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智慧》十七讲:海德格尔与老庄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7175309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哲学智慧》十七讲:海德格尔与老庄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西方哲学智慧》十七讲:海德格尔与老庄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西方哲学智慧》十七讲:海德格尔与老庄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西方哲学智慧》十七讲:海德格尔与老庄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西方哲学智慧》十七讲:海德格尔与老庄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方哲学智慧》十七讲:海德格尔与老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哲学智慧》十七讲:海德格尔与老庄(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十七讲 海德格尔与老庄 张志伟 2006年9月 一、海德格尔与老庄的“因缘” 二、“知其白,守其黑” 三、白天看星星 一、海德格尔与老庄的“因缘” 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18891976) 存在与时间 论真理的本质 艺术作品的本源 林中路 尼采 形而上学(metaphysics) 本体论(ontology)to onlogos 关于存在的理论 存在(Sein,Being) 存在:Beingto be Seinzu sein 存在去存在 生成的境域 生生不已的源泉 此在(人的存在)的本性 1、zu sein(to be):“去存在” 2、Jemeinigkeit:“向

2、来我属性” 此在始终处在去存在之中的个体存在者 面对可能性筹划和选择自身 可能之在 自由的存在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存在 可能性 自由 选择 责任 牵 挂 Sorge是此在对于生存的承受和开展,本性上 牵挂未来的可能性之在,不得不承受着“我存在且 不得不存在”乃至“我存在且不得不能在”的负担, 逃避能在而沉沦于世。 n提前到死中去 n向死而在 n置之死地而后生 n立足自身而在世 思想的“转向” 论真理的本质(1930) 艺术作品的本源(1935) 老子道德经 n1、John Chalmers,英文,1868。 n2、Reinhold vPlnckner,德文,1870。 n3、Victor

3、 vStrauss,德文,1870。 n4、FHBalfour,英文,1884。 n5、Cde Harlez,法文,1891。 n6、James Legge,英文,1891。 n7、Paul Carus,英文,1898。 n8、Joseph Kohler,德文,1908。 n9、Lionel Giles,英文,1909。 n10、Julius Grill,德文,1910。 n11,Richard Wilhelm,德文,1911。 庄子 1、马丁布伯根据Lionel Giles的英译本修 订汇编于1910出版德文版庄子 2、卫礼贤(Richard Wilhelm)的德文版节译 本庄子出版于191

4、2年。 老子: 知其白,守其黑。 海德格尔: 那知光亮者,将自身隐藏在黑暗之中。 海德格尔1947年10月9日给萧师毅的短信 萧先生: 我时常想念您,并希望我们能尽早恢复我们的谈话,我思考您给我 写下的引文(Spruch): “谁能宁静下来,并源出自和通过这宁静将某物导向(be-wegen)道 路之中,以致它能发出光明?” “谁能透过成就宁静而使某物进入存在(Sein)?” 天道。 衷心地向您致意! 您的: 马丁海德格尔 1947年10月9日 写于小屋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道德经第十五章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陈鼓应: 谁能在动荡中安静下来而慢慢的澄清? 萧师毅: 谁能安定

5、污浊,而逐渐使它变清? 海德格尔: 谁能宁静下来,并源出自和通过这宁静 将某物导向(be-wegen)道路之中,以致它能 发出光明?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陈鼓应: 谁能在安定中变动起来而慢慢的趋近? 萧师毅: 谁能鼓动寂静,而逐渐带给它生气? 海德格尔: 谁能透过成就宁静而使某物进入存在(Sein) ? 帛书甲乙本均无“孰能”两字。因而可读作“ 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浊” 与“清”相对,“安”与“生”相对,从浊到清, 用的是静。从安到生,用的是动。浊者,不清,黑 ,混乱也。“孰能浊以静之徐清”以静致动, 使黑变成白,使混乱的东西清晰,以静的功夫澄明 混浊。安,静者,死也,黑也。

