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境与环境保护演示文稿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7181411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167 大小:15.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环境与环境保护演示文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67页
一环境与环境保护演示文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67页
一环境与环境保护演示文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67页
一环境与环境保护演示文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67页
一环境与环境保护演示文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环境与环境保护演示文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环境与环境保护演示文稿(1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 杨永杰编 化艺 04 授课教师 路明义 2006 32学时 l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保护 8 l第二章可持续发展 2 l第三章资源与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6 l第四章环境保护措施 2 l第五章环境污染防治技术 6 l第六章清洁生产 4 l第七章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 2 l第八章绿色技术与绿色产品 2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保护 1.1 环境及其组成 1.2 环境科学 1.3 环境问题 1.4 当今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1.5 我国的环境问题 1.6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1.7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1.8 环境意识 1.1 环境及其组成 1.1.1环境的基本概念 周围的事物 中心事物 1.1

2、.2 人类环境 中心事物人或人类 周围事物(环境要素)生物 和非生命物质 构成人类的生存环境。 有别于其他生物的环境, 人工环境(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自 然 环 境 物质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 能量空气、阳光、引力、地磁力 自然 现象 太阳的稳定 地壳的稳定 大气力量 水循环 水土演变等多种自然因素 地质构造情况 地震、火山情况 海啸 人类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 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物质、能量、信息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l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带根本性的。人类要改善环境,都必须以自然环境为 其大前提,谁要是

3、超越它,势必一事无成。 人工环境 l人类活动形成的 l环境要素 l物质 l能量 产品 l精神 l人与人之间关系( 上层建筑) l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指出:“本法 所称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 、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名胜古迹、风 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 居住区等。” l新的环境概念 198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理事会恃别 会议的决议中指出:“经济文化发展计划必须慎重考 虑到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中各个组分和各 种反应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一个部门的 有利行动,可能会对其他部门引起意想不到的损害” ,并指出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必须考虑到“环 境系统的稳定性的极限”,

4、1.1.3 环境的分类 l分类原则 l环境范围的大小 l环境的主体 l环境的要素 l人类对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的功能 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 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自然环境要素水、大气、生物、岩石、土壤 人工环境要素 1.1.3 环境的分类 q按空间范围 l居室环环境 l院落环环境 l村落环环境 l城市环环境 l区域环环境 l全球环环境 l宇宙环环境 1.1.3 环境的分类 q按环境要素:社会环环境和自然环环境。 l自然环境要素 l大气环环境 l水环环境(海洋、湖泊、河流等环环境) l土壤环环境 l地质环质环 境 l生物环环境(包括森林环环境、草原环环境等) 1.1.3

5、 环境的分类 q按人类对环境利用或环境功能: l聚落环境(如村落环境、城市环境) l生产环境(工厂环境、矿山环境、农场环境等) l交通环境(机场环境、港口环境、车站环境、道路环境等) l文化环境(学校及教育区、文物古迹、风景游览区、自然保护区等) 1.1.3 环境的分类 q按环境的范围由近及远 把自然环境理解为由近及远和由小到大的有层次的系统 1)聚落环境(聚居的地方与活动的中心) l院落环境:竹楼、蒙古包、窑洞、四合院、机关大院、大专院校 l村落环境:农业人口-农村、渔村、山村 l城市环境: 40%的人口,1%陆地 1.1.3 环境的分类 q按环境的范围由近及远进行的分类 2)地理环境 l围

6、绕人类的自然现象的总体。位于地球的表层层,岩石圈、水 圈、土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制约约、相互渗透、相互转转化 的交错带错带 上, 厚度约约1030千米。能量的交锋带锋带 。 l三个特点: 有地球内能、太阳外能,并在此相互作用; 构成人类类活动动舞台和基地的三大条件:常温常压压的物理条件 、适当的化学条件和繁茂的生物条件; 直接影响着人类类的饮饮食、呼吸、衣着和住行。 l新概念: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环境是人类类的社会 、文化和生产产生活活动动的地域组组合,包括人口、民族、聚落、政治、社 团团、经济经济 、交通、军军事、社会行为为等。在地球表面构成的圈层层称为为人文 圈、或社会

7、圈、智慧圈、技术术圈。 1.1.3 环境的分类 q按环境的范围由近及远进行的分类 3)地质环境 l地理环境中除生物圈以外的其余部分。 它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矿物资源。 1.1.3 环境的分类 q按环境的范围由近及远进行的分类 4)宇宙环境 l地球大气圈以外的环境。人类进入空间活动的年代以后(不足 50年)人和飞行器在太阳系内飞行触及到的环境。1957年人造 卫星;1961年载人;1962年金星探测器;1966年月球软着陆; 1969年太空人登月;1972年金星软着陆;1975年带生物的飞行 器在火星软着陆;1977年飞过木星上空;1979年飞过土星。现 已离开太阳系。2004年,“勇气号”、“机

8、遇号”在火星表面 。 l几近真空。金星、木星大气层浓密,金星气压为地球的90倍, 但缺氧而富CO2、H2、He、CH4和NH3;水星大气稀薄,白天427 ,夜间-173;金星465485。条件极为恶劣。 1.1.3 环境的分类 l区域环境:湖、河、江海、沙漠、山地、平原 l 以及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等 l生境(生存环境):种群能有效地利用周围能源而得 l 以良好生长和发育的环境就是生境 l小环境:生活的小环境;植物的小环境 l微环境:微生物所处生境被称为微环境。 l内环境:生物体内的环境:植物的细胞空腔、气孔、气室都 l 是植物的内环境。维持内环境的正常平衡就能促进 l 生命的发展;相反,

