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于情 游于境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7164691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103.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蓄于情 游于境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蓄于情 游于境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蓄于情 游于境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蓄于情 游于境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蓄于情 游于境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蓄于情 游于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蓄于情 游于境(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天津美术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蓄于情 游于境 姓名:李明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 指导教师:贾广建 2 中文摘要: 优秀的艺术作品其必然与作者的情感紧密联系,自始至终灌注到其中以达到艺术的最 高要求意境。整个创作过程是漫长的,会涉及到诸多关于情感与意境的问题和联系。本 文分三章来探讨情与境的关系, 首先是从美的情绪的产生出发到物我合一来引带出创作的理 性因素。其次是从文学绘画和音乐方面阐述“创造性的想象”等艺术心理过程与情感的关系。 最后是表述情与境在绘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尤其是在意境方面的论述,因为这是艺术的终 极目的。 关键字: 美的情绪, 移情, 情景交融, 创造性的想象, 意境 3

2、In to the emotional cruisting and in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Li Ming(fine art) Directed by Guangjian Jia Abstract: The excellent works of art is bound to work closely with the authors emotional contact, throughout the infusion in order to achieve one of the highest artistic demands - mood. The whole

3、 creative process is long and will involve a lot of feeling and mood about the issues and contact. In this paper, sub-chapter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abitat conditions and, first of all, the mood of the United States are from the generation point to materials cited me to bring out the

4、unity of the rational factors of creativity. Second, drawing from literature and music on the “creative imagination“ and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of artistic and emotional relationship. Finally with the habitat conditions are expressed in the painting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position, especially

5、in the area on mood, because this is the end of art Keywords: esthetical emotion, emotional mobile, scene blending, creative imagination, artidtic conception 5 引言 美就在身边,就在生你养育你的自然之中,罗丹说: “自然总是美的,也就是美就在你 司空见惯的平常中,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只要勤于体悟善待自然,就能发现常人无法体会 的美。 ”遥想在我们欣赏大自然所赐予人类那毫无人工雕琢至真至纯的美景时,你就会背眼 前的形象吸引,甚至忘怀一切繁

6、冗琐事,心中的喧嚣渐逝渐远,早已净化成一池清水,一抹 白云,中国自古以来就留有许多描写月亮的佳句,但大都赋予孤冷寂寥言愁思乡的意味,这 也许与月亮的直观外形和色彩有关吧!总是传达给人一种孤高清冷之美,让人浮想联翩,心 中恍然如有所悟之喟叹。 为什么我们会有如此多的感慨, 最重要的是我们本身所具有情感的 多样复杂性, 与面对吸引自己的景物时产生的心理活动。 但并非所有的事物都能引起美的情 绪, 因为人们的一切精神作用意识作用是以认识为基础的, 那么情感也是以认识为基础, 同样一个道理,一切客观现象是以真为基础的,离开了真,善与美也就不存在了,我们通常 讲 “真善美” 唯其是真然后才是善, 最后才

7、能感受到美。 但有时候认识不一定是激动的情感, 而“真”也不一定能产生美。本文将从以下几个章节分别阐述美的情绪和绘画意境的关系。 第一章 美的情绪的萌发 第一节 情感的移入 日常生活中,爱美的人常说减肥之类的话语。楚国时曾一度以瘦为标准为美,举国上下 立志要达到窈窕之姿,甚至很多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到唐朝时又反过来以胖为美,立 志达到雍容之态,而当下对体态的审美是以丰腴为标准,不偏不倚,中庸为上,偏之则认为 是特异的、不合时常的。论相貌而言,美的反面是丑,二者是对立的。在人们的相貌中,比 如鼻子过大或是嘴巴歪了畸形怪状的, 我们绝大部分则认为在相貌上是不美的, 所以觉得不 耐看。 通常说,

8、 “那个人相貌不丑” , 意思就是说那人长相还可以, 虽然不丑但并不一定是美, 也就是正常的,最普遍的形象,这种形象按一般的说法是所谓标准的形象,在此基础上以特 有的, 个别的东西充分显现一般的东西就是典型, 但是这种特有的个别的东西是要通过情感 的深入和渗透来创造,就艺术来说也是一样,有了这个情感的基础才能有美的创造和享受。 尼采曾说: “没有什么比我们对美的感觉更有条件,毋宁说更受限制的了,如果试图离 开人对人的愉悦去思考美,就会立刻失去根据和立足点, 自在己美纯粹是一句空话,从 来不是一个概念。在美之中,人把自身树为完美的尺度,在精选的场合他在美中崇拜自己, 一个物种从此便不能自我肯定他

9、的至深本能,自我保存和自我繁衍的本能,在这样的升华中 依然发生作用, 人相信世界本身充斥着美他忘记了自己美的原因。 惟有他把美赠予世界。 唉,一种人性的太人性的美,归根到底人把自己映在事物里,他又把一切反映他的形象的事 物认作美的, “美”的判断是他的族类虚荣心,一个小小的疑问或许在怀疑论者耳旁低语, 人认为世界是美的,世界就真的因此被美化了吗?人把世界人化了,仅此而已,然而无法担 保,完全无法担保,人所提供的恰好是美的原型。这段话恰好说明了人作为主体发现事物本 身所带有自然属性所具备的美外,连同所观的事物一同人化,换句话说,对艺术而言,它要 籍外物之形,以寄存自我之心,或是时代的思想与情感,

