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电子技术_第三章汇编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7176104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拟电子技术_第三章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模拟电子技术_第三章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模拟电子技术_第三章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模拟电子技术_第三章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模拟电子技术_第三章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模拟电子技术_第三章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拟电子技术_第三章汇编(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模拟电子技术 电 子 教 案 沈阳工业大学 电子技术教研室 目 录 第三章 多级放大器 第一节 多级放大器的概念 第二节 差分放大器 第三节 互补输出级 概述: 实用的放大电路多为多级放大电路,随着集成电路的 发展,直接耦合多级放大电路成为模拟电子电路中常用的 放大电路。 教学要求: 本章重点是多级放大电路的四种耦合方式和动态参数 的分析方法,差分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主是参数和四种 接法,以及互补输出级。 第三章 多级放大器 目录 1. 必要性: 单管放大器的性能单一,无法保证工程上对功能和性能上 提出的各种要求,需要不同功能和性能的单级放大器进行 组合。 第一节 多级放大器的概念 2. 级间

2、耦合原则 如何“连接”几个单级放大电路,耦合方式即连接方式。 保证各级工作点合适; 保证信号传输畅通 四种耦合方式:直接、阻容、变压器、光电耦合 一、多级放大器的必要性 目录 二、四种耦合方式特点 1. 直接耦合 定义:各级之间,末级与负载之间,第一级与信号源之 间,直接用导线连接,不需其它元件。 第一节 多级放大器的概念 Q1不合适,如何调整 e2接电阻? 二极管、稳压管,PNP(T2) 目录 直接耦合电路性能: 低频响应好(因无电容) 易于集成化(最大优点),集成电路最常用 两级Q点之间互相影响 存在零点漂移(最大缺点) 第一节 多级放大器的概念 零点漂移 目录 零点:指放大器的ui=0时

3、uo值(为零或定值) 零漂:指零点随外界条件变化,而发生的随机缓慢变化 “零漂”危害:零漂属于假信号,它干扰正常放大, 严重时会损坏放大器 “零漂”产生原因:温度变化、电源波动、元器件老化等, 导至ICQ变化,uo变化 抑制“零漂”措施:最好的措施是采用差分放大器 第一节 多级放大器的概念 关于零漂的几个问题 目录 2. 阻容耦合 第一节 多级放大器的概念 电路性能: 各级工作点互相独立、无零漂、能传输交流、 低频响应差、不易集成化 定义:两级之间、末级与负载之间、或第一级与信号源 之间,用电容器连接 目录 3. 变压器耦合 第一节 多级放大器的概念 电路性能: 传输交流 有隔离作用(隔直流、

4、无零漂、两级工作点互相独立) 有阻抗变换作用,体大价贵有电磁干扰。 低频场合用的很少 定义:两级之间、末级与负载之间、 或第一级与信号源之间, 用变压器连接 目录 4. 光电耦合 第一节 多级放大器的概念 电路性能: 抗干扰能力强,应用较多。传输时线性不好 定义:两级之间用光电耦合器连接 目录 三、多级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第一节 多级放大器的概念 1. 分析方法:划多级为单级,从单级入手分析性能。 分析单级性能时要考虑级间影响。 前级放大器等效为相邻后级的 信号源(USRS) 其中,US是后级开路时,前级的 输出电压Uo,RS是前级放大器的 输出电阻Ro 后级放大器的输入电阻Ri,是相邻前级的

5、负载RL 目录 2. 多级放大器的动态指标分析: 第一节 多级放大器的概念 Au(总)=Au1Au2Aun Ri(总)=Ri1(第一级的) Ro(总)=Ron(末级的) 注意:共集放大器作为第一级和最末级时,Ri和Ro的求法。 目录 3. 多级放大器的分析示例: 第一节 多级放大器的概念 第一级共射、第二级共集 目录 概述:差分放大电路是抑制零漂、抗干扰的重要措施;是模 拟集成电路输入级的基本单元电路,应用较多。 第二节 差分放大器 一、长尾式差分放大电路的分析 1.电路的组成结构特点: 正、负双电源供电 电路结构对称 有两个输入端,两个输出端 信号输入方式 单端输入、双端输入 信号输出方式

6、双端输出、单端输出 目录 2. 静态(直流)分析 直流双电源保证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 各极相应直流电压、电流相等。 通常,Rb较小,且IBQ很小,故 晶体管输入回路方程: 第二节 差分放大器 目录 3. 差放存在两种输入信号 共模输入信号uIc:数值相等、相位相同 差模输入信号uId:数值相等、相位相反 在本电路中 若uI1=uI2,称加入共模输入信号uIc 若uI1=-uI2,称加入差模输入信号 记作uId1=uI1 uId2=uI2=-uId1 若uI1和uI2不等则一定分解出uIc和uId两个分量, 即,uId=uI1-uI2 称差模输入电压 uId1=(1/2)uId uId2=-

7、(1/2)uId uIc=uIc1=uIc2=(1/2)(uI1+uI2) 第二节 差分放大器 目录 4. 对共模信号的抑制能力 共模信号作用下的工作状态 各极电压、电流变化量数值相等相位相同, 负载中无电流(因Uoc=Uoc1-Uoc2 =0) 对共模信号呈开路 对每一支管的发射极而言相当于接入2Re 差放对共模信号的抑制作用 电路对称相减输出,使共模输出相抵消 Re对共模信号起强烈抑制作用。 数值越大抑制能力越强。 (ReAc即uoc)单端输出时抑制共模 第二节 差分放大器 目录 5. 对差模信号的放大作用 加差模信号时工作状态 由于两基极所加输入电压数值相等,相位相反 。 对差模信号:R

