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专题葡萄令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7168558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9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专题葡萄令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专题葡萄令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专题葡萄令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专题葡萄令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专题葡萄令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专题葡萄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专题葡萄令(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五 专 题 第 13 课 识记知识必备 理解文本研读 探究片段赏析 应用体验之旅 整体感知 重点揣摩 写法借鉴 返回 返回 散文是文苑中的大家庭,它一般是通过对具体的形象( 指景、物、人、事)的记述、描写来抒情写意、明理言志。 从审美的角度看,每一事物身上都可以挖掘出创作的源泉 ,于是事物身上便具有了人的感情,这就是咏物散文常用 的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的散文具有一种含蓄美。含蓄,即富有暗示 性、朦胧性,意在言外,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优 秀的作家,都善于细致地描绘“物”的特征。我们便可以 透过这些,透视到深刻的人生哲理,挖掘文章普遍性的哲 理象征意蕴,从中得到共鸣与启迪。 返回 葡萄

2、月令 在家常话语叙述的背后,是汪曾祺对劳作的热 爱和达观平和的心态。 家里 的灶头 在寻常物件“灶头”的书写中,洋溢着一种对 于时光的温情怀念,以及对于亲情的热烈呼唤。 老房 子 本文描写了徽州皖南古民居的建筑风格特征以 及历史变迁。 更衣 记 张爱玲以娓娓道来的笔调评述了满清民国不同 时期的女装,力图从不同时期的服饰特点折射出时 代氛围和社会心理。 意大 利蟋蟀 作者把蟋蟀当做自己的老朋友来写,赋予蟋蟀 人格化的生命,体现了作者对微小生命的尊重和对 纯粹科学理性的一种反驳。 返回 返回 返回 ho bio yn bi hu f zu zhou po ji oji oqi o 沁 泌 膨 澎

3、返回 纽 扭 忸 琅 锒 狼 碴 渣 楂 腌 淹 庵 返回 怏怏 泱泱 返回 工夫 功夫 四、熟语释义 1沁人心脾:形容欣赏了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 新、爽朗的感觉。 2璀璨琳琅:文中指雨后葡萄色泽鲜艳明亮。 3一览无余:一眼就能看得清清楚楚。形容视野辽阔, 也形容事物简单。 返回 返回 一、走近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县人,现代作家。从小受 传统文化精神熏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 从文等名家学习写作。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诗和散文。先后 出版邂逅集羊舍的夜晚等作品集,1980年发表小说 受戒,受到文坛普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他的小说被视 为诗化小

4、说,其中大淖记事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他还写散 文、评论和剧本。他与人合作改编、加工的沙家浜深受观 众的喜爱。创作上他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 在语言上则强调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这是他艺术追求的 方向,也是他小说的灵魂。 返回 二、相关背景 月令:即月支,月主气候季节,为时令,所以月支又称为 月令。同时,月令也是一种文章体裁。现存礼记中有一篇 月令,记述每年夏历十二个月的时令及政府执行的祭祀礼 仪、职务、法令、禁令等,并把其归纳在五行相生的系统中。 葡萄月令就是写葡萄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经历,并作为线 索串起了人们的活动。农民在田地里的打药、施肥这些看似很 寻常的农活,在他笔下却自然

5、优美,读之如画。那种空灵的感 觉给人印象深刻。 返回 三、主旨把握 作者通过写美若仙子的葡萄12个月中的经历,表达 了对自然的欣赏与赞美之情。其笔下的自然风物构成了 一个温馨、适意的世界,透示着对尘间俗世生活的执著 与肯定。 返回 四、结构图示 返回 1开头写一月和二月的葡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 好处? 明确: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增强了 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可使读者不仅对所描绘的葡萄有鲜明 的印象,而且更可感受到对葡萄的深情,更易引起共鸣。 2汪曾祺先生曾说:“散文的天地本来很广阔,因为强调 抒情,反而把散文的范围弄狭窄了。过度抒情,不知节制,容 易流于感伤主义我是希