10、所谓外物之形,就是大自然中一切 事物的形体,艺术假使不籍这些形体以思想和情感之寄托,那么所谓的艺术将会是材料的堆 砌, 空洞无物。 对于情感的移入和转变完全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清楚, 但没有一个更好的载体, 6 只能谈一下粗略的自我表述:那是种明晃夺目的色彩,使我毫无意识被他们吸引了去,虽然 太阳花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玉兰的冰清玉洁,但她们有着骄阳般的色彩,活力四射充满着 阳光气息,在硕大的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的清新怡人,似乎每一朵花都在微笑,整个视域 都被太阳花簇拥着,俨然步入了梦寐以求的童话世界。她们从含苞待放到种子成熟,宛如我 们从孩提时代到垂暮之年,整个生命过程一一跃然在眼前,她们当中的那

11、些低头弯腰老态横 秋的样子,似乎尝尽了自然界的风沙雨露,有着抹拭不去的沧桑痕迹,但依旧顽强力争,享 受拥有自然给予的每一天,也许是过于漫步和联想,反而失落怅惘悲从中来,也许只有他们 最能感知最能触发愁怀吧!这种美景是我渴望邂逅的,可不愿过多的怀想,生怕破坏原有的 最初感觉。我们在看同一景物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不管感受如何,不同人的审美心里过程是相同的。“如果我们考究人类心灵将会发现,就情 感而论,心灵并不如管弦乐器似的,在依次吹出各个音调时,吹气一停,响声就停顿了。心 灵倒像一具弦乐器,在每次弹过之后,弦的震动仍然保留某种声音,那个声音是不知不觉地 逐渐消逝

12、下去的,想象异常敏捷而迅速,但是情感却是迟缓而顽强;因为这种理由,当任何 对象呈现出来,给予想象以许多不同的观点,给予情感以许多不同的情绪,这时想象虽然迅 速而改变他的观点,可是每一次弹动并不是都产生一个清楚而明晰的情感调子,而是一种情 感永远要与其他情感混杂在一起,随着概然性之倾向于福或祸,喜悦或是悲伤的情感,就在 心情中占了优势。 因为概然性的本性就在于一个方面投以多数人的观点或机会或者投以一种 情感的较多次重复,或者投以那种情感的较高程度,因为它把若干分散的情感集合为一种情 感,也就是由最初的一种情感转换成另一种更深层次的情感。”的确,面对自然景物你的思 绪情感已完完全全渗浸到对象里面,

13、 物随情转, 这种心理活动我们通常称之为有“移情”。 文 心雕龙中曾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并驱矣。”“万 涂竟萌,神思方运,规矩虚位,刻镂无形。”“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月 即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此些是情、景关系的写照。 第二节 寄情于景 情景交融 自古以来,绘画、音乐、诗、文、赋、词曲等等艺术形式无不从自然及生活中汲取养分, 在人生与艺术的契合点上,就是一个“情”字,它能使万物具有人的灵性,有灵魂有感知有喜 怒哀乐, 甚至能够达到情与人与物融为一体了, 融化在自己构成的梦幻中, 没有自己的存在, 他物

14、的存在。诗文当中,咏物诗着实言情,善咏物者,妙在即景生情。诗经是我国古代 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有很多首是借物言情。“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 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 以泣,燕燕于飞,上下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此诗触景生情, 看到两两燕子形影不离,便生眷恋之思盼望儿子从战场上早日归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将自己的一生比做桑,自劝勿痴情过深。另如,苏轼的水龙吟 中尤其是那句“细看来不是杨花是

15、点点离人泪”诗人的愁苦幻化成杨花随风飘落化为浮萍, 付 诸流水。若是诗人没有至深的情思怎能把此时的情感寄托于物,又怎能寓意于物呢! 陶诗 的名句中“吾亦爱吾庐, 我亦具物之情也”“良苗亦怀新, 物亦是具我之情也”。 刘熙载亦曾言: “雅人有深致,风人,骚人亦各有深致。后人能有其致,则风雅骚不必在古矣。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思来,雨雪霏霏雅人致深,正是在借景言情,若舍景不言,不 过曰春往东来耳,有何意味?”叙物以言情谓之赋,余谓楚词九歌最得此诀。如袅 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正是写出目眇眇兮愁予来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正是 7 写出思弓子兮未敢言”又云“不发乎情,即非礼义,固诗要有乐有哀

16、;发乎情未必即礼义, 固诗要哀乐中节。天之福人也,莫过于予以性情之正;人之自福也莫过于正其性情。从事于 诗而有得,则乐而不荒,忧而不困,何福如之! 再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爱莲说莲之 爱花之君子者也,以物寓人,以荷寓洁。清代涨潮诗句中更好的道出了以物寓人的佳句,可 谓是独具匠心“何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 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了了几句便勾勒出至真至美的佳人。古代诗词当中竹的 高风亮节,梅的孤高傲世,菊的简淡隐逸,兰的清峻脱俗等等以花草拟人不胜枚举。对于物 也是如此,早在封建时期,玉的佩带除了具有阶级地位的象征外,更有君子之德之意。这种 寓意于情而义愈至,或寓情于景而情愈深,在文学的表现形式上称为“比”“兴”。物我交融在 音乐和绘画上也是相通的。傅聪练习莫扎特曲子时。在父亲对儿子的话语中除了关爱外,更 是表现了这一点:“感性认识固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 到本质。但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