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综合品德与社会德育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综合品德与社会德育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德育,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作者:易小青内容提要:德育,关系着学生的“成长”与“成人”问题。本文从新时代学生的特点、教育的目的、人的需求、德育是教育的灵魂等方面分别论述了德育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对于充分认识到德育在学生成长环节的重要性,对于培养富于理想,身心健康、人格健全,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关 键 字:德育 学生成长 德育,即思想、政治、道德和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源远流长的传统道德文明,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支柱。早在小平同志提出“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时候,教育工作者就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德育工作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部分是何
2、其重要!而由于体制的滞后,这个问题似乎冷淡了若干年,只是在潜意识中,或是成为一种未落到实处的宣传工具。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巨大成就的取得,社会生产力对人的科技文化技能提出高要求的同时对人才的素质品德也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的伟大观点如同一面旗帜给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第1页 共7页社会主义的教育要培养富于理想,身心健康、人格健全,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工作是学生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做好德育工作,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操、心理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均起着主导作用,关系到学生的“成
3、长”与“成人”的问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整体规划学生的德育体系。要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科学的规划各教育阶段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 在新形势下,充分重视并切实加强和改进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教育进步的里程碑,是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下面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德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 一、新时代学生素质特点决定了德育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的变革,时代的发展,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新的天地,在这新的交替、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下,青年学生的主
4、要特点是什么?目前,在校的学生都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一代,他们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光,上辈人的磨难,所经历的重大事变,这代人无法理解,无从感知,能够接触到的仅是课堂上,书本上和媒体上的理论知识,这对于他们世界观的形成,思想素质的成熟,当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对当前学生思想素质的认识,有两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为不成熟的一代,理由是他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优越,社会阅历少,认识问题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缺乏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感、责任感,考虑问题、处理事情“以我为核心”的多。另一种为早熟的一代,认为当前学生,思想活跃,政治鉴别力较强,理论水平较高,社会的信息化、开放化、增强了学生广泛的
5、社会阅历。其实我认为,目前在校的学生思想素质即有成熟的一面,亦有不成熟的一面,成熟的于:宽松的教育环境,丰富的理论知识,繁荣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活跃了在校学生的思想,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激烈的社会竞争,刺激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展示自我,体现自我价值的激情,这是计划经济时代学生难以比拟的;不成熟的一面表现:主动关心国家大事,参加各项有益的社会活动积极性不高,政治取向上的功利性,认识问题表面性,解决了矛盾的偏激性,参与社会竞争的消极性,这一现象虽然不能代表主流,但不可忽视。1、 新的时代造成了学生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第2页 共7页改革、开放搞活和由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推动了教育思想
6、,教育观念的不断转变和更新,这种转变和更新对于思想敏捷、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高中年级的学生无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现在的学生,一方面不满足于课堂的学习,不愿局限书本上的知识,主动通过多种渠道来获取新的信息,不断用新的观念,新的知识来充实自己;一方面由于他们的单纯、幼稚,大量的未加处理新信息,在他们的头脑里产生了不均衡的刺激,因而他们在处理问题时往往表现出片面和偏激。在这种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阶段,思想政治、道德和纪律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如果只是简单的管理、空洞的德教,就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使思想教育成为一句空话。2、改革的激流和社会主义民主加强了学生的自主性意识。 现代学生的心理、生
7、理特征使得他们日益要求独立、自主,不愿听人摆布,人云亦云,他们厌烦家长苦口婆心的爱护关怀,更不满足老师的保姆加警察式的包办代替,在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加强的社会,学生的自主性意识越来越加强,绝大部分要求父母对其学习、生活不要过多地干预,希望家长和教师放开他们的手脚,让他们尽可能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一味限制,压抑、束缚,不是让他们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让学生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并加以积极引导,那就造成只知道依赖家长和教师,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生型、秀才型的人才。学生的自主性意识,就需要德育为其成长“保驾护航”,为其成材提供保障。3、当代学生的政治态度趋向于务实。 当代学
8、生大多数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之心,他们大多数立志成名成家,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干一翻事业,努力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长大后有舒适的工作,生活条件优越,但由于社会上消极阴暗的东西,对他们的影响很大,所以他们坚持的思想和理论基础较为薄弱、主观主义、个人主义、理想主义、自由主义、懒惰,自私等腐朽的东西在他们的身上有明显的体现,我们一方面要爱护青年可贵的进取精神,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共同理想和马列主义世界观的教育,使他们认清方向,脚踏实地,搞好文化课的学习,掌握过硬的本领,只有这样,才能把个人的理想同社会的需要,人民的期望,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利用自己所学的
