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统一后的东西德 心中的柏林墙终将倒掉.doc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7180605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穿越统一后的东西德 心中的柏林墙终将倒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穿越统一后的东西德 心中的柏林墙终将倒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穿越统一后的东西德 心中的柏林墙终将倒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穿越统一后的东西德 心中的柏林墙终将倒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穿越统一后的东西德 心中的柏林墙终将倒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穿越统一后的东西德 心中的柏林墙终将倒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穿越统一后的东西德 心中的柏林墙终将倒掉.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穿越统一后的东西德 心中的柏林墙终将倒掉-历史论文穿越统一后的东西德 心中的柏林墙终将倒掉文、图 叶克飞 “May I help you?”这是我在慕尼黑街头听到次数最多的一句话。慕尼黑人几乎热情到了你不用主动开口问路的程度,只要你拿着地图或者攻略书站在街上,旁边的人都会一脸急切地看着你,盼望着你向他们问路,而且总有人难耐等待之苦,直接凑到你身边,微笑着用一口极动听的英文询问你是否需要帮忙。那一张张凑过来的笑脸,眼神都无比纯净,宛若孩子。 慕尼黑人的普遍英文水准是我在旅途中所见最高的,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少年,都有一口十分标准的英语。相比之下,德累斯顿和魏玛等前东德城市的英语普及率

2、显然有差距。这仅仅是众多差异中的一个,一度成为“隐形柏林墙“依然存在的佐证“隐形柏林墙”是我亲身接触德国之前常常听闻的一个概念,指两德统一后,人们心中的隔膜仍未消除,东西部的经济、文化仍有巨大差异。 如果从表象来看,统一后的德国极其完美,它完成了一件人类史上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而且一路向好。曾在东德统治下沉寂的德累斯顿、魏玛,重新成为德国的文化重镇,柏林充满活力,还有美丽的埃尔福特,幽静和繁华竟然兼具,与德国其他州首府城市几乎无异。 但飞速发展的经济真的能抚平意识形态的创伤吗?曾有人说,因为极权主义对思想、自由的禁锢,往往会制造一代无知且无畏的群体,他们又会在教育中影响自己的下一代,因此,唯

3、一能抚平这种政治创伤的就是时间不止一代人的时间。 旅途中的观感不断改变着我的思维,旅途结束之际,我的结论变成了这样:也许,人们心中的那道隐形柏林墙依然存在,但它终将消失,而且,这个时间不会太长。 西柏林落寞优雅 东柏林繁华嘈杂4 月初的柏林乍暖还寒,我抵达之前那天还下过小雨,阳光正努力穿过乌云。从由2711 根灰色碑柱组成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中间穿过,拐个弯便到了著名的勃兰登堡门和菩提树下大街。 勃兰登堡门是柏林的地标。它建于1789 年,见证了普鲁士及之后的德意志帝国的兴衰,见证了欧洲的繁荣与动荡。 在以柏林墙分隔东西德的年代里,勃兰登堡门前的菩提树下大道属于东柏林。这条数百年历史的老街道,

4、一度在二战中损毁严重,两侧建筑多为后日重建,其中不少建筑宏大庄严,都是社会主义时代的产物。著名的洪堡大学也在这条路上,它创办于1810 年,一度是德国的学术中心,费希特、黑格尔、叔本华、本雅明、爱因斯坦以及马克思都是这所学校的毕业生。二战结束后,因为不满苏联压迫,部分师生出走西柏林,成立了柏林自由大学。 在洪堡大学前方不远处,是368米高的电视塔,与古朴庄严的柏林大教堂交织,显得有些突兀。它原本是前东德的国家电视台,曾经是东德进行对内对外宣传的最权威渠道。很可惜的是,对外,它没有能够让西方世界乖乖归顺,对内,它也没有能够永远地蒙骗人民。 除了柏林大教堂、博物馆岛、倍倍尔广场等之外,与柏林大教堂

5、隔施普雷河相望的东德博物馆也是柏林的必游之地。这里有上万件展品,为了重现昔日东德人的生活,展墙大多采用抽屉展柜的形式,可以随意拉开,部分区域还复原了东德家庭生活,你可以进厨房,可以坐在沙发上看神似CCTV的东德新闻,可以打开东德家庭的衣柜和酒柜随便翻看当然,门口的特拉比汽车也可乘坐,那是一款始终没有改变造型的东德家用车型,当年的东德民众得预订几年才能拿到车。这款在柏林墙倒塌后被嫌弃的车型,动力广遭诟病,甚至有这么个笑话如果你想让特拉比的时速超过100 公里,那唯一办法就是将它推下悬崖。 与很多人想象有异,如今的东柏林部分区域,比原先的西柏林更为繁华。比如曾经见证血泪的波茨坦广场,如今成了柏林电

