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木无根 真情为本——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人文标签”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71804 上传时间:2017-06-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浮木无根 真情为本——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人文标签”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浮木无根 真情为本——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人文标签”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浮木无根 真情为本——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人文标签”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浮木无根 真情为本——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人文标签”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浮木无根 真情为本——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人文标签”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浮木无根 真情为本——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人文标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浮木无根 真情为本——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人文标签”(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浮木无根 真情为本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人文标签”摘 要:在新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我们许多一线的教师往往只看到人文内涵,想不断地深入挖掘,殊不知,这正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给文本贴“标签” 。这种取悦于评课者、向评课者献媚的行为严重制约了语文课堂良性发展。关键词:工具性; 人文性; 鸡肋Abstract:In the new reform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many teachers often just see the humanity meaning and want to dig deeply and continuously. However, they te

2、nd towards an extremeattaching a “label” to the text. This action, which pleases and flatters the evaluators, restricts the sound progress of Chinese classes.Key words:Instrumental; humanity; chicken ribs近来,笔者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的一堂扎实、质朴的语文课,顿觉倍感清新。薛老师所执教的是三年级的槐乡五月 ,从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中,我们领略到了槐乡的美与孩子们的天真可爱。虽无多媒体课件

3、辅助,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虽无过多的华丽辞藻,却让人如沐春风,这就是语文课堂人文魅力。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 语2文教育界把“语文” 、 “语文学科”视为工具由来已久,自新课程以来, “人文”一词在各家学说之中都推崇直至。 “人文”一词的解释,中西有别,古今有别,但无论古今中外,有一点是共通的,即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教化与全面发展。 不可否认,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关怀,对于学生思想情感熏陶感染的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课程的专家们也一直在强调:语文

4、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不是截然分开的,二者是硬币的正面和背面的关系,即“一体两面” ,缺一不可,没有离开“人文性”的“工具性” ,也不可能有离开“工具性”的“人文性” 。一、浮而不实,误“解”人文。我们从苏教版教材来看,编者所选入的一些课文大都是一些人文内涵十分丰富、深刻的文章。然而,现在我们许多一线的教师往往只看到教材的人文内涵,想不断地深入挖掘,殊不知,这正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给文本贴“标签” 。在一些所谓的“新课堂”上,“人文”成了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标签:不分文体,不分课型,不分具体内容,不分授课时段,时时处处均标榜“人文” ,好像不如此,就不足以体现语文的“人文性” ;有的教师

5、口口声声不离“人文”,唯恐听课者(关键是评课者)不知道他的课“富含人文因素,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日前,笔者听了一节四年级苏教版国标本的语文课李时珍夜宿3山寺 ,教者整堂课都在跟学生讨论“你觉得李时珍寻访药材苦不苦?”学生的回答星星点点,一鳞半爪,有“摸得着老师心思”的学生虽能结合课文内容,择其要点,但教师却没有一次让学生“沉入文本,带着理解再读读课文,体会中华文字的魅力与蕴涵” ,蕴藏在文字间的睿智、激情早就被“分析”得无影无踪。课后与教者再次交流探讨,被告之“这就是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 ,让学生主动探讨本课的人文主题呀!”试问,一节语文课从头至尾连“读”都不需要,学生如何能从字里行间感悟

6、母语的魅力,学生又能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来体悟文本中李时珍的“人文精神” 。这是语文课吗?二、揭开“标签” ,探寻真情。古人云 “鸡肋,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若教师为强调“人文”而在课堂上强贴“标签” ,那岂不“食之无味” 。其实, “人文性”本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之一,挖掘字里行间的“人文因子” ,联系生活,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育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公开课贴上“人文标签” ,实际上正反映了执教者真正关注的并不是作为学习者的“人” (学生)的情感需要,关注的是给自己打分的评课的“人”(评课者)的印象分。新课程强调,教师要从关注知识本身转移到关注学习者本身,而贴“人文标签” ,正是执教者对学

