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知识点归纳讲述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17170774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3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知识点归纳讲述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诗歌知识点归纳讲述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诗歌知识点归纳讲述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诗歌知识点归纳讲述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诗歌知识点归纳讲述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知识点归纳讲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知识点归纳讲述(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歌鉴赏复习方略(一稿) 高考考查诗歌鉴赏始于1994年,一直到2001年, 均采用客观题形式。从2002年开始,采用主观简 答题形式,难度较大。古代诗歌鉴赏题的考查内 容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 查的主要是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分析综合与鉴赏 评价的能力,其中理解能力层级为B,分析综合 能力层级为C, 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E,同时也考查 了语言表达能力。 v诗歌鉴赏是近年来在高考试卷中不断得到加 强的一个考点,也是与新教材新教学内容结 合得十分紧密的一个重要考点。其涉及的知 识点如下: v一、古代诗歌相关知识: v(1)山水田园诗(写

2、景诗):山水田园诗属 于写景诗的范畴,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 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辽阔 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 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悠闲生活的向 往。 v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 也就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 主观感情。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 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 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景生 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所以, 鉴赏这类诗歌时,首先要把握形象的特征和 寓意,进而感受诗歌中情景交融的意境,最 终把握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v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借物 喻人或借物抒情,

3、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 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由物到人, 由实到虚。因此,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 自况,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 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 活情趣。 v例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 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 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 以物喻人的表现手法,描写了在断桥黄昏、 风雨交加、苦寒荒凉的环境中不与群芳争春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梅花形象,隐喻了作 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 高尚节操和即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 精

4、神 v(3)边塞诗: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 运兴衰的作品。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勇敢 无畏,一往无前是其主调,如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 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 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中晚唐时期虽然诗人们仍然保持 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和惋伤, 如陈陶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而宋 代的边塞诗虽然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是更多 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 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范仲 淹的“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边塞诗歌 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 先把握

5、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 感情。 4)咏怀诗: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 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 感,发而成诗,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 。鉴赏这类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 ,然后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比兴、象 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例如,李商隐夜雨 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 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开头两 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叙写这就是 “即事”,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这就是抒怀,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 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是进一步抒怀。 v (5)咏史诗: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

6、字、精选的意 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和历史的感触,表达主旨 。其思路一般是:历史的人或物描写古今盛 衰对比表达主旨。常用的表现手法有: 借古讽今:劝谕统治者借鉴历史,或讽刺当政者 荒淫无耻,抨击时弊。怀古伤今:喟叹朝代兴 亡变化,悲叹昔盛今衰,或物是人非,感慨岁月 瞬息变幻,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 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借古抒怀:寄托对人生的 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以古人自况, 抒发豪情壮志,或自伤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功 业未就鬓发已白。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 杜牧等。 v(6)送别诗: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 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离别 ”自然也成为

7、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唐代 以前的送别诗,大都带有悲哀感伤情绪,其情调一 般都是低沉伤感的。真正使送别诗以刚健高昂的格 调、动人的情致和全新的美感出现于诗坛,是从初 唐、盛唐开始的。从内容上说,多抒写亲情、爱情 和友情、同僚情。 v前者如杜甫的新婚别,写的是夫妻间的离别; 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则是兄弟间的骨肉分离 。后者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送友 人入蜀等,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有些送别诗借送别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如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 情与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如李白的赠汪伦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v间接抒情又有多种形式,更多的是借

8、物抒情、借景抒情 和以喻显情。借物抒情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 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 富于魅力。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 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 五声。”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 思心绪。借景抒情如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苍苍 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即 景抒情,情在景中,写景有一种淡淡的意境,精美如画 ,竹林寺远,钟声触动思绪,归影勾起诗人的归意,但 诗人形象隐于诗外,在闲淡的意境中,我们可以看到诗 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以喻显情,如刘过 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9、” 的比 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 表现思念之切。 v三、应考方略探究 v13年考纲要求,古代诗歌鉴赏题的考查 内容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 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 点态度。”因此,我们从鉴赏形象、语言、表 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观点态度四个方面入 手指导诗歌鉴赏的方法。 v(一)鉴赏古诗词的形象 v1知识梳理 v鉴赏古诗词中的形象,重要的是理解诗歌中的 意象,并借助意象,品味意境情感。所谓意象 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 一。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 形象。人物形象就是诗中