6、影节的举办地,也布满了各种充满现代感和创意元素的建筑,比如日本人投资的索尼中心、德国国铁总部、戴姆勒大楼等。两德统一后,德国政府在柏林东部兴建了不少商业区,并拆除大量赫鲁晓夫式建筑,复原昔年的历史风貌。 相反,西柏林的运气不太好。它一度是东德人心目中的天堂,但在西德,它却一度险成废弃之地。它甚至没有赶上德国的经济腾飞期,因为许多人担忧它被墙外的东德威胁,被苏联占领,因此富人纷纷移居,大企业也纷纷离开,房价和物价极低。两德统一后,因为财政的倾斜,西柏林仍然一度受到漠视。 如今的柏林街头,与德国其他城市一样,最常见车型是大众,本土生产的宝马和奔驰也十分常见。但说起自驾感受,则与慕尼黑大异。在慕尼黑

7、开车,路上的车规矩,人也规矩,车辆互相礼让,在人行道前礼让行人,行人也绝不会横穿马路。但柏林这个号称“欧洲最具活力首都”的城市,给我的第一印象却非如此。 驾车进入柏林的那天下午,我先是惊诧地听到了一些汽车喇叭声,途中又见到一家三口和两个老人相继横穿马路在向以“中国式过马路”著称的祖国大陆,这种情形数不胜数,可在欧洲,却是我头回见到。 当晚,我在柏林街头游荡,看着路旁新旧交杂的建筑时,才突然想到:白天初入柏林所经过的那一段路,两旁颇为整齐划一的火柴盒式建筑,不就是前苏联的赫鲁晓夫式建筑风格吗?换言之,那一带是前东德区域,也是各种旅行攻略上对游客谆谆告诫,切不可轻易前往的“危险地带”。 柏林墙倒塌

8、后,东德人用上了西德产的汽车、喝上了西德产的咖啡,但当年在经济和文明上的差距,似乎仍未能填补。 如果是跟着旅行团走马观花,你很难发现这种差异,唯有自驾车、步行于大街小巷等零距离的接触方式,你才会意识到这些微妙的不同。 德累斯顿:工业坠落 古城复兴 德累斯顿也许是两德统一后变化最大的东德城市,当年工厂林立,如今却俨然昔日王城。只是古城周边仍有一些赫鲁晓夫式“火柴盒”,一个个小窗子拘谨呆板,与如今的德累斯顿似乎格格不入,但又无法完全消失。站在德累斯顿街头看地图找攻略,也不会有人像慕尼黑人那样主动过来帮助。 古代的德累斯顿曾是萨克森选帝侯的宫廷所在地。相比好战的普鲁士,曾是德国文化中心的萨克森向以雍

9、容典雅著称,德累斯顿也因此有“易北河畔最美城市”、“易北河畔的佛罗伦萨”之称。1945年2 月13 日,二战已近尾声,并非军事重镇的德累斯顿却突然遭遇盟军轰炸。城中居民连逃跑都来不及,几万人葬身火海,八百年古城沦为废墟。德国文学家豪普特曼曾说:“谁如果不会流泪,就来看看被炸后衰败的德累斯顿。”如今所见的茨温格宫、圣母大教堂、杉普歌剧院等均为战后重建。 从这些非凡建筑的外表来看,你无法相信它们是近年重建的产物。古朴的外观、斑驳的墙身,那些被烧过的黑色痕迹,更分明记录了曾经的战火。可是,它们偏偏就是重建而成,其中曲折令我咋舌。 东德时期,德累斯顿一度“转型”。东德政府醉心于“社会主义建设”,将德累

10、斯顿建造为一个工业城。当然,它原本就有着深厚的工业基础和传统,在二战前,德累斯顿就是德国相机、钟表制造和高级食品的生产中心,是德国最发达的工商业城市之一。 两德统一后,德累斯顿古城的复建成为可能,并于1994 年正式动工。严谨的德国人用最艰难却也最让人尊敬的方式完成了这次复建,圣母大教堂的重建尤其值得称道,甚至堪称神话。他们在巨大的废墟上,将一块块砖瓦测量、拍照、鉴别、分类并复位,不足部分以新材料补充,人们称这一工程为“世界上最大、最难的拼图”。2005 年10 月30 日,重建的圣母大教堂完工。在教堂的67 米高处,有一个平台,可供人观景。这座古城没有高层建筑,因此观景台可一览城市风光。据说

11、,德国前总统科勒在落成仪式的致词中,对豪普特曼60 年前的名言给予了补充:“谁如果失去了信心,就来看看重建后的圣母大教堂!” 我的晚餐地点就在圣母大教堂前的一家餐厅,这里餐厅和咖啡厅云集,大都很热闹。尽管圣母大教堂、茨温格宫等都已复建完成,但旁边仍有工地,偌大的工地未来不知会变成何等模样。德累斯顿曾经彷徨。东德曾引以为傲的工业,被西方世界视为“低效率”,逐步遭遇淘汰。作为前东德工业中心,德累斯顿受影响最大,失业率一度高达30%,在德国排名第一。当然,高失业率不能全归咎于制造业的衰落,因为高福利制度,许多前东德人选择了主动失业,坐吃福利。 曾经在封闭的社会主义世界里充满优越感的东德人,在获得了梦