7、生缺少“人文关怀”的表现,是取悦于评课者、向评课者献媚的行为。当然,评课者并不一定领这个情。 因此,笔者认为此类虚情假意“人文标签”岂之“毫不可惜” 。语文教学是一个“熏陶” 、 “感悟” 、 “体验”的过程,一篇好课文4不“读”怎能从中学到扎实的文化知识,不“读”又怎能体会到其中带给我们的人文关怀?薛老师在课堂上就十分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师:你觉得槐乡美吗?生(异口同声):美师:真的美吗?(指名说)生 1:美!师:那你来读一读,读出一幅幅画面来,让大家都感受一下槐乡的美!生 1 美美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薛老师在美读之前,对槐乡的美已通过课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使学生有了初步的感受,再通过激发学

8、生对美的情感需要,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槐乡的美,同时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这难道不是对孩子们对“槐乡美如画”这一人文内涵的最好诠释吗?三、真情所在,人文所依。前不久,笔者听了一堂”无情”的课。 天鹅的故事是苏教版第八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文中通过一位俄罗斯老人的叙述向读者展现了一个老天鹅带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齐心协力奋勇破冰的场面。说“无情” ,首先在执教老师本人。如此感人的场面教师在说课时,居然声称自己未被“打动” ,所以在课堂上,老师一直在盯着学生问“你感动吗?”可是,她自己却毫不“动情” 。在这样的情况下,教5师又为老天鹅的壮举贴上“标签”“老天鹅的什么精神令你感动?” 对此,钱梦

9、龙先生说得好,这种课“总让人感到缺点什么。缺点什么呢?感染力,那种使心灵震撼的感染力!”由此可见,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具有感染力。但是,怎样才能具有感染力?笔者认为,感染力离不开语文教师个性的独立,毕竟没有个人独到的体会和见解 ,便无法在教学中融入自身独特的感性体验,让文本借助教师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触动学生的心灵。记得一位特级教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在语文教学中,学习一个词,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窗;学习一句话,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门;学习一篇文章,就是把人领进一番新天地!看来,正确理解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才能使我们“不乱贴标签”!何谓 “人文性”?“人文”包含两个基本因素

10、:“人”和“文” 。“人” ,提示了人的自然特质的一面,提示我们对人的本能需要、个性、潜能等的正视和尊重;“文”指的是文化,提示对人的教育、教化的必要性。人文精神指的是人类最可宝贵的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它贯穿于全部人类文明史,融会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表现于言、行、情、理,负载于各种具体事物。举凡嘉言懿行、至情妙理,探幽发微、格物致知,披荆斩棘、发明创造,忧国忧民、革故鼎新,生死去就,存亡续绝,诗文词曲、歌舞书画,广厦名园、孤台废垒,科学实验、理论建树无不充溢着人文精神。其实, “人文性”就是精神经验的丰富、个体生命的成长、生命本体6的活跃、文化涵养的加深。 那么,我们这些语文

11、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教师应怎样“撕去”教学中不该有的“人文标签”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教学应稳扎稳打,心态平和。上课贴上“人文标签”期望取悦于评课者等做法,除了对新课标的理解不到位、对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把握不够外,功利性太强是一个重要因素。它使得任课教师失去了平静、宁和,徒添了几分浮躁与虚荣。因此,作为成熟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勇敢地面对现实,及时进行弥补,使语文教学尽快走出误区,返朴归真,把语文课真正上成扎扎实实、富有效率的语文课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第二, 教者应钻研课标,研究学情。新课标是语文教学和整个基础教育近 20 年改革探索的结晶,从理

12、念到措施都吸收了很多新成果。有的教师对新课标一知半解,在实践中往往出偏差,或抱住老八字不放,穿新鞋走老路,或执其一端不及其余,从而出现“过度” 、 “失当”等。因此,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努力研读新课标与教材,认真研究学生,这才是上好语文课的“上上签” 。既然,新课程标准将语文的课程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 , “重视语文的熏7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 在人文性的语文教育中,把学生始终被看作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具有独立个性心理特征和情感体验的人。让人文关怀如同三月轻拂的和风,又如似曾有无的天籁,弥漫于整个语文教学的活动过程,使学生在充满生机的课堂上全面发展,快乐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