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生理基概

上传人:好** 文档编号:117173928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循环生理基概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循环生理基概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循环生理基概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循环生理基概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循环生理基概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循环生理基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循环生理基概(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p>&lt;p&gt;&amp;lt;p&amp;gt;&amp;amp;lt;p&amp;amp;gt;&amp;amp;amp;lt;p&amp;amp;amp;gt;第六章 循环生理 循环系统 ?心脏 ?血管 一、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动周期: 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 包括收缩期和舒张期。 若正常成人安静时心率为75次/分(心动周期为0.8s) 心房 心室 0.1s 第一节 心脏生理 心脏 射血 心房收缩期 心室收缩期 心室舒张期 等容收缩期 射血期 等容舒张期 心室充盈期 快速射血期 缓慢射血期 快速充盈期 缓慢充

2、盈期 心脏的泵血过程 1. 心房收缩期: 时间:约0.1s 压力: 房内压室内压 主A压 瓣膜: 房室瓣开,半月瓣关 容积: 心室容积增大 血流: 从心房 心室 以左心射血为例: (注意各期心室容积、压力、瓣膜、血流的变化) 2. 心室收缩期 等容收缩相: 时间:约0.05s 压力:主A压室内压房内压 瓣膜:房室瓣和半月瓣均关闭 容积:不变 血液:血液在左室内不流动 射血相 时间: 0.25s 压力:主A压室内压 房内压 (可达120mmHg) 瓣膜: 房室瓣关,半月瓣开 容积: 缩小 血流: 从左心室 主A 快速射血相: 占搏出量的8085% (0.10s) 缓慢射血相: 血液靠惯性流入主A

3、 (0.15s) 等容舒张相 时间: 约0.07s 压力: 主A压室内压 房内压 瓣膜: 房室瓣和半月瓣均关闭 容积: 不变 血流: 在左室内 3. 心室舒张期 心室充盈相 快速充盈相:占充盈量60% 缓慢充盈相:占充盈量10% (房室瓣开放心房收缩之前) 时间: 约0.33s 压力:房内压室内压 主A压 (约0mmHg) 瓣膜:房室瓣开,半月瓣关 容积:增大 血流:从大V 心房 心室(抽吸作用) 心动周期中房室活动、压力变化、瓣膜活动、血液流动 期 房 室 室压 压力梯度 房室瓣 动脉瓣 血液流动 室容积 房缩 缩 舒 房室A 开 闭 房室 等缩 舒 缩 房室A 闭 闭 无 不变 快射 舒

4、缩 房室A 闭 开 室A 慢射 舒 缩 房室A 闭 开 室A 等舒 舒 舒 房室A 闭 闭 无 不变 快充 舒 舒 房室A 开 闭 房室 慢充 舒 舒 房室A 开 闭 房室 衡量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 1.心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 一侧心室每次搏动所输出的血量。 正常值:正常成人安静时6080ml 每分输出量: 一侧心室每分钟内射入动脉的血量。 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amp;amp;amp;amp;#215;心率 正常值:4.56.0L/min 心指数: 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出的心输出量。 正常人静息心指数:3.03.5L /min.m2 2.射血分数: 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5、正常射血分数:55%65% 射血分数= 搏出量 (ml)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ml) &amp;amp;amp;amp;#215;100% (四)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 1. 每搏输出量的调节 (1)异长调节(Starling机制): 通过改变心肌初长度而影响搏出量的调节。 调节效应:在一定范围内,V回心血量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心肌初长度 心肌收缩 搏出量 生理意义:对搏出量进行精细调节,使心 室射血量与静脉回心血量相平衡。 (2)等长调节: 不改变心肌的初长度,通过改变心肌收 缩能力(强度和速度)来调节心脏泵血 功能的调节方式。 效应:心肌收缩能力 心肌收缩 搏出量 (3)大动脉血压的影响

6、: 后负荷: 指心室收缩开始后遇到的负荷(大动脉血压)。 直接影响:使搏出量减少; 间接影响:通过异长调节和等长调节,使搏 出量恢复正常水平,以维持正常心输出量。 2. 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在正常心率范围内(60100次/分): 心率 心输出量 心率170180次/分 心舒期充盈时间缩短 心室舒张末期容量 心输出量 心率40次/分 心输出量 二、心音 第一心音: 房室瓣关闭产生,标志心室收缩的开始; 特点: 持续时间较长(0.120.14S),音调较低。 意义: 房室瓣功能 反映心肌缩力强弱 第二心音: 半月瓣关闭产生,标志心室舒张的开始。 特点:持续时间较短(0.080.10S),音调较高