6、生,生成,动也。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以动致静,使安宁、不 动,死的境域运动起来生成。 老子第15章描述的是得道之人。浊动 乱,以静使之清明,这是静的功夫。安静 死,以动使之生成,这是动的功夫。明白这个 道理,掌握了动静之道的人,不会自满。不自满, 就能够去故更新,生生不已。 我们冷静地承认:思想的基本原则的源泉、确立这个原 则的思想场所(Ort)、这个场所和它的场所性的本质,所有 这些对我们来讲都还裹藏在黑暗(Dunkel)之中。这种黑暗 或许在任何时代都参与到所有的思想中去。人无法摆脱掉它 。相反,人必须认识到这种黑暗的必然性而且努力去消除这 样一种偏见,即认为这种黑暗的主宰应该被摧毁掉。

7、其实这 种黑暗不同于昏暗(Finsternis)。昏暗是一种赤裸裸的和 完全的光明(Licht)缺失。此黑暗却是光明的隐藏之处( Geheimnis,隐秘),它保存住了这光明。光明就属于这黑暗 。因此,这种黑暗有它本身的纯洁和清澈(Lauterkeit)。 然而,它递给我 一只散发着芬芳的酒杯, 里边盛满了黑暗的光明。 荷尔德林:怀念 此光明不再是发散于一片赤裸裸的光亮中的光明或澄明 :“比一千个太阳还亮”。困难的倒是去保存此黑暗的清澈 ;也就是说,去防止那不合宜的光亮的混入,并且去找到那 只与此黑暗相匹配的光明。老子(28章,Vv斯特劳 斯译)讲:那理解光明者将自己藏在他的黑暗之中知 其白,

8、守其黑。这句话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人人都知晓 的、但鲜能真正理解的真理:有死之人的思想必须让自身没 入深深泉源的黑暗中,以便在白天能看到星星。 海德格尔:思想的基本原则 有死之人的思想必须让自身没入 深深泉源的黑暗中,以便在白天能看 到星星。 海德格尔 二、知其白,守其黑 思想的“转向” 论真理的本质(1930) 柏拉图的真理学说(1931/2) 艺术作品的本源(1935/6) 在海德格尔看来,知识要符合对象,必须有共同的根据 才行。于是他追问,究竟什么情况下知识才能符合对象?认 识首先要把物表象为对象,表象这个概念在德语中是 vorstellen,意思是将某种东西摆在面前树立为对象。那么 ,

9、我们凭什么把一个东西表象为对象呢?你要想表象一个东 西,这个东西必须能够被你表象才行,它必须对你而言是显 而易见的才行。所以,在物被我表象之前我和物两者都必须 同时置于一个敞开的领域,在这个领域里,物向我显现,我 对物是开放的,这个时候知识和对象才有可能相关,没有这 个领域就谈不上去表象对象。那么,人怎样才能投身到这个 敞开的领域里面去呢?海德格尔认为,这是人向对象开放的 一种行为,这个行为就是自由,所以他认为真理的本质就是 自由。 自由并不是任意的,所谓自由就是让存 在者成其所是,让存在者存在,简称“让存 在”。我完全开放自己,让存在者存在,这 是我的一种开放性的态度和立场,正是在 这种活动

10、里面,我能够把物表象为对象。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想怎么表象就怎么表 象,自由并不是我的工具,并不是人占有 自由,正相反,是自由占有了人:我与物 共同归属于敞开领域。 我们把一切东西带到“无蔽”之中,这 就叫做真理。然而,我们这种自由的活动 一定是具体化的,我的揭示活动总是揭示 这个存在者或者那个存在者,或者是这些 存在者,那些存在者。因此,当我们揭示 存在者的时候,这种揭示同时也是一种遮 蔽或者掩藏,因为当你把某个东西带到光 明之中的同时,也就使得存在者的整体存 在被遮盖了。 我们在茫茫黑暗之中点亮一支蜡烛,当 我们想照亮某种东西的时候,它只能照亮 很小很小的地方,不可能使无边无际的黑 暗统统