6、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 ,家常一点的。”请结合“三月上架”一部分分析汪先生这篇 文章的语言风格。 返回 明确:汪先生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平和冲淡,具有浓重的 口语特点,让人读来如话家常,感觉亲切自然。如“先得备料 。把立柱、横梁、小棍,槐木的、柳木的、杨木的、桦木的, 按照树棵大小,分别堆放在旁边。立柱有汤碗口粗的、饭碗口 粗的、茶杯口粗的。一棵大葡萄得用八根、十根,乃至十二根 立柱。中等的,六根、四根”,运用大量短句,干脆利落,带 给人亲身劳作的切身体验。“把在土里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来 ,得费一点劲。大的,得四五个人一起来。起!起! 哎,它起来了”一句更是运用口语化的语言,将劳作的情形

7、描 绘得历历在目。 返回 3这篇散文按照月份写了葡萄种植和收获的各种知识。作 者写这篇文章,难道仅仅是想写出葡萄一生的生长状况吗? 明确:当然不是。文章以时间为序写了葡萄的生长过程和 栽种过程,而葡萄在人的精心照料下,才能像孩子一样健康成 长。作者写葡萄的生长十分细腻,犹如记录一个新生的婴儿的 成长过程。只有真正地喜爱、细心地观察,才会写出这样的文 章。所以,在这篇别致的散文之中,洋溢着作者对葡萄的热爱 ,展现出作者对生活的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表现出文人的灵 性和雅致的情趣。 返回 1结构严谨别致、详略有致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结构散漫、随意,也就是“疏”,是 将散文“形散神不散”特点推向极致

8、的佳作。重点写了三、四、 五、八这四个月的上架、吸水、抽条、长叶、开花、结果,其余 部分略写。文章安排张弛有度,语“疏”而事“密”。 2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学表现力 (1)比喻: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 的像黑玉。 返回 葡萄粒长了一点了,一颗一颗,像绿玻璃料做的纽子。 (2)夸张: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 吧,那也不够用呀! (3)拟人:葡萄藤吐出指甲大的苍白的小叶。它已经等 不及了。 3语言淳朴自然、闲适自在 通篇的短句、闲话体式,不时夹杂一些地道的口语,增强 了语言的活力。 例如:“它真是在喝哎”“可是你得快来”“葡萄,你愿 意怎么长

9、,就怎么长着吧”“它倒是暖和了,咱们的葡萄可就 受了冷啦”等。 返回 返回 阅读葡萄月令选段,完成14题。 八月,葡萄“着色”。 别以为我这里是把画家的术语借用来了。不是的。这是 果农的语言,他们就叫“着色”。 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 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 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 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 可是你得快来!明天,对不起,你全看不到了。我们要 喷波尔多液了。一喷波尔多液,它们的晶莹鲜艳全都没有了, 返回 它们蒙上一层蓝分分、白糊糊的东西,成了磨砂玻璃。我们不 得不这样干。葡萄是吃的,不

10、是看的。我们得保护它。 过不两天,就下葡萄了。 一串一串剪下来,把病果、瘪果去掉,妥妥地放在果筐 里。果筐满了,盖上盖,要一个棒小伙子跳上去蹦两下、用麻 筋缝的筐盖。新下的果子,不怕压,它很结实,压不坏。 倒怕是装不紧,逛里逛荡的。那,来回一晃悠,全得烂! 葡萄装上车,走了。 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 返回 第段中,“别以为我这里是把画家的术语借用来了”这句话 在文中有什么含意? 答: 答案:(1)“着色”就是生活中果农的语言,因此不是“借 用”。 (2)写出了八月份葡萄颜色鲜艳、明亮的样子,就像画家调出 来的一样。 1 返回 第段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一例分析。 答: 答案:比喻:“白

11、的像白玛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白葡萄 的色泽鲜润。(若写上4句,按排比分析也可)夸张:“你就把 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 !”形象地渲染出雨后葡萄色泽的晶莹剔透,引起读者丰富 的想象,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任选其一即可) 2 返回 本部分结尾段中,与上文称呼上发生了变化,试分析其作用。 答: 答案:称呼由原来的第三人称转换为直接称呼,达到一种面对 面交流的效果,便于亲切、自然地抒发对葡萄的喜爱之情。 联系生活实际,对第段中“新下的果子,不怕压”、“倒怕 是装不紧,逛里逛荡的”这一特点,谈一下你的认识。 答: 3 4 返回 答: 答案:(1)自身“饱满”、“充实”是经得住外界压力考验的。 (2)过于舒适、宽松的环境对人的成长带来的可能是伤害。(3) 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特点才能正确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意思对即 可) 返回 点此进 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