运 急性失血性休克急诊的抢救流程 快速评估 紧急处理 液体复苏 快速转运至条件较好的EICU或 医疗机构 高

5、级脏器功能支持 病情再评估 应应急医疗医疗 服务务体系 (EMSS) 院外急救 重症加强监护室 急诊室抢救室 急诊科是急性失血性休克的第一战场 呼救网络 失血量的评估 失血的分级(以70kg为例):HR! ATLS Student Manual Chicago: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2004. u出血未控制的失血性休克患者,早 期可采用限制性复苏,收缩压维持在 80-90 mmHg; u出血控制后进行积极容量复苏 u颅脑损伤的失血性休克患者、老年患者及高血压 患者应避免限制性复苏 现场即刻液体复苏的策略 二 液体复苏时机与方法二 液体复苏时机与方法 即刻复

6、苏(正压液体复苏:必要加压) 是以最快的速度,争取在短时间内恢复有 效循环血量,维持重要脏器的灌注,防止 休克的进一步发展,是休克液体复苏传统 的方法及临床措施。 即刻液体复苏时机与方法即刻液体复苏时机与方法 快速扩容是否及时对休克病人的预后有重要影响 在30min内纠正低血压,使血压达到80mmhg以上者,其 死亡率仅为12,液体复苏“黄金30min” 30min后才给予纠正者,死亡率可达50。 过度的液体复苏的危害过度的液体复苏的危害 1.在彻底止血前,超常补液会造成血压升 高,加重出血; 2 .血液过度稀释,不利于止血或使已形成 的凝血块脱落,易引发再出血; 3.造成肺水肿、肺间质水肿,

7、不利于氧的 弥散; 4 .血液过度稀释,血红蛋白降低,不利于 氧的携带和运送等。 即刻液体复苏目标即刻液体复苏目标 平均动脉压MAP 5060mmHg作为指导补液量和 速度的标准,可能比较适宜于大多数较年轻的出 血性休克病人, 但不适宜于合并颅脑损伤的多发伤患者、高血压 患者和老年患者。 (MAP舒张压1/3脉压差 70105mmHg ) 监护 仪可直接读数 出血未控制的早期液体复苏:早期液体复苏:控制 性(限制性) 对出血未控制的出血性休克患者,应早期 采取控制性复苏,收缩压维持在8090 mmHg,以保证重要脏器的基本灌注,并 尽快止血。 减少抢救的输液用量,快速(35 min内)恢复失

8、血性休克患者血液动力学,提高患者生存率。 现场液体复苏液体选择策略 急性失血性休克早期采用限制性复苏 小容量复苏(小剂量高渗/高张盐液 ) 复苏液体的选择 等渗 晶体溶液 高渗溶液 高渗高胶溶 胶体溶液 生理盐水 林格氏液 贺斯万汶 明胶 右旋糖酐 晶体晶体 全血 红细胞 血浆 血及血制品血及血制品 胶体胶体 天然胶体天然胶体 人工胶体人工胶体 白蛋白 液体复苏的种类液体复苏的种类 正常血容量 红细胞 水 白蛋白 间隙 内皮细胞 低血容量 严重低血容量时使用晶体 红细胞 水 白蛋白 内皮细胞 晶体液 晶体液 优点 晶体液低廉晶体液低廉 扩容有效(静脉输注后扩容有效(静脉输注后 即达峰)即达峰)

9、 能更好保护肾功能能更好保护肾功能 万一过量能很快在组织和万一过量能很快在组织和 血管之间重分布血管之间重分布 等渗晶体的优缺点等渗晶体的优缺点 缺点 只有一过性血流动力学稳定 组织水肿 增加血管外肺水肿 毛细血管灌注不良 降低组织氧合 扩容时,须输注4到5倍的液体 才能满足血管内容量的扩充 大量输入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 (COP) 7580%输注的液体迅速进入血 管外的细胞间隙 正常肺组织,肺泡腔内空虚( ) 晶体液大量输注导致组织水肿晶体液大量输注导致组织水肿 肺组织水肿,肺泡腔内充满粉染 的水肿液() From H.J. Buhr, DEPT. OF Surgery, CHARIT-UNI

10、VERSITY BERLIN 30 高渗氯化钠高渗氯化钠 7.5%高渗氯化钠(HS) 1.能提高血浆晶体渗透压,将组织间隙和肿 胀细胞内的液体吸入血管床,起到自体扩容 的作用。 2.更能储存血管内血容量及有更好的血液动 力学。 3.250ml相当于2000ml等渗液的复苏效果, 输入失血量的1020即能收到明显的升 压效果。 高渗氯化钠高渗氯化钠 增强正常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 小容量高渗盐液的早期复苏对脑创伤合并 失血性休克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目前提倡小剂量疗法:每次输入2ml/kg, 间隔1520min可重复1次,总量小于 12ml/kg。 高渗氯化钠高渗氯化钠的缺点 1.维持时间短,一般