10、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 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景物形象就是写景 诗或杂诗中的景象。自然界中的山水草木、鸟 兽虫鱼、雨雪风霜、日月星辰等等, v一旦写进诗词的意境之中,就渗透着诗人的主观色 彩,包含着诗人的意向和情绪,即 “一切景语皆情 语”。景物主要包括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 、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狞猎、离别等)、色彩描 写。事物形象,就是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即被 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 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v这就要求考生掌握一些常见的意象,例如, 月亮:思乡,怀人 。梅花:表现逆境中不怕 打击挫

11、折、不同流合污、敢为天下先的品质 。松:傲霜斗雪。竹:不随流俗,不畏风霜 的孤高刚劲。莲:不同流合污。菊花:坚强 品格、清高气质。梧桐:凄凉悲伤。寒蝉: 悲凉。杜鹃:凄凉哀伤。秋蝉:高洁,悲凉 。 v从大类来说,写送别类:杨柳、芳草、南浦 、劳歌、阳关、长亭、酒。愁苦类:梧桐、 芭蕉、木叶、流水、猿猴、杜鹃、燕子、夕 阳、落日。羁旅愁绪类:夕阳、西风、寒蝉 、归雁、子规、闻笛、浮云。相思情怀类: 登楼、依栏、挽衣、流萤、鸳鸯、红豆、莲 、画眉、连理枝、比翼鸟。抒怀类:菊花、 梅花、松柏、桑榆、丁香、红药、竹、兰、 黍离、冰雪。思乡类:月亮/蟾桂、鸿雁/大雁 /青鸟、捣衣、登高、桑梓、烛、浮云、

12、沙鸥 。 v闲适类:五柳、东篱、三径、采薇、梦蝶/化 蝶、东山高卧、化鹤/归鹤。战乱类:长城、 楼兰、柳营、羌笛、关山、烽火(烟)、狼 烟、干戈、天狼、墨河、玉关、投笔、请缨 等。 v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 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心忧天下、忧国 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怀才不遇、壮志难 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矢志报国、慷慨愤世 的形象,如陆游、辛弃疾;友人送别、思念 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献身边塞、反对 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 的出塞;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雨 霖铃。 v赏析古诗词,最终要达到赏

13、析意境的层次。 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意)与诗中 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境)有机融合而形成的 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一般表现为如诗 如画的艺术境界或给人以强烈艺术感染的艺 术氛围,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作品中所描绘 的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意境与意象都是情 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 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v鉴赏意境,常用到下列词语: 苍凉悲壮、雄 浑壮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朦胧渺远 、宁静恬淡、清新明丽、空蒙迷茫、清净悠 闲、冷森幽僻、优美迷人、深远、缠绵、幽 静、幽美、喧闹、冷清、暗淡、渺茫、寥落 、萧条、荒凉、冷寂等。 v2考查方式及应考策略 v鉴赏古诗词的

14、形象,其实分为两个层次,第 一个层次是鉴赏古诗词的形象(意象),第 二个层次是分析诗歌的意境。 v(1)鉴赏古诗词的形象(意象) v常见的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 v答题步骤与要点: v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整体概括出诗歌塑造了 (描述了)什么样的形象,其次要结合诗句具 体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即如何展现的),最 后阐述形象的意义或者作者的情感、理想、追 求、品性等。 v鉴赏景物形象,就要抓住诗中的景物,并运用 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然后用 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景的 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 壮阔,

15、或萧瑟凄凉最后根据意象氛围的特 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v山居秋暝 王维 v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 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v提问:作者在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它 们有哪些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理想? v简答:诗中描写了空山、新雨、明月、青松、清 泉、翠竹、碧莲等(第一步),构成一幅幽清、 明净、甜美的雨后傍晚的秋景图(第二步),表 达了作者对安闲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向往(第三步 )。 v(2)分析诗歌的意境 v常见的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 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从“景”和“ 情”

16、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v答题步骤与要点: v鉴赏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 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 露。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 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 意境的关键。因此,常见的解题思路是:找 出诗中的意象;展开联想与想像,用自己的 语言再现画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开阔 、雄奇瑰丽、朦胧渺远、空蒙迷茫、苍凉悲壮 、清新明丽、宁静恬淡、凄清冷落等;表达 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 示。 v(二)鉴赏古诗词的语言 v1知识梳理古诗语言风格常用术语 v(1)平实质朴、朴素自然。其特点是选用确 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 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 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 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 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v(2)含蓄隽永、含蓄委婉。诗的灵气在于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