9、内环境的平衡失调,将导致生 l 物死亡。 1.1.4 环境的特性 l整体性与区域性 l变动性与稳定性 l资源性与价值性 l有限性 l不可逆性 l隐显性 l持续反应性 l灾害放大性 q整体性与区域性(空间域) l整体性:环环境的各个组组成部分和要素之间间构成了一 个系统。人与地球环环境是一个整体,地球的任一部 分,或任一个系统统,都是人类环类环 境的组组成部分,存在 着紧紧密的相互联联系、相互制约约关系。局部地区的环环 境污污染或破坏,总总会对对其他地区造成影响和危害。 所以人类类的生存环环境及其保护护,从整体上看是没有 地区界、省界和国界的。 l区域性:环环境整体特性的区域差异。不同区域的环环

10、 境有不同的整体性。例如,城市环环境与农农村环环境、 水网地区环环境与干旱地区环环境等就各有不同的具体 特性。 q变动性与稳定性(时间域) l变动性:在自然的和人类类社会行为为的作用下 ,环环境的结结构和状态态始终终处处于不断变变化之中 。 l稳定性:环环境系统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调节 功 能。变变化不超过过一定限度时时,环环境系统统可以 借助于自身的调节调节 功能使这这些变变化逐渐渐消失 ,结结构和状态态得以恢复。 l人类类社会必须须自觉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为,使之与环环境自身的变变化规规律相适 配、相协调协调 ,以求得环环境向着更加有利于人类类社会生存发发展的方向变变化 。 q资源性与价值性

11、 (功能域) l资源性:环境整体及其各组成要素都是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的资源 l物质 生物资源、土壤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 l能量 l环境状态 环境系统的外在表示。 l 如同样是海滨地区,有的有利于 发展滩涂养殖,有的则利于发展港 l 口运输。同样是内陆地区, 有的利于发展旅游,有的则利于发展工 l 业;有的利于发展市 镇,有的则利于发展疗养地等。 l 对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的条件不同,从而将影响到人类对 生存 方式和 l 发展方向的选择,所以说它也是一种资源。 l价值性:和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之间客观存在着一定的特定关系 l生存价值: 生存(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 l发展价值:提高人类生活水平

12、 l生态价值:生态环境条件 l文化价值:人类精神文明的需要 q有限性 l稳定性有限,资源有限,容纳污染物质的能力有限, 或对污染物质的自净能力有限 l本底值未受到人类干扰的情况下,环境中化学元素及物质的和 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l环境容量环境对于进入其内部的污染物质或污染因素,具有 一定的迁移、扩散和同化、异化的能力。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 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l环境自净污染物质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将引起一系列物 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变化,而自身逐步被清除出去,从而环 境达到自然净化的目的 l环境污染人类发展活动产生的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 的量,超越环境容量

13、或环境自净能力时,就会导致环境质量恶 化,使环境失去原有功能 q不可逆性 l环境系统存在两个过程:能量流动 和物质循环。后一过程是可逆的, 但前一过程不可逆,因此根据热力 学理论,整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l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利用物质循环 规律,可以实现局部的恢复,但不 能彻底回到原来的状态。 q隐显性 l除了事故性的污染与破坏(如森林大火, 农药厂事故等)可直观其后果外,日常的 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对人们的影响,其 后果的显现,要有一个过程,需要经过 一段时间。如日本汞污染引起的水俣病 ,需要经过20年时间才显现出来;又如 DDT农药,虽然已经停止使用,但已进 入生物圈和人体中的DDT,还得再经过

14、 几十年才能从生物体中彻底排除出去 q持续反应性 l环境污染不但影响当代人的健康, 而且还会造成世世代代的遗传隐患。 目前中国每年出生有缺陷婴儿约300 万,其中残疾婴儿约30万; l历史上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 周朝森林53%),至今仍给炎黄子孙 带来无尽的水旱灾害。 q灾害放大性 l某方面不引人注目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经过环境的作用以后, 其危害性或灾害性,无论从深度和广度,都会明显放大。 l上游小片林地的毁坏,可能造成下游地区的水、旱、虫灾害; l燃烧释放出来的SO2、CO2等气体,不仅造成局部地区空气污染 ,还可能造成酸沉降,毁坏大片森林,大量湖泊不宜鱼类生存 ; l温室效应,使全球气

15、温升高,冰帽溶化,海水上涨、淹没大片 城市和农田。 l大量生产和使用氟氯烃化台物,破坏了大气臭氧层,不仅使人 类皮癌患者增加,而且太阳光中能量较高的紫外线杀死地球上 的浮游生物和幼小生物,断了大量食物链的始端,以致有可能 毁掉整个生物圈。 1.2 环境科学 l1.2.1 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科学 l1.2.2 环境科学的特点 l1.2.3 环境科学的任务 l1.2.4 环境科学的分科 1.2.1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科学 人类发展 环境问题 解决 环境科学 l是研究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科学,是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 社会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学。 l20世纪50年代,环境问题出现。各种学科的科学家在各自学 科基础上探讨环境问题的答案。产生新的分支。如化学产生 环境化学;环境地学和环境生物学、环境医学、环境工程学 l70年代,汇集成独立的、内容丰富的、领域广泛的新兴学科 l总的趋势是向微观和宏观,广度与深度等多方向、多层次发 展。微观小到分子、原子数量级; l宏观大到全球和宇宙空间; l广度到人类生存的各个方面,各行各业; l深入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社会环境学人类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社会学如何利用社会活动保护环境 自然环境学自然环境要素对人类影响(大气环境学) 环境自然学(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