12、寐以求的自由后,突然发现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东西在西部同胞眼中一文不值,巨大的心理落差显然不是统一后的福利倾斜可弥补。 离开德累斯顿时,我经过了鲁多尔夫 哈比格足球场,这是德累斯顿队的主场。记得我刚刚开始看球时,德累斯顿队还在德甲,几年后,这支球队降级,一蹶不振。 它的全称是德累斯顿迪纳摩队。以“迪纳摩”三字为队名的球队很多,如基辅迪纳摩、布加勒斯特迪纳摩、莫斯科迪纳摩等,它们都来自前东欧。在斯拉夫语系里,它意味着秘密警察的控制。最先提出建立迪纳摩俱乐部的是契卡(即全俄肃反委员会,克格勃前身)创始人捷尔任斯基,之后东欧各国纷纷效仿,球队均从属于国安部门。除迪纳摩外,前东欧足坛还有代表劳动组织的“

13、斯巴达”(如布拉格斯巴达、莫斯科斯巴达等)、从属铁路部门的“火车头”(如莫斯科火车头)、从属于军队的“中央陆军”(如莫斯科中央陆军、索菲亚中央陆军等)。中国球迷也能在本土找到相应的例子,比如当年的八一队,曾被誉为“中国阿贾克斯”的天津火车头队等。 两德统一后,这些前东德球队失去了支撑,也失去了特权,面对高度的市场化,它们的坠落不可避免。 魏玛:文化中心的重来 在我的计划中,魏玛是旅途必经一站,甚至是核心一站。筹划路线时,我曾舍弃过许多地方,魏玛却始终与捷克布拉格、匈牙利布达佩斯并列,毫无被舍弃之虞,甚至许多行程还是专门为其而设,不惜走远路。 魏玛只有六万多人口,城市极小,却是德国昔年的文化中心

14、。1547年,它成为萨克森魏玛公国的都城。1708 年到1717 年间,巴赫在此生活并创作,李斯特在此担任宫廷乐长。1775 年,26 岁的歌德来此居住,巨著浮士德在此完成。席勒也两度在此生活,并在此写出剧本威廉 退尔。哲学家尼采于1900 年去世于此一战后,德国国民议会在魏玛制订了第一部共和宪法,即魏玛宪法,并依此成立了魏玛共和国。14 年后,希特勒上台,魏玛共和国灭亡。1937 年,希特勒在魏玛建起了布痕瓦尔德集中营,是德国境内最大的法西斯集中营。如今的魏玛,宁静秀美,正如当年安徒生所说,“魏玛不是一座有公园的城市,而是一座有城市的公园。” 古城在东德时代曾一度凋零,两德统一初期,也曾有人

15、慨叹它的破败。但如今走入小城,却能看出繁荣与光鲜,在宁静中透出活力。各时代的建筑粉刷一新,在阳光下宛若童话。广场旁的草地上,孩子在奔跑追逐,年轻人席地看书,一如大多数的欧洲城市。 我之所以在意年轻人的数量,是因为两德统一初期,魏玛作为中部小城,一度成为暮气之城,年轻人纷纷去西部谋生。仅剩老人留守的魏玛,只能靠旅游和国家拨款维系。这也是前东德地区的普遍现象,年轻人们带着梦想出发,城镇乡村因此凋敝。 如今的魏玛重新成为德国的文化重镇。歌德故居就在我所住酒店旁边。我还去了席勒故居,并在那条石板路林荫大街的一家餐厅里吃饭。服务员很年轻,却操着一口不比我好的蹩脚英文,这是在慕尼黑见不到、但在前东德地区很平常的情况。 不过,即使魏玛人的英语普遍如我一般蹩脚,但我在魏玛并未感受到预期中的戒意据说,在前东欧国家,因为曾经的极权统治,无孔不入的监视和举报,人与人之间充满戒备,这种心态很难消失。作为一个注定走马观花的游客,我倒未感受到这一点,无论是在魏玛,还是在捷克、斯洛伐克以及匈牙利。 当日傍晚,我在古城的街巷中游荡,游客渐散,小城变得静寂。我特意走向郊外的居民区。清一色的德式庭院,让从小在青岛长大的我十分亲切。小楼大都经过粉刷,在黄昏暗蓝色的天空下显得秀美,一栋小楼大抵有两三户人家,也有一家独占的情况。门口或院内停放的车子都相当朴实。长长的街上再无旁人,大家都早早归家了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