11、带到光明之中来,所以点亮蜡烛的 结果是反衬出来周围的黑暗。 真 理 真理:aletheiaaletheia,解蔽、无蔽 无蔽真理 遮蔽非真理 但非真理不谬误或假相 还没有得到澄明或者揭示的源始境域 尚未解蔽的遮蔽状态 真理是解蔽也是掩藏,解蔽打开掩藏,使掩 藏可见,于是我们以解蔽的方式接近被掩藏的东 西。但是,无论我们怎样去解蔽,都不可能使一 切被遮蔽的东西尤其是存在者之整体的存在显而 可见。我们使用去蔽的方式接近真理,固然是想 让被遮蔽的东西显而可见,但是我们越是企图这 样做,可能离我们的目的就越远,因为被遮蔽的 东西一旦被去蔽,就不再是本源的存在了。所以 ,我们追求光明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

12、将黑暗带 到光明之中,而是为了借助光明而复归于黑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老子 知其白,守其黑 老子道德经第28章 Geheimnis Geheimnis(神秘),词干是heim,在德语中是 “家”的意思。海德格尔的言外之意是,那在我们看 来是处于黑暗之中遮蔽状态的神秘的东西,才是我们 真正的家。 海德格尔另一个著名的概念unheimlich被译作“ 无家可归”,听起来很好听,但不确切。应该是“不 在(un)家(heim)”的意思。 在某种意义上说,海德格尔思想的“转 向”是从无蔽状态转向了隐匿的存在。不过 ,虽然与中国道家思想的相遇肯定对海德 格尔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但是

13、这并不意 味着海德格尔由此而走向了东方神秘主义 ,两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作一个不恰当 的比喻,如果说中国的道家思想与西方哲 学处于两端的话,海德格尔则似乎站在中 间,我称之为“第三条路”。 南海之帝为儵(shu),北海之帝为忽,中 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 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 ,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 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 死。 庄子应帝王 知其白,守其黑 有死之人的思想必须 让自身没入深深泉源 的黑暗中,以便在白 天能看到星星。 海德格尔 三、白天看星星 柏拉图的洞穴比喻 在一个深深的洞穴中,有一些人像囚徒一样被巨大的 锁链捆绑着(他

14、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被捆绑着),面对着 洞壁,身后是一段参差不齐的矮墙,矮墙后有一堆火,在 火与矮墙之间,一些人举着乱七八糟的东西走来走去,火 就把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的影子映在洞壁上。在囚徒们的 眼中,映在洞壁上的影子就是实在的世界,因为他们不知 道还可能有别的世界。人们就是这样世世代代懵懵懂懂地 生活着,直到有一天,他们中有一个人不知道因为什么原 因转过身来,这时才发现,他们以为是实在的东西其实不 过是影像。这个人继而走出洞穴之外,则更进一步发现了 由太阳主宰的精彩世界。 然而对海德格尔来说,哲学要做的工作不是 从遮蔽状态转向无蔽状态,而是从无蔽状态转向 遮蔽状态。在他看来,我们原本生活在遮蔽

15、状态 之中,遮蔽状态就是我们的家。然而,在遮蔽状 态中,在黑暗中,我们不知道我们的家究竟在何 方,所以我们需要光明。然而,由于我们越来越 固执于光明,从而便遗忘了遮蔽状态的黑暗。按 照存在与时间,这是顺理成章的:在遮蔽状 态中我们感到的是不在家的陌生异己的感觉,而 在光明中感受到的则是一种沐浴阳光的温馨的家 园感。所以,沉沦是我们不可避免的命运。 此光明不再是发散于一片赤裸裸的光亮中的光明或澄明 :“比一千个太阳还亮”。困难的倒是去保存此黑暗的清澈 ;也就是说,去防止那不合宜的光亮的混入,并且去找到那 只与此黑暗相匹配的光明。老子(28章,Vv斯特劳 斯译)讲:那理解光明者将自己藏在他的黑暗之

16、中知 其白,守其黑。这句话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人人都知晓 的、但鲜能真正理解的真理:有死之人的思想必须让自身没 入深深泉源的黑暗中,以便在白天能看到星星。 海德格尔:思想的基本原则 有死之人的思想必须让自身没入深 深泉源的黑暗中,以便在白天能看到 星星。 海德格尔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 ,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 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 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秋水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 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庄子大宗师 “一切都运转起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