7、。 意义:反映半月瓣功能 反映动脉压高低 P QRS T 三、体表心电图 ECG的概念及意义: 概念:用测量电极置于人体表面的一定部 位, 记录出来的心电变化波形。 心电图的各波及意义: P波: 左右两心房去极化过程; QRS波: 左右两心室去极化过程; T波: 左右两心室复极化过程; PR间期(PQ间期): 兴奋从心房传到心室 所需的时间(0.120.20s); QT间期:心室开始兴奋去极化到完全复 极到静息状态的时间; ST段: 心室肌C动作电位的平台期。 心肌细胞的分类 普通心肌细胞 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 非自律细胞 自律细胞 (心房、心室肌细胞) (窦房结、浦氏纤维) 工作细胞(具收缩功

8、能) 缺乏收缩功能 四、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静息电位 内负外正,-90mV; K+外流形成的K+平衡电位。 K+ 动作电位 快反应和慢反应细胞: (根据AP去极化速度划分) 慢反应细胞 慢反应自律C:窦房结、房结区、 结希区 慢反应非自律C: 结区 快反应细胞 快反应自律C 快反应非自律C:心室、心房肌C 房室束及其分支 浦肯野纤维 膜 电 位 TP 100 30 0 80 70 1 2 3 4 心室肌细胞AP 0 特点:1.上升支与下降支不对称; 2.复极过程比较复杂。 90 70 30 0 膜 电 位 mv 0 Na RP 1.去极过程(0期) AP的快速上升支 机制: 快Na+通道开放

9、,Na+内流,可被河豚毒阻断 心室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90 70 30 0 膜 电 位 mv 0 1 K+ RP 2.复极过程 1期 (快速复极初期):与0期构成锋电位 机制: K为主的外向离子流 90 70 30 0 膜 电 位 mv 0 1 2 K + Ca2 RP 机制:主要由Ca2+缓慢内流和K+外流 形成,Ca2+通道可被异搏定阻断。 2期(平台期) 90 70 30 0 膜 电 位 mv 0 1 2 3 K RP 3期 (快速复极末期) 机制: 由快速K+外向离子流构成 90 70 30 0 膜 电 位 mv 0 1 2 3 RP TP 4 Na ATP ADP K 4期 (静

10、息期) 机制: Na+泵被激活, Na+和K+逆浓度差进行 跨膜转运,以维持膜内、外 K+、 Na+浓度梯 度;此外Ca2+外流与少量Na+内流(回漏)。 90 70 30 0 膜 电 位 mv K RP 90 70 30 0 膜 电 位 mv 0 Na RP90 70 30 0 膜 电 位 mv 0 1 K+ RP 90 70 30 0 膜 电 位 mv 0 1 2 K+ Ca2 RP 90 70 30 0 膜 电 位 mv 0 1 2 3 K RP 90 70 30 0 膜 电 位 mv 0 1 2 3 RP TP 4 Na ATP ADP K 3 慢反应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及形成机制 膜

11、电 位 (mv) Ca2+ K+ Na+ 0 4 TP -70 -40 0 最大复极电位 K+Ca2+ 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 慢反应细胞AP的特点: (以窦房结细胞为例) 1. RP(70mv)和TP(40mv)较快反应细胞低 ; 2. 0期去极化速度慢 , 幅值小(70mv), 时程长 (7ms); 3. 只有0、3、4期(无明显的1期和2期); 4. 0期去极化离子基础不同(慢钙R); 5. 4期自动去极化。 最大复极电位: 心肌细胞AP复极后所达到的最大膜电位值。 五、心肌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自动节律性: 组织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能够 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

12、的特性,称为。 1.自律性组织 窦房结:100次 / 分 房室交界:4060次 / 分 浦肯野纤维:2040次 / 分 窦性心律:以窦房结为起搏点所控制的心律 。 机制: 1. 抢先占领 2. 超速压抑 异位心律:由潜在起搏点所控制的心律。 心脏起搏点 正常起搏点窦房结 潜在起搏点窦房结以外的自律C 窦房结在心脏活动中的作用: 1 2 1 21 2 CCC 2 1 4期去级速度最大复极电极 阈电位 2.自律性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心肌的兴奋: 心肌兴奋性的周期变化: 1.绝对不应期与有效不应期 2. 相对不应期 3. 超常期 特点: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有效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 心室肌AP 机械

13、收缩 膜 电 位 (mv) 0 超常期 -100 -90 +40 时间 (ms) 300200100 -70 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代表窦房结的冲动 代表外加刺激 期前收缩 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 在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之后,心肌受到人为 的刺激或来自窦房结以外的刺激时,心室可产生 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 称为期前收缩。 代偿间歇: 在期前收缩之后,来自窦房结的一次兴奋 往往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amp;amp;amp;lt;/p&amp;amp;amp;gt;&amp;amp;lt;/p&amp;amp;gt;&amp;lt;/p&amp;gt;&lt;/p&g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