8、L中点、e点是虚地点 计算动态参数: Ad、Rid、Rod、Ac、KCMR 第二节 差分放大器 目录 5. 对差模信号的放大作用 计算动态参数:Ad、Rid、Rod、Ac、KCMR Ac=0 共模抑制比KCMR: 反映差分放大电路放大差模信号、抑制共模信号的能力。 第二节 差分放大器 在参数理想对称的情况 KCMR= 目录 二、差分放大电路的四种接法 在实际应用时,信号源需要有“接地”点,以避免干 扰; 或负载需要有“接地”点,以安全工作。 第二节 差分放大器 6. 差动放大器的输出信号 差动放大器正常工作时,差模信号与共模信号共存 (瞬时值)UO=AudUId+AucUIC +UCQ 双入

9、:信号分别从b1和b2输入 单入 :仅从一个基极与地之间输入 双出:从C1与C2之间输出, 单出:仅从C1或C2与地之间输出 四种连接方式: 双入双出 双入单出 单入双出 单入单出 目录 1. 双端输入单端输出: 第二节 差分放大器 静态分析:由于输入回路没有变化, 所以IEQ、IBQ、ICQ与双端输出时一样, 但是UCEQ1UCEQ2 目录 差模信号作用下的分析 1. 双端输入单端输出: Ro=Rc Ri=2(Rb+rbe) 从T1管输出,Ad为“负”; 从T2管输出,Ad为“正” 第二节 差分放大器 目录 共模信号作用下的分析 1. 双端输入单端输出: 第二节 差分放大器 目录 2.单端输

10、入双端输出: 第二节 差分放大器 输入差模信号的同时, 总是伴随着共模信号输入 3. 四种连接方式下的交流性能 uId=uI uIc=uI/2 输入电阻Rid: 四种连接方式完全相同, 仅取决于输入回路参数 Rid均为2(Rb+rbe) Ad、Ac、KCMR、Ro、Q点均与输 出方式有关 双出 :Aud=Au(单)、Ro=2Rc 单出:Aud=(1/2)Au(单)、Ro=Rc 目录 三、提高差放性能的几点措施 1. 提高共模抑制比KCMR 以恒流源取代BJT差放中的射极电阻Re 2.调整电路的对称性 RW调整电路的对称性,取值小好 第二节 差分放大器 目录 3. 提高差分电路的输入阻抗Rid

11、第二节 差分放大器 采用场效应管组成差分放大器; 晶体管采用共集接法组成差动放大器 4. 改善频响 晶体管采用共基或共集接法组成差动放大器 5. 集成化 三、提高差放性能的几点措施 目录 四、具有恒流源的差分放大电路 第二节 差分放大器 1. 恒流源差放原因 ReKCMR,但使工作点UCEQ变化。 为使Q点稳定VEE不实用。 2. 以恒流源取代Re 对提高KCMR有效 恒流源特性: 对直流可只有几伏直流压降 对交流等效成几十K以上大电阻 目录 3. 恒流源差分电路(示例) 第二节 差分放大器 T3组成恒流源电路: UR2恒定IE3恒定IC3近似恒流 IC3IE3 IE1=IE2=IC32 该电

12、路的静态分析从恒流源开始 目录 一、多级电压放大器对输出级的要求 1. 输出电阻Ro低,提高带载能力-共集电路 2. 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Uom尽可能大-正负双电源供电 3. 直流功耗小,负载电阻上无直流功耗 -静态工作电流小,零输入零输出 第三节 互补输出级 二、基本电路 1. 组成特点 T1、T2管为性能相同的互补管 正负双电源供电 对每只管而言构成射极输出器 直接耦合。输出端无耦合电容,称OCL功放 目录 2. 静态分析 静态时基极没有直流偏压, T1、T2均截止,无静态。 UB=UE=0 3. 动态分析 两只管子交替工作, 两路电源交替供电, 双向跟随。 在负载上合成一个完整正弦波。 第

13、三节 互补输出级 4. 交越失真(缺点) 定义:在ui过零附近,uo不按正弦规律变化或几乎为零 原因:无静态工作点,所以当|ui|Uon时晶体管截止,uo0 消除的措施:设置合适的静态工作点(较小) 目录 三、消除交越失真的互补输出级 第三节 互补输出级 双电源使D1和D2始终处于导通状态 D1和D2的交流电阻rd很小, 可近似认为ui直接作用于基极 1. 利用二极管 目录 2. 设置偏压其它方法 第三节 互补输出级 三、消除交越失真的互补输出级 目录 四、采用复合管的准互补级输出 第三节 互补输出级 静态时: 动态时: 优点:T2、T4特性相同容易 (因管型相同) 目录 五、放大电路的读图方法 1. 化整为零: 按信号流通顺序将N级放大电路分为N个基本放大电路。 2. 识别电路: 分析每级电路属于哪种基本电路,有何特点。 3. 统观总体: 分析整个电路的性能特点 4. 定量估算: 必要时需估算主要动态参数 第三节 互补输出级 目录 Re抑制零漂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