9、知识来报效祖国。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特点是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这些特点决定了德育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学生年代是其身心发展和个人人生观、世界观日趋形成的重要时期,只有对中学生进行高尚的道德观,革命的人生观和共产主义世界观,才能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二、教育目的的需要决定了德育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第3页 共7页教育目的的选择的基本价值取向有两种,一是教育目的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二是教育目的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虽然两种价值取向一直存在着争论,但事实上,人和社会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方面,社会是人构成的,从这一点上说,社会是人的
10、社会,社会是为了人而存在的;另一方面,人也是依赖社会才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从这一点上说,人总是归属一定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因此,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其价值取向一定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重视人的价值和重视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把人与社会发展的互依性、互动性、互利性作为社会整体教育目的的根本价值取向。既不能让社会教育对人的发展构成压抑,也不能让人的发展脱离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价值实现的实践着眼点是人的发展,教育无论是满足社会需要还是满足人的需要,都是要通过人的发展来实现的,没有人的发展,一切都是空话。可见,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人的价值实现的着眼点。而人的发展,
11、具有各方面的需要,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现实的和未来的、生存的和发展的需要等,这些需要体现着人对于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人对于社会发展的要求又会转化为人的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目的的选择一样,德育目标的选择也具有两种基本价值取向。任何社会的德育目标,对人所应该具备的思想品德的要求,不仅体现着社会的规定性,而且也总是不同程度地体现着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德育,如果不考虑受教育者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就不能唤起受教育者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性和自觉性,也就不能很好地造就具有积极主动精神和富有创造性的社会主体。而且,人的需要不仅仅是德育目标选择的依据,更是德育工作的最佳切入点。需要和动机紧密相连。动机是引起和维
12、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缺少了这样的动力,个体就很难达到预定的目标。而动机又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转换成为动机,就可以成为人的行为的动力。所以,需要是行为的基础。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需要,具有对象性、动力性和社会性。需要的分类方法很多,从需要的起源来分,可以分为生物需要和社会需要;从指向对象来分,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从需要的程度来分,可以分为一般需要和特殊需要。而目前比较流行的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第4页 共7页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是目前独树一帜,富有影响力的,
13、他将人类多种多样的需要归纳为7个基本层次:1、生存和延续种族的“生理需要”;2、保护与免遭威胁的“安全需要”;3、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归属与爱的需要”;4、包括自尊和他尊在内的“尊重的需要”;5、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求知的需要”;6、对秩序、对称、完整结构以及行为完美的“审美的需要”;7、渴望自己的潜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希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活动的“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人类需要是有层次的,从基础的需要到高级的需要。而纵观这7种需要,它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致的,和人类发展的需要是一脉相承的。换句话说,
14、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及人类道德追求的目标就是从人类基本需要延伸、发展、升华而来的。因此,社会道德的建设离不开人类的基本需要,学校的道德建设也同样离不开人类的基本需要。社会的德育目标和个体的人的发展的结合点是“需要”。让德育植根于学生的基本需要,让德育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让德育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这应该是目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关键所在和当务之急。 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应该有不同的需要。人的需要有显性的(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已经充分意识到的需要)和隐性的(生活中还没有发生的、还没有意识到或没有充分意识到的需要)。在校学生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哪里呢?从马斯洛的7种需要来看,生理的需要可能在幼儿时期和
15、成人以后体现得比较充分,而价值实现的需要主要是在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这2种需要在学校期间体现得并不明显和充分。因而,在校学生主要的和明确的需要应该是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因而,这样两种不同的需要,只能依靠德育工作来满足。1、 从人类的基本需要出发,思考我们的德育目标。第5页 共7页一般来说,人的基本需要经过“社会化”以后,也就成为人的基本需要,成为社会的总体需要。因为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社会的需要就是人的需要,而且是全人类的需要;而这样的需要应该成为社会的教育目的。德育也是这样。学生的基本需要应该能够在我们的德育目标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内容。把学生
16、的需要和德育目标联系起来,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通过德育工作,造成正确的高尚的思想道德的“缺乏感”,从而产生获取的愿望。这样的德育,就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学生就会在德育的活动中显得积极而主动。“归属的需要”离不开班集体的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班集体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则需要每一位成员的共同努力,包括自己的努力。“爱的需要”要求大家都有爱心,要求“人人都献出一份爱”,包括自己爱别人。“尊重的需要”关键在于人人都能够尊重别人,自己不能尊重别人,怎么可能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呢?“求知的需要”的满足,取决于社会对于知识的尊重,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决于教育环境的治理,等等,而这些都要求大家共同努力。 还有一种需要是隐性的,是学生没有意识到的、因而也就没有“缺乏感”的需要;这些需要往往和德育目标联系更加紧密。比如,环境意识的培养是我们的德育的目标之一。人的生活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