11、维持2h左右 2.HS浓度过高,用量过大时,可引起高氯 性酸中毒及低钾血症。 3.高渗盐液治疗有活动性出血患者,反而 会使病情恶化。 高渗氯化钠的使用原则高渗氯化钠的使用原则 一般应在休克早期,特别是在院前现场急 救时具有明显的优势, 由于其维持时间有限(2h左右),应及时 补充其他常规复苏液体。 各种液体的特性各种液体的特性 晶体液明 胶白蛋白羟乙基淀粉 60 Da30,000 Da68,000 Da250,000 Da 10 20 min1 2 hr2 4 hr6 18 hr 分子量 扩容扩容效应效应 晶胶之争焦点晶胶之争焦点 晶体优点 扩容有效(静脉输注 后即达峰,但持续时间 短) 能更

12、好保护肾功能 万一过量能很快在组 织和血管之间重分布 价格低廉 晶体缺点 大量才能满足扩容效 果 导致组织、器官水肿 胶体优点 扩容效果好(静脉后5min达 峰) 血管内容量维持时间较长( 数小时) 白蛋白有利于改变sepsis的抗 氧化状态 胶体缺点 降低肾小球滤过率 干扰凝血功能 万一过量,可造成长时间静水 压性肺水肿 高渗高胶溶液 小容量复苏:高渗高胶溶液(7.2%NaCl+ 6%HES 200/0.5)同时兼容 了高渗盐水溶液与等渗晶体溶液的优点 u 使用7.2%氯化钠,同时将其与6%羟乙基淀粉混合。 u 小容量复苏简便易行,扩容效果良好,尤其适用于院前抢救 。 u 对于非控制性出血性

13、休克,应在小容量复苏的基础上,尽快 转运到最近的医疗中心予以救治 小容量复苏 高张盐水使晶体渗透压升高,细胞内液和组织间液移至血管 内,与胶体混合使用可增强扩容作用和延长扩容时间。 小容量复苏 双重作用机制: u 7.2%NaCl高渗溶液提高晶体渗 透压,通过内源性液体转移,促进 组织间液及细胞液进入血管内 u 6%HES200/0.5通过维持胶体渗 透压,可延长液体在血管内的维持 时间。 输注液体 小容量复苏快速、强效恢复有效循环血量 小容量复苏快速、强效恢复有效循环血量,仅需小剂量(250ml)即可达满意扩容效果 羊脾切除失血模型,分别输注林格氏液或高渗胶体溶液30min Anesth A

14、nalg,2001.93: 823-831 0306090120 0 3 2.5 2 1.5 1 0.5 * P7.30 新增指标新增指标-3-3 液体复苏终点标准液体复苏终点标准 液体复苏失败的原因分液体复苏失败的原因分 析析 病情评估应持续在整个治疗过程中 诊断是否正确 液体复苏是否及时 液体的种类、数量、速度等是否适当 原发病是否有效控制 其它因素的干扰 严密监测下进行及时调整 组织灌注不足 要补液! 肺水肿 要利尿! 液体复苏失败的原因分析液体复苏失败的原因分析 尽管大量的争论是在休克的研究领域,但休克治 疗的一些重要观点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1.早期确保呼吸道通畅 2.延迟控制活动性

15、出血增加病死率 3.低灌注救治不充分增加发病率和病死率 4.不合理的复苏能导致原可避免的早期死亡 5.过量的液体复苏也可能产生问题,也可以 说,不受控制的复苏是有害的。 57 如何评判液体复苏是否如何评判液体复苏是否 成功成功 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是临床判断液体复苏程 度的基本依据 液体复苏只是保证治疗过程中的组织灌注, 它不能替代原发病的治疗 组织灌注及脏器功能的改善,才是真正评定 液体复苏成功与否的标准,但必须彻底治疗 原发病,才能保证救治的成功 小 结 急性失血性休克 可控性出血不可控性出血 SBP目标值为 90 mm hg 小容量复苏:羟乙基淀粉 200/0.5氯化钠250ml 充分容量复苏:晶 体+等渗胶体羟乙基 淀粉130/0.4氯化钠 SBP目标值为 70-90 mm hg 小容量复苏:羟乙基淀粉 200/0.5氯化钠(静滴直到 SBP70 mmHg) 序贯 控制出血 后序